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47,180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1774722
阿甘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04~愛與罪~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06~飲食男女~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05~花言巧語~
作者:
阿甘
日期: 2009.11.30 天氣:
心情:
有子的話講完了,接下來就是: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什麼是「巧言」?現在的話是會吹、會蓋。孔子說有些人很會蓋,講仁講義比任何人講得頭頭是道,但是卻不腳踏實地。「令色」是態度上好像很仁義,但是假的,這些與學問都不相干。「鮮矣仁」──很少真能做到「仁」這個學問的境界,因為那是假的。我們從電視中就看得到,那個小丑表演的角色,動作一出來,就表示「巧言令色」。
「巧言令色鮮矣仁」,我經常也跟同學們講,作領導人第一個修養是容忍。有的人不一定像小丑那樣的「巧言令色」,但每個人都喜歡戴高帽子,人若能真修養到戴高帽子感覺不舒服,而人家罵我,也和平常一樣,這太不容易。
所以知道了自己的缺點和人家的缺點,待人的時候,不一定看到表面化的「巧言令色」。大家經驗中體會到,當你在上面指揮時,覺得那種味道很好;但是這中間很陷人、很迷人,那就要警惕自己。你說素來不要名、不要錢,只講學問,就有人來跟你談學問。要注意,「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他那個學問是拿來作工具的,所以除了要懂「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個道理以外,相反的,我們作學問要踏實,不能「巧言令色」。
~三面鏡子~
下面講要怎樣作學問: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為孔子的學生,名參,少孔子四十六歲。由這一點我們看到,孔子回到魯國講學傳道的時候,都是培養年輕的一代,同我們的心情一樣,怕自己死了以後,這個命脈,這個根本失傳了。和我們現在一樣,對於年輕學生,拚命講給他們聽,好辦一個交代。
曾子在當時孔子的學生中比較魯,魯就是拙一點,其實並不是笨,只是人比較老實,不太說話,後來嫡傳孔門道統。他著大學,孔子的孫子子思著中庸,也是跟他學的,所以現在一般人拿大學、中庸,代表了孔子思想,我們千萬不要這樣跟著搞錯了。大學是曾子作的,原來是禮記裏的一篇,後來到唐宋的時候,才把它拉出來,變成了四書之一。所以把大學、中庸思想,就認為是孔子的思想,是不大妥當的,這僅是孔子思想的演變。
孟子是子思的學生,孔子三傳的弟子,這時已經到了戰國時代。孟子的思想又與孔子的思想有些出入,孔子溫文儒雅、修養極高;孟老夫子,有時好像捲起袖子伸出拳頭,有點俠氣,也有一談就使氣的味道,和他們所處的時代有關。這也代表了時代和文化思想的演變。
曾子說,我這個人做學問很簡單,每天只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
要注意的,他做的是什麼學問?「為人謀而不忠乎?」替人家做事,是不是忠實?什麼是「忠」,古代與後世解釋的「忠」稍有不同,古代所謂的「忠」是指對事對人無不盡心的態度──對任何一件事要盡心的做,這叫做「忠」。這個忠字在文字上看,是心在中間,有定見不轉移。「為人謀而不忠乎?」是我答應的事如果忘了,就是不忠,對人也不好,誤了人家的事。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與朋友交是不是言而有信?講了話都兌現?都做得到?
第三點是老師教我如何去作人做事,我真正去實踐了沒有?曾子說,我只有這三點。我們表面上看這三句話,官樣文章很簡單,如果每一個人拿了這三點來做,我認為一輩子都沒有做到,不過有時候振作一點而已。
曾子這幾句話,為什麼要擺在這裏?嚴格的說,這些學問不是文學,要以作人做事體會出來,才知道它難,這就是學問。
這個學問講到這裏,都是個人的修養。但是學問只講個人修養是不是可以?不是的,擴而充之就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所以上面是講學問的內涵,下面就講學問的外用了。引用孔子的話: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這「道」是領導的導,換句話就是孔子也教我們領導之德、領導的修養,以領導千乘之國。
講到「國」字,研究中國文化便要注意,看到秦漢以前古書裏的「國」字,很多學者都容易產生很大的誤解。比如老子曾說「小國寡民」,講老子的思想,就講小國的政治,在民國初年,又有人對無政府主義與老子思想拉在一起。要知道秦漢以上,到漢代初期的「國」字,不是現在的國家觀念,那個時候的「國」字、「邦」字都是地方政治單位的名稱。
所謂「諸侯就國」,就是中央政府下一個命令,要這些地方官(諸侯)各自回自己的崗位(封地)去。那時地方單位有千乘之國、百乘之國。「千乘之國」用現在的觀念比方總是不倫不類,還是不作比方的好。「乘」,古代以戰車、壯丁、田賦等合在一起計算的。漢、唐以來有很多考證註解,不必多說。換句話說,領導一個大國家,或者領導一個單位,乃至領導地方的政治,要「敬事而信」,這是很難的。「敬事」,對一件事認真做為「敬事」,一項職務寧可不接受,既接受了就要認真去做,現在就有許多地方許多人不敬其事的。至於「而信」是使下面的人絕對信服。爭取下面的「信」,如何得到「信」,就要敬其事,說了的話一定要兌現。如好的將領,身先士卒就是敬事,那麼誰也會受感動而信賴他。所以要「敬事而信」。
「節用而愛人」,節用指經濟政策的措施,對經濟要能夠節省,是經濟原則。節用是為什麼呢?不是為我,而是為「愛人」。
第三點「使民以時」,用人時應該把握時間。這個「時」很重要。在軍事思想方面來講,包括很大,所以孫子兵法講時講勢,也有用勢之道。對人在道德上要知道「時」,比如部下生重病,你不去慰問,反責備他不來上班,這就是不「愛人」,「使民不以時」了。所以「使民以時」是用人要在時間上恰到好處,這樣部屬都聽你指揮,乃至全國老百姓自然跟你走。這是道德的修養,也就是學問。
這些話不但是孔子教育門人做學問的道理,同時也是孔子當時針對社會人情的弊病而指點的。我們只要研究春秋戰國時代的史料,為什麼那個時代是那麼的紊亂,便可瞭然於心了!
~可愛的小學生~
以上講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便是孔門做學問的目的、態度和方法的記錄。說到這裏,我們已經瞭解了,所謂做學問,是要從人生的經驗中去體會,並不是讀死書。假使一個人文章寫得好,只能說他文學好;這個人知識淵博,只能說他「見聞廣博」,不一定能說他有學問。一個人即使沒有讀過書,可是他作人做事完全對了,就是有學問。何以見得呢?下面就是一個證明了,跟著講學問的道理。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話在文字上解釋當然容易,但我們深入研究一下。所謂弟子,古代稱學生為「弟子」,中國古代老師對於學生,看成自己的兒子一樣。講到這裏,我們有點感慨了,中國的文化,師生之間有如父子,過去有「一日從師,終身若父」的情形,而老師對於學生,也負了一輩子的責任。我們親眼看到的幾十年前,還保留了這個風氣,一個學生縱然中了狀元,官作得很大了,回到家鄉,看見老師,而老師既沒有功名,也沒有地位,學生對他一樣的要跪拜,和當年從師一樣。學生對老師是如此,老師對學生,也是負了一輩子責任。
舉個特殊的倒子來說,我們很明顯的看到明朝的方孝孺,後來永樂帝要殺他的時候,他為了要作忠臣,不怕死,他說充其量滅我的九族,而永樂偏偏要殺他的十族,加上的一族就是他老師的家族,認為老師沒有教好。
從這件事情,我們可看出過去中國文化中的一種精神,那就是「師道精神」。談到過去的道,在人文世界的道中,就有這三道:一個是「君道」,講究如何領導,如何當家長,如何當國家的領袖,乃至如何當一個班長,這都是「君道」。其次是「臣道」,就是說我們怎樣做一個忠實的部下,怎樣幫助人完成一件事。再其次「師道」。中國過去文化中,這三道是合一的,所謂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換句話說,那時的教育、行政、司法和教化(教育與教化,應該有其不同的意義,我們將來再討論。)集於一身。那麼師道的精神就形成了中國人尊師重道的觀念。所以老師稱學生為弟子,弟等於兄弟,有朋友之間的友情,又等於自己的孩子,所以學生稱弟子,再傳稱門人,這個觀念和習慣是這樣來的。
到了我們現在,值得研究了,我們須注意將來如何建立,如何復興固有的尊師重道精神。現在的尊師重道,只是一句口號而已,真正尊師重道的人是小學生,我想諸位都有這個經驗,我們的孩子如果在小學唸書,回來就開口老師怎麼說的,閉口老師怎麼說的。幾年前,教師節的時候,孩子回家要敬師金,說給他五十元,孩子一定說不行,這是敬老師的要一百元。這種事到了中學就淡了;到了高中以上根本沒有這個觀念了;到了大學,學生看老師是不相干的陌路人。相對的,老師對學生也是如此,挾了一個皮包上來,拿一本書講解一番,便有鐘點費,彼此都是商業行為,教完了以後,懂不懂是你的事,挾個皮包走了。學生與老師在路上見面,萬一點個頭,在我覺得,已經是很稀奇了。一般都彼此不認識,就這麼迎面過去,堂而皇之的,學識愈高,愈沒有尊師重道的精神。這是今日中國文化一個極大的諷刺。
至於說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道義關係、感情關係,除非這位老師很有地位。據我所經驗的,每個學生要拿學位,作論文的時候,便隨時來找:「老師怎麼辦?」很親切。我還碰到過這樣的事實,有個要拿學位的學生天天來,來了非常恭敬,甚至覺得他恭敬得過分,我家裏的孩子們說:「這個學生好,真有禮貌。」但是你得注意,這是「幣重言甘」哪!他也的確送禮來,還送得蠻講究,我說你送禮送得這麼重,雖然有研究費領,可是一個月的研究費也不夠買這些東西,何苦呢?他說:「對老師應該恭敬。」我曉得這不是誠意的話,因為他的言語太恭敬,太甜了。「巧言令色」、「幣重言甘」是靠不住的。結果畢了業以後連影子都看不見了。這就是現在中國文化的怪現象,是文化道德的普遍事實。國民道德的修養從教育界開始,是應該徹底研究的,所以我在這裏要講到師生的道理。
~呂端大事不糊塗~
現在,孔子告訴我們說,這個學生「入則孝」,在家裡是個孝子。(怎麼才叫孝,下面有很多地方研究孝道,在此暫且不談。)「出則弟」,出門在外面與兄弟分開了,怎麼弟呢?就是在外面,對朋友、對社會、對一般人能夠友愛,擴而充之愛國家,愛天下都是這弟字的意義。
「謹而信」,作人非常謹慎,但是談到這「謹」字要注意,不要變成小器。「謹慎」在歷史上有個榜樣,就是我們中國人最崇拜人物之一的諸葛亮。所謂「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這是一副名聯,也是很好的格言。呂端是宋朝一個名宰相,看起來他是笨笨的,其實並不笨,這是他的修養,在處理大事的時候,遇到重要的關鍵,他是絕不馬虎的。那諸葛亮則一生的事功在於謹慎,要找謹慎的最好榜樣,我們可多研究諸葛亮,這裏暫且不提。
總之,所謂謹慎不可流於小器,這點修養要注意,這個人能謹慎處事而信──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一切都言而有信。同時又「汎愛眾」,有偉大的胸襟,能夠愛人,尤其在此時此地來說,對同志的友愛,擴而充之,對其他人的友愛。理論上講起來很容易,而廣泛的愛人,那就是「君道」「師道」的綜合,愛天下人就如愛自己一樣,理論容易,要修養到如此真難。孔子說,假使一個人對這些都做到了,「而親仁」,再親近有學問道德的人做朋友,「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做到以後,還有剩餘的精力,然後再「學文」,愛作文學家也可以,愛作科學家也可以,愛作藝術家也可以,愛作別的都可以,那是你的志向所在,興趣問題,可以量力而行,各聽自由。
本文取自老古出版社「論語別裁」一書
阿甘
標籤:
瀏覽次數:
20
人氣指數:
420
累積鼓勵:
2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本日記尚未得到貼紙
04~愛與罪~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06~飲食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