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親有絕對的權力主宰孩子們的一切,似乎是台灣人傳統的家庭教育以及文化,例如在孩子們有需求的時候,父母親否定的回應等同於必須無異議的接受以及服從,換句話說,不接受、不服從父母親否定回應的孩子就等於很吵、不乖、不懂事、找麻煩的壞孩子...之類的
或許為了不想做一個壞孩子;或許父母的面有難色會讓自己有罪惡感;再或許父母在拒絕方面的措詞讓孩子有被羞辱或者是被攻擊的感受...慢慢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除了服從,還是服從,對於自己在需求方面的表達越來越少,甚至於不再表達
然而,這些不被滿足的負面情緒並不會隨著服從行為而消失,隨著受挫的次數增多,有些孩子在潛意識裡會開始自我解讀-->我要的,你們才不是沒辦法給我,是不願意給,你們根本不愛我,如果你們愛我,就一定會給我
牛角尖鑽到一整個就是很給力的時候,被拒絕的受挫經驗就會從"不被愛"演變成為"被傷害"-->我想要的都沒有,因為我很不重要,你們不愛我,所以才會這樣傷害我
壓抑著"不被愛"的恨意以及"被傷害"的憤怒情緒長大的孩子在成年之後,往往很害怕拒絕別人<--被拒絕等於被傷害的既定印象使然,因為自己曾經受過這樣的傷,所以不願意或者是擔憂自己的拒絕也會傷害了他人;在表達自己的需求時也有相當的困難度,因為在他的認知裡,表達就是找麻煩,會造成他人的困擾、會被攻擊、會被羞辱...
反應在人際關係裡,這樣的人不擅於拒絕,也不擅於表達;不接受被他人拒絕,也不接受他人的表達,不但將每一個獨立的個體最基本的表達以及拒絕的權利視為自私甚至是羞恥的行為,更假裝自己沒有需求;假裝自己最無私;假裝自己做的事全都是為了滿足身邊所有的人的需求...自以為扮演的是所謂主流價值中的好人,殊不知,根本只是為了心靈深處的那一個再怎麼等待也等不到滿足的孩子
心病,矛盾的讓自己剝奪了自己表達以及拒絕的權利,連帶的,也剝奪了他人的,或許,這並沒有對與錯的問題,駑,終究是駑,在馬群裡肯定吃不開,昂首闊步充其量也只能在驢堆裡,當自我感覺太良好被一腳踢開的時候...還有騾可以一起打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