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老師主講
師父上人也把心法全盤托出,告訴我們要時時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來觀照自己,一有偏離這五個心,當下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趕快修正過來。所以我們只要時時想著, 李 老師講經數十年,到九十七歲還講;師父上人講經已經四十七年,年近八十都不辭勞苦、不疲不厭。我只要常常想到 楊 老師早睡早起,我只要常常想到盧叔叔從早講到晚,只為了成就我們這些年輕人,講得都快沙啞了,我這個當晚輩的就不敢懈怠。
盧叔叔他教導很多年輕人,告訴他們一定要從孝順父母做起,一定要從承擔責任、處處謙卑開始,不然年輕氣盛很容易跌跌撞撞。也有些年輕人跟他很久,很多年了,但是情況並不是很好,就是不夠受教,這個時候善知識還不得不現怒目金剛相。所以諸位同修,假如善知識、老師、師長肯兇我們,那真是我們的福報,就是師長覺得我們還可以調教,不然他覺得寧可不要結惡緣。所以當師長、善知識在罵我們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恭恭敬敬領受,那會得莫大的利益。
盧叔叔就曾經對一個年輕人,就告訴他:你不要跟我學了,你這樣陽奉陰違,不會有結果。結果這麼一個怒目金剛,把這個年輕人喚醒了。他知道盧叔叔差不多五點多一定會帶著一群年輕人去爬山,他就等在山口,跪在那裡認錯。結果當盧叔叔走過以後,對著他深深一鞠躬,「阿彌陀佛」,接著就爬上去了,這位朋友哭得更傷心、更懺悔。所以我們要了解,善知識所有的做法都是要成就我們,我們絕對要從這個態度去領受,這樣才能得真實的利益。所以當師父上人在開示,在提醒我們的時候,我們可不能說:那都是講別人,不是講我。在我們所有推展中 國文化的 老師當中,有個老師進步很快,他就跟其他的老師說到,他說當老師在講課的時候,他都覺得每一句都在講他,所以他進步的特別快。
所以水有德,能夠滋潤萬物,而且是平等滋潤。當甘露水下下來,雨水下下來,有沒有說要給大樹多一點,要給小草少一點?有沒有?沒有這個分別。分別在哪?分別在緣,因為大樹根深蒂固,所以吸收的雨水就多;小草的根才一點點,它當然吸收的就少。所以要當大樹還是當小草,根源還在我們自己。當我們有立定志向,要能夠「如尼拘樹,覆蔭大故」,我們希望能夠樹立一個榜樣給後人效法,能夠有很大的樹蔭庇蔭後代,當我們有這樣的志向,你的根就會紮得深,你的吸收也會很好。所以我們中心的老師有兩句口頭禪,第一句叫「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第二句口頭禪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水除了滋潤之德,還有什麼樣的德行值得我們效法?我們從水當中可以領受到它還有哪些德行?沒有障礙,這邊把它堵住了,它從兩邊流開了;這裡沒有緣,他方又有緣,所以沒有障礙,一切隨緣去做。它心地清淨,但是順勢而為,哪裡成熟了,它也會當仁不讓,確實水是無礙。所以,我們也不能障礙自己,自己設限。在《禮記.學記》裡面有講到,「學者有四失」,一個學習的人很容易犯四個過失,「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學習很可能一開始態度錯了,學習效果就不好。有的一開始貪很多,多就怎麼樣?心就亂了、就雜了。
很多人聽完課非常激動,回去以後,把書櫃上面的書都挑下來,《老子》、《莊子》、《孟子》、《荀子》統統出來了,擺一堆。然後發奮圖強,這一個月要把它看完,可能到下個禮拜氣就快消完了。因為學習要掌握綱領,要「教之道,貴以專」,「教」跟「學」是一樁事,有教、有學,有學才有教,同一樁事,所以「學之道」也要「貴以專」。這時候一定要依法不依人,依經典教誨來修持就不會有錯。《三字經》說,「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諸位同修,《小學》是什麼?朱夫子編的,但是離我們比較遠,清朝李毓秀夫子非常的慈悲,他把《小學》的精髓濃縮在《弟子規》裡面,而這個綱領也是順著孔老夫子的教誨。所以第一本就是《弟子規》。「四書熟,孝經通,如六經,始可讀」,學習的次第,其實都已經在上面了,我們不要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