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149920
 鎰牟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把美好傳給別人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家常菜的小秘密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高血壓病人要多吃“鎂”食
作者: 鎰牟 日期: 2012.01.16  天氣:  心情:



高血壓病人要多吃“鎂”食
 
導語:人到中年以後要 “鎂”食。即要多食含鎂豐富的食物。心血管疾病多在人到中年之後發生,這與體內鎂含量降低有關。一項研究表明,給高血壓病人服用膽鹼後,頭暈、頭痛、耳鳴、心悸等症狀有所減輕。從某種程度上說,鎂影響著膽鹼的合成及生理功能的發揮,可起到降低血壓的作用。缺鎂比高血壓、高血脂對心臟更有危險性。鎂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需元素,具有調節神經和肌肉活動、增強耐久力的神奇功能。也是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的“剋星”,它還有助於防治中風、冠心病和糖尿病。
 
高血壓病人要多吃“鎂”食
 
近年來,國外科學家研究指出,人到中年以後要 “鎂”食。即要多食含鎂豐富的食物。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肌梗塞、糖尿病等多在人到中年之後發生,這與體內鎂含量降低有關。一項研究表明,給高血壓病人服用膽鹼後,頭暈、頭痛、耳鳴、心悸等症狀有所減輕。從某種程度上說,鎂影響著膽鹼的合成及生理功能的發揮,可起到降低血壓的作用。
 
研究者發現,因心肌梗死等病而死亡的患者心臟中,鎂的含量遠低於正常人。鎂缺乏可致血清鈣下降,神經肌肉興奮性亢進;對血管功能可能有潛在的影響,有人報告低鎂血症患者可有房室性早搏、房顫以及室速與室顫,半數有血壓升高;鎂對骨礦物質的內穩態有重要作用,鎂缺乏可能是絕經後骨質疏鬆症的一種危險因素;少數研究表明鎂耗竭可以導致胰島素抵抗。
 
作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的鎂,對心臟血管具有重要的保護作用,有“心血管衛士”之稱。人體如果缺鎂,可導致心動過速、心律不齊及心肌壞死和鈣化。因此,有人說缺鎂比高血壓、高血脂對心臟更有危險性。
 
鎂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需元素,具有調節神經和肌肉活動、增強耐久力的神奇功能。此外,鎂也是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的“剋星”,它還有助於防治中風、冠心病和糖尿病。青豆、黃豆、綠豆、玉米、麵粉、麥芽、蘑菇、茴香、菠菜、黃瓜、柿子等含鎂較多,常吃有益於女性健康。每日攝入量為320毫克。
 
據測定:紫菜含鎂量最高,每100克紫菜中含鎂460毫克,居各種食物之冠,被喻為“鎂元素的寶庫”。其餘含鎂食物有:穀類如小米、玉米、蕎麥麵、高粱面,燕麥,通心粉,烤馬鈴薯;豆類如黃豆、黑豆、蠶豆、豌豆、豇豆、豆腐;蔬菜如冬菜、莧菜、辣椒、蘑菇;水果如楊桃、桂圓、核桃仁;其他如蝦米、花生、芝麻,海產品等。鎂有助於調節人的心臟活動,降低血壓,預防心臟病,提高男士的生育能力。因此高血壓患者可適量多食些含鎂的食物,以此來降低血壓。
 
因高血壓病人中往往存在嚴重的缺鎂情況,故高血壓病人應多攝入“鎂”食,鎂對神經系統有抑製作用,還具有鎮靜和解痙功能,也可降低血壓。有研究表明:高血壓病人每日服用100毫克鎂,一個半月後血壓平均降低10-15毫米汞柱。另外,服用利尿劑患者,尿鎂的排泄量增加,也應注意補充鎂。
 
國外科學家研究發現,鎂可激活325個酶系統,把鎂稱為生命活動的激活劑是當之無愧的。值得注意的是,食物中動物性脂肪含量過高時,人體對鎂的吸收會受到一定影響,故要儘量少吃高脂肪的食品。另外,應注意少吃含鎂甚低的精製白米、白麵及白糖等。
 
注:鳳凰中醫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鎂  ㄇㄟˇ meiˇ
英文名稱:magnesium
元素簡稱:Mg
計量單位:mg
 
海吉雅說故事 
 
英國科學家Joseph Black在1775年就已經發現鎂元素的存在,但一直要到1808年才由英國另外一位科學家Sir Humphrey Davy分離出純質鎂。鎂的原文取自希臘地名 Magnesia。
 
除了鈣、磷之外,鎂是人體含量最多的礦物質,約有21 g。其中有一半以上的鎂與鈣和磷結合,成為磷酸鎂、碳酸鎂和其他鎂鹽存在於骨骼中,其餘的鎂則存在於體液和軟組織中,只有1%的鎂存在於血漿內,並多呈離子狀態,是細胞內重要的陽離子。
 
鎂不但是構成骨骼和牙齒的重要成分,而且對人體各項重要功能幾乎都有影響,包括新陳代謝、核酸與蛋白質合成,因此又稱為「細胞活動的守門人」,從造骨、心跳,到血糖轉換為能量都跟鎂有關係。
 
人體必須攝取均衡的鎂和鈣,才能維持心臟等循環器官的健康。鎂的攝取不足,血鈣濃度就會昇高,過剩的鈣在組織和血管壁累積沈澱,除了容易引發狹心症、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還容易引起腎結石和膽結石。
 
鎂和鈣是天然的抗壓礦物質,兩者一起作用,具有安定神經和緩和情緒的功能,可以減少憂鬱症的產生。
 
鎂與鈣互有拮抗性,鈣的攝取量過多,鎂的吸收率就會降低。服用含有鎂和鈣的營養補充品時,兩者的理想比率應該是鈣二鎂一。
 
鎂跟鈣一樣,在小腸前部和十二指腸吸收,許多影響鈣吸收的因素也會影響鎂的吸收,如酸性溶液可以促進鎂的吸收;草酸、植酸和過多的脂肪、磷酸鹽則會妨礙鎂的吸收。
 
日常飲食中的鎂約有45%被人體吸收,其餘的鎂則隨糞便排出體外。
 
主要功用 
 
促進心臟和血管健康,預防心臟病。維持肌肉和神經正常功能。鎂和鈣併用可以安定神經、緩和情緒、抵抗憂鬱症。促進牙齒健康。預防鈣質在組織和血管壁沈澱,預防腎和膽結石。
 
缺乏症狀
 
神經過敏、手足顫抖抽搐。心悸、虛弱、疲弱。腎臟功能受損。心肌鈣化。 
 
注意事項
 
 體內鎂鹽過多會抑制中樞和周圍神經,出現肌肉無力、嗜睡、口渴等現象,引起運動機能障礙。
 
攝取大量鈣和磷或腎功能受損的人,若長期大量攝取鎂可能會產生副作用。
 
什麼食物中含有:動物性食物:海產、魚類、肉、牛奶植物性食物:五穀類、小麥胚芽、無花果、豆類、杏仁、核果類、深綠色蔬菜、香蕉。
 
其他:啤酒酵母。
 
誰該補充 
 
常喝酒的人應該注意補充鎂。酗酒的人體內鎂含量通常偏低,所以酗酒會增加罹患心臟病和骨質疏鬆症的機率。
 
西方飲食的鎂含量一般低於東方飲食,大部份的美國人無法由食物中獲取足量的鎂,尤其是女性常常缺鎂。偏好西方飲食的人必須注意鎂的攝取。
 
常用避孕藥或服用動情激素的女性,必須攝取大量的鎂。
 
專家建議 
 
鎂能幫助脂肪燃燒並產生能量,這點對男女同樣重要。如果您老是覺得疲勞,而且體重逐漸增加,可能是缺鎂的徵兆。
 
停經後的婦女特別容易缺鎂,因此常發生血液不當凝結,導致心臟病及中風。體內鎂含量不足除了容易增加女性心臟病的罹患率之外,還會引起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骨質疏鬆症。
 
孕婦如果缺鎂,易得毒血症而導致早產(毒血症是一種對母體和胎兒都有害的高血壓)。缺鎂也是引起經前症候群的因素之一。
 
鎂會轉化成一種酵素,有助於維生素B1、B2、B6的運用,因此缺鎂可能會引起缺乏維生素B的症狀,通常是痙攣。
 
每日建議用量 
 
台灣衛生署2002年建議每日攝取量
 
0–5個月:30 mg       6個月–3歲:75–80 mg 
4–9歲:120–165 mg    10–12歲(男):230 mg 
13–15歲(男):325 mg  16–18歲(男):380 mg 
19歲以上:360 mg      10–12歲(女):240 mg
13歲以(女):315 mg    懷孕期:增加35 mg
 
美國建議量
 
成人 250–350 mg
懷孕及哺乳期 300–350 mg
美國攝取上限
來自傳統食物的鎂沒有規定攝取上限
來自藥品或補充劑的鎂 350 mg
網路轉載僅供參考備記

















 










 






標籤:
瀏覽次數:39    人氣指數:439    累積鼓勵:2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把美好傳給別人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家常菜的小秘密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