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寧可你們在我身上錯劃千刀百刀,也不要在病人身上錯劃一刀。」 「當你們在我身上動刀的時候,就是我圓滿心願的時候。」 這是一位大體捐贈者在生前對醫學生嘔心瀝血的叮嚀。 當家屬們看到躺在解剖炊W,準備讓從實習醫師、住院醫師,甚至於資深醫師都能學到更上層樓的手術技能的親人時所流下不捨的眼淚和克制不住的思念和哀傷,再再都化成對所有參與醫師的深切提醒。 大體老師肌肉的紋理也化成洗滌所有人心靈的生命紋理。醫師們學到的也就不只是開刀技術,而是將疾病的病理層面回歸到人文關懷。這樣的場景是醫學生在慈濟大學醫學院的解剖課程和大體模擬手術。對大體老師的感恩之情也發生在其他地方, 例如美國奧瑞崗大學在每年舉辦的追思大會上,醫學生也寫下了他們的深刻感受。在感恩中卻也有些遺憾,「我可以握著你的手卻不知道你手掌起繭的原因,我可以看著你的臉卻讀不出你曾有的笑容,我可以找出腦中的神經通路卻映照不出你的理想和過往。」而在慈濟的解剖台旁大體老師的行止就在一張張的照片和一篇篇的文章中找到了那份跨越時空的聯結。他不再冰冷,良師也不再無語。受過大體老師薰陶的這些醫師未來在幫病人開刀時,刀鋒常帶感情的機率當然也就更多了一些。 凡此種種氛圍雖然不是學習人體解剖的成果評量,卻可能影響一輩子的行醫生涯,醫學倫理似乎也是這樣。 由於近年來台灣醫療環境的快速變遷和醫病紛爭時有所聞,衛生署在希望提醒所有醫師,醫學倫理重要的前提下,訂出了每位醫師每年需上若干時數的醫學倫理課程。立意甚佳的希望醫護人員能找回年輕時的本懷與熱血,只是這種課程似乎很難落實,感動也無法在上課中找到,反倒成了許多醫界大老質疑的對象,讓行政主管機關陷入裡外不是人的窘境。生命倫理、醫學倫理牽涉的是道德原則,確實不容易用上課的方式去教。有人認為老師的身教、老師的以身作則遠比倫理教科書更有影響力。讓榜樣與典範在學生的心中感性的發酵、蘊釀,進而提高學生對生命的敏感度。 《哈佛醫學院沒教的事》這本書提供了深刻感受醫學倫理的另一種可能性。從學生與病人及病人家屬的互動中,點出各式各樣的人類情感,從而磨鍊出行醫生涯中最需要的人文情懷。這種教育的方式也讓我們真正了解到哈佛為什麼可以是哈佛的背後原因。醫學倫理原來也可以是如此的有血有淚,值得台灣醫界深思。
資料來源:九歌文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