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時,恍惚有寫四季謠的感覺,那是按時序娓娓道來的流水記憶。
清明剛過,東門圓環市場裡攤春捲皮的小販還在嗎?
不輸刀削麵的烙皮特技,看得小毛頭總是忘了吞口水。
家鄉口味雖然比不上廖翠鳳女士的廈門大潤餅那般繁複,不過
蛋絲、小里肌肉絲、豆芽、豆乾切絲、韮黃、芹菜、粉絲、紅蘿蔔絲一樣樣各別炒熟的內餡,也十分可觀。
燠熱的端陽,最開心的是以搗進蒜泥的雄黃酒,在額頭寫上一個大大的王字,自覺虎虎生風,威風凜凜。
圓環頂以月桃葉包的花生素粽,清香撲鼻,綿密鬆軟的土豆入口即化,醬油膏、花生粉、芫荽葉的蘸料畫龍點睛。
海港的孩子絕對忘不了八寶肉粽—
肥瘦適中的胛心嫰肉、一小塊金華火腿、花菇、干貝、魷魚、蚵乾、金鈎蝦米、栗子、花生、鹹蛋黃—應是海陸十全啦!
螞蟻牙齒的母親則獨鍾三寸金蓮大小的水晶粽,裹著白糖,口角生津。
負笈北上前,未曾接觸過炊蒸的粽子,只覺是油飯穿上簑衣,本質非粽。
好熱好熱的五月天,除了當天正午玩立蛋,必吃的還有綠豆糕跟鹹鴨蛋。
玩到下午,艾草煮水洗澡,保護小丫頭一夏不生痱。
熬到秋涼,八月半賞玉盤,一家人坐在門口,看縱貫路上絡繹於途的出遊人潮。
伍仁金腿、白蓮蓉、棗泥雙黃,是固定班底,
一壺釅茶、幾瓤兒文旦,頂著柚皮小帽,從老榕葉隙看月影扶疏,
兒時以為文旦只產於麻豆,柚子是次等的文旦…
天候真正轉涼,桂圓臘八甜粥、立冬進補、冬至湯糰,送灶王爺上天後就要開始醃臘肉、燻雞燻魚、灌香腸。
燻臘味真是大工程,從前一年的冬天開始儲存風乾的橘皮,買穀殼花生殼、偷採松柏枒枝做燻料。
後院放一個大汽油桶,底部置碳爐,上面層層堆疊燻料,橘皮和樹枝取其清香、穀殼花生殼發煙上色,
油桶圓周口則跨著一條條的竹竿弦,吊著一掛掛的五花肉條、展平的草魚、仿仔雞、還有成串的高梁香腸、豆腐香腸。
燻臘味十分耗工,火太旺則成了明爐燒烤、太弱則悶熄火苗無煙可發,得不時掀蓋啟架撥火查看,
那兩天是母親一年裡最灰頭土臉的時候。
之後製成品的曝曬晾乾,也要戰戰兢兢:
一竿子又一竿子的臘味,外層圍著紗布,以免出了差池,讓蒼蠅逮到縫隙產卵生蛆而功敗垂成。
至於梅干扣肉、獅子頭煨大白菜、豆腐燴鮮蝦烏參、清炒白蘿蔔、松鼠黃魚,元蔘烏雞湯,吃年夜飯囉!
大年初一早上要吃酒釀湯圓,慶祝一家團圓,寸棗、桃片、麻粩、麻片糖、南棗核桃糕、玫瑰瓜子,吃不完的零嘴。
元宵節就要吃在大篩籮上滾的手搖元宵,有桂花、芝麻、棗泥各種口味,
年過完了。
隨著春訊漸次接近,蒜頭冒芽了,
就著自家燻的臘肉切絲,炒一盤紅綠相間的蒜薹,既有年的尾韻也預告春的生趣。
這些味道,是主中饋的主婦所付予家的味道,是胎兒在窩在子宮裡就儲存著的媽咪的味道,
鼻腔裡、血液裡除了安平運河的鹹腥海味,就是母親留下來的口腔記憶,
年復一年,按著時序吃著各有意涵的食物,想忘都忘不掉的生命步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