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天忙碌終於有時間寫日記了
三仙台為火山集塊岩所形成的離岸礁岩小島,目前有跨海大橋接連。三仙台由來有二:一說是因島上有三座小山峰而得名;另一為八仙中呂洞賓、何仙姑、李鐵拐曾於島上留下腳印而得名。島上怪石林立,有礁岩、山洞、湖穴、海蝕溝等特 殊地形並有罕見植物白火木;附近海域魚類豐富是漁場也是有名的磯釣場所
因為我之前去過了所以沒在進去..可以看看當時拍的照片
跨海大橋
夏豔說我只是騎過就算環島
對於我來說..這環島有種生命旅程的含意
世界太大.人類很渺小...
每一趟旅程
帶給我的是我一種幸福的感受
北迴歸線
北回歸線 (Tropic of Cancer)是太陽在北半球能夠直射到的離赤道最遠的位置,
其緯度值為黃赤交角,是一條緯線,大約在北緯23.5度。每年夏至日,
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的緯度達到最大,此時正是北半球的盛夏,
此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南移,並始終在北緯23.5度附近和
南緯23.5度附近的兩個緯度圈之間周而復始地循環移動。
因此,把這兩個緯度圈分別稱為北回歸線與南回歸線。
石雨傘在成功鎮北方10公里的海岸(台11號省道106K處),由海岸延伸至海中的海岬,
長達一公里左右,海岬有個不太為人所知的名字,叫做「石空 鼻」,
石空鼻上有一個很奇特的景觀叫做平衡岩,由一塊較細長的岩石,
懸空向上,托住了一塊較大的岩石,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平衡結構,
看起來像把雨傘而稱石 雨傘,這是由於上下的岩石質地不同,
上方屬較堅硬的珊瑚礁岩,下方則為稍弱的礫岩,
經日積月累差異侵蝕的結果,變成下面較細、上面較粗的模樣。
石空鼻上最吸引人的是因岩石抗蝕力不同,所產生狀似雨傘外形的「石雨傘」,
傘面是堅硬的珊瑚礁,傘柱則為較軟的礫岩。這裡景緻優美,
是一處攝影玩賞的好地方。
公路西側還聳立一塊體積龐大的石灰岩柱,
由於造型特殊有趣,俗稱「男人石」,
常令觀賞者會心一笑。
初次來到這裡...石雨傘在那
找半天..不會是那支小小一點吧
在放大點看
沒錯就是它....好小一支..0.0
因為路途遙遠就沒下海近看了
在來到了八仙洞....
台灣史前文化的發展涵蓋了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及鐵器時代,
延亙了至少1萬5000年。這些史前文化分布在全台各地,
散布在一千多個不同環境的遺址中。
其中,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長濱文化,
是迄今在台灣所發現最古老的文化,其文化特徵為使用打製砍砸器,
未使用陶器。而第一個挖掘到這個文化的遺址,正是八仙洞遺址。
八仙洞位於台東縣長濱鄉三間村一座面海的集塊岩峭壁上,
有自然形成的十數個海蝕洞穴。1968年至1970年之間,
任教於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的宋文薰,
帶領一個考古隊在八仙洞若干的洞穴中,做過五次考古發掘。
發掘結果不但找到了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層,
而且在洞穴堆積的底層發現非常豐富的舊石器時代先陶文化,經命名為「長濱文化」。
除了八仙洞外,還有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的遺址,
比如說台東縣東河鄉的小馬洞穴遺址。此外,
恆春半島最南端的鵝鑾鼻第二遺址、龍坑遺址,
也發現與長濱文化相近的舊石器時代文化。
這是個值的我花半天以上時間探索所以留待下次吧
(其實我看到那個山洞那麼高..也是考量之一)
石梯坪 位在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以北約2公里處,
為東海岸一處風景優美的海岸區,「地形與地質」是此處的最大特色,
因經海蝕作用剷平後,其所隆起的突岬,經長年的侵蝕形成海蝕階梯,
有縱橫交錯的海蝕溝及散佈在海蝕階梯上的大小壺穴,有許多海邊生物棲息其間,
其形如階梯一般故稱為「石梯坪」,除了有被稱為台灣第一壺穴景觀之外,
海蝕平台、海蝕溝、海蝕崖、珊瑚礁岩等在此都可看見,
更被稱為「海邊地形教室」
這裡離馬路很近所以我在這花了 一些時間
我特地留意一下露營地...我一直想嘗試另一種旅行方式
我該睡覺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