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明對於機械力、熱力、聲音、電磁、光電、核能等科技應用是逐漸進步的。其中電磁、光電、核能的主要研究,起始於1900年德國學者蒲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所發表的量子理論,以及1905年愛因斯坦所提出的相對論。從此不但開啟了高能量子物理的發展,也讓科學家以全新的角度來觀察我們所處的世界。
在過去的觀念中,物質是由原子所組成的,例如生物有機體、礦石等;而能量就是純粹的能量,例如光、熱、電等。然而,依照蒲朗克和愛因斯坦的理論,不論是物質或能量,都是由同樣的基本粒子所組成,包括光子、量子(量子為占有空間、具有質量者稱之)等,而這些基本粒子本身都是以波動的方式不斷地運動著,所以同時具有物質和波(能量)的特性,我們稱之為“波粒二元性”,因此愛因斯坦曾說:生命一切皆震盪(Everything in life is vibration.)
在彈簧與重物的例子當中,重物的運動軌跡最後會在彈力、重力以及緩衝裝置之間獲得平衡;同樣的,生命體的活動,是在一面消耗能量與一面運用能量之間,調節體內的生理活動。健康的生命體,其生理活動最後都會處於平衡的狀態,而所謂的非線性系統分析儀(Non-linear System Diagnosis),就是要去探測這些生理活動的平衡狀態,找出是否有組織器官的生理平衡發生問題。
生理活動的平衡要如何分析呢?生命體都是由各種分子所組成,而分子又是由基本粒子所組成。基本粒子都會產生電能和磁場,因此都會讓生物體具有磁場,這些磁場會形成渦旋狀,稱為生物體渦旋磁場(Vortex magnetic field)。身體每一個器官組織和細胞,他們的磁場都是由其組成的分子磁場重新組合而成,所以每一個組織器官和細胞都有它獨特的磁場特性,也就是一種振動頻譜。而在細胞之間,彼此的磁場會有交互作用而共振,又會再組合成新的共振頻譜特性,這也是細胞之間彼此影響,同時交換訊息的一種方式。
美國、德國和前蘇聯的科學家研究生物磁場,發現和中國傳統醫學裡的“氣”,以及印度阿殊吠陀的氣卦脈輪等傳統醫學理論非常接近。而生物磁場的共振波效應,所產生的節點也和中國醫學裡的穴道位置相似。大約在1950年代,德國的醫生Dr. Voll研發出以電位探針測試人體針灸穴位的系統,並將這些穴位稱之為生物效能點(Biologically active points,BAP)。由此所發展出來的就是Voll的MORA電子點診斷法。不過,透過這些點來測量器官和系統的能量電位,在操作上很容易會因為個人的熟練度而產生極大的誤差。3D-MRA非線性分析系統與MORA的原理相近,但方式截然不同。3D-MRA非線性分析系統應用高能量子物理常討論到一個數值:熵(Entropy),做為分析的指標。熵通常用於描述一個系統當中的混亂程度。自然界中的事物,大多會往趨向於最大亂度(最大的熵值)的方向發展,生物體為了維持生命現象正常有序,所以會盡量降低它的熵值。所以,一個健康的個體或細胞,熵值是比較低的;若是細胞的功能不正常,無力維持有序且平衡的生理活動,熵值就會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