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774722
 阿甘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06~飲食男女~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08~善知識與惡知識~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07~種瓜者~
作者: 阿甘 日期: 2009.12.08  天氣:  心情:
~種瓜者~
下面一節,等於一個結論: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古人對於這一句的解釋,我也有點意見。拿孝道來講,過去講中國文化的孝道,本來很要重,我們看歷史上給皇帝的奏議,常有「聖朝以孝治天下」這句話。等於是憲法的基本精神,過去我們沒有「憲法」這個名稱,但是有這個精神──憲法的哲學精神,以孝道為基礎、作中心。所以過去的皇帝,權傾天下,一到內宮,見到母后,皇帝也要跪下來,皇太后對什麼事講一句不應該,皇帝就非改不可。(但是出了內宮,母后則不能干政。)固然,我們向來以孝治天下,但硬拉上了作解釋,也是不對的,古人就解釋「慎終追遠」是孝道。
所以過去在大陸,人家大廳裏的祖宗牌位上面,總是「慎終追遠」四個字,這就是因為古人解釋「慎終追遠」只對孝道而言的。他們解釋:慎其終者,是說對過去了的,死了的先人,我們要懷念他。「民德歸厚矣」,他們解釋,如果大家都能孝順父母,孝於祖宗的話,社會風氣就趨於厚道了。
這是有問題的,意思對,但牽強附會。為什麼引用曾子的這一段話講學問呢?「慎終追遠」是什麼意義?「終」就是結果,「遠」就是很遠的遠因,用現在觀念的一句話來講就解決了,「一個人要想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欲慎其終者,先追其遠,件事的結果,都是由那遠因來的,這裏我們可以引用佛學裏的一句話:「菩薩畏因,凡夫畏果。」佛家的菩薩,大致相當於中國儒家的聖人,聖人們非常重視一件事情的動機。比如有一個朋友來約你作生意,這個動機,也就是這個初因,我們要注意,也許是善因,也許是惡因,如果是惡因,即使教你作董事長,將來坐牢的也是你,那麼這個因要注意了,所以菩薩是怕這個因。而「凡夫」──普通一般人畏果,像死刑犯到執行時才後悔,這個後果來了他才怕。真要注意學問的人,對每一件事,在有動機的時候就做好,也就是剛才說的,要有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也就是開始就要慎重。
有人不擇手段的創業,經常喜歡引用西方宗教革命家馬丁路德的「不擇手段」這句話。但是你要注意,對馬丁路德這句話,不要只說一半,他是說:「不擇手段,完成最高道德。」現在把這句話攔腰一刀,砍去一半,把「不擇手段」拿去用,而不是「完成最高道德」,這就很危險了。
所以「慎終追遠」的意思,是說與其要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西方文化中有一句俗語:「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也是這個道理。大家認識了這道理,則「民德歸厚矣」。社會道德的風氣,自然都歸於厚道嚴謹。這是「學問」的道理。

~孔子的素描~
講到這個地方,一直太嚴肅了,所以下面來個滑稽的事情。在這裏,也可窺見孔門弟子寫文章的筆法,並不呆板,是活潑生動的。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名亢,又字子元,少孔子四十歲,孔子一生講學,尤其是周遊列國回來,專心培養後一代,教育後一代,所以學生都是年輕人。子貢是孔子弟子中最出色的一個人物。吳越之戰,也和他有關,他為了保護自己的父母之邦──魯國,自動以國民外交的身分到吳、越去動之以利害,而引起這場戰爭。
這一段是說有一天子禽問子貢的話,如果把它改編作話劇,那一定是一場很滑稽、很有趣,令人莞爾的戲。好像是子禽悄悄地扯了子貢的袖子,把他拉到門邊,避開了孔子的視線,然後低嗓門輕輕的問道:「喂!子貢!我問你,我們這位老師,到了每一個國家,都要打聽人家的政治,他是想官做,還是想提供人家一點什麼意見,使這些國家富強起來?」子貢答得很妙!他說:「我們的老師是溫、良、恭、儉、讓以得之的。夫子不是像你們這一般思想,對於一件事情總把人家推開,自己搶過來幹的。他是謙讓給人家,實在推不開了,才勉強出來自己做的。假如你認為老師是為了求官做,也恐怕與一般人的求官、求職、求功名的路線兩樣吧?」可見他沒有作正面的答覆,只把反面的道理告訴子禽,等於對年輕後進同學的一種教育方法,這方法是啟發式的,不作正面解答,要受教的人自己去思考判斷。
溫、良、恭、儉、讓。現在先簡單的解釋這五個字的五種觀念。
「溫」是絕對溫和的,用現代的語彙來講就是平和的。「良」是善良的、道德的。「恭」是恭敬的,也就是嚴肅的。「儉」是不浪費的。「讓」是一切都是謙讓友好的、理性的、把自己放在最後的。上面這五個字,也可以說是五個條件。描寫了孔子的風度、性格及他的修養。
這五個字包含了許多,也就是中國儒家教人作為一個人,要在這五個字上作重大的研究,多下功夫。

~五字串通五經~
講到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字,就又牽涉到中國文化的全體根源。因此,我們首先就要研究一本書──「禮記」中禮運篇裏的一節。要瞭解「大同」思想的哲學基礎,必須要把「禮運」這一篇全盤搞清楚。
所以禮記是我們文化的寶庫,也是過去幾千年來憲法精神的所在,裏面包括了現代的學問:政治、經濟、哲學、教育、社會、科學,甚麼東西都有,乃至醫藥、衛生,以及中國人過去的科學觀念,都有了。所以要瞭解中國文化的根本,禮記是不能不研究的。豈只是禮記,換句話說,要瞭解我們中國文化,瞭解孔孟思想,瞭解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一直下來的根本淵源,還必須瞭解其他「五經」。
談到「五經」,禮記中有一篇「經解」,對於「五經」作總評。這怎麼說法呢?以現在的觀念來說,就是對「五經」扼要簡單的介紹:對詩、書、易、禮、樂、春秋以一兩句話批了。
經解篇說:「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意思是,到一個地方,看社會風氣,就可知道它的文教思想。
經解篇接著說:「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所謂的詩的教育,就是養成人的溫柔敦厚。講到溫、良、恭、儉、讓這個「溫」字,就得注意孔子所說詩教的精神。(現在我們不偏向於這方面,暫時只作一参考。)
「通知遠,書教也。」書經又叫尚書,是中國第一部歷史,也不止講歷史,而是中國歷史文獻的第一部資料。
現在西方人學歷史,(現在我們研究歷史的方法,多半是由西方的觀念來的。)是鑽到歷史學的牛角尖裏去了,是專門對歷史這門學識的研究,有歷史的方法,歷史的註解,歷史對於某一個時代的影響。中國過去的情形,學術家與文學家是不分的,學術家與哲學家也是不分的。中國人過去讀歷史的目的,是為了懂得人生,懂得政治,懂得過去而知道領導未來,所以它要我們「疏通知遠」。人讀了歷史,要我們通達,透徹瞭解世故人情,要知道遠大。這個「遠大」的道理,我講個最近的故事來說明,有一位做外交官的朋友出國就任,我送他一副對聯,是抄襲古人的句子:「世事正須高著眼,宦情不厭少低頭。」一般人應當如此,外交官更要善於運用它。對於世局的變化,未來的發展,要有眼光,要看得遠大。「宦情」是做官的情態,要有人格,尤其外交官,代表了國格,代表全民的人格,要有骨頭,站得起來,少低頭,並不討厭「少低頭」。不能將就人家,要怎樣才做得到呢?就要懂得歷史──疏通知遠──這是書經的教育精神。
「廣博易良,樂教也。」樂包括了音樂、藝術、文藝、運動等等,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這些都包括在「樂」裏,也就是所謂育樂的要旨,以養成「廣博」偉大的胸襟;「易良」就是由壞變好,平易而善良。
「絜靜精微,易教也。」易經的思想,是老祖宗們遺留下來的文化結晶。我們先民在文字尚未發明時,用八卦畫圖開始記事以表達意思。什麼叫絜靜呢?就是哲學的、宗教的聖潔;「精微」則屬科學的。易經的思想是科學到哲學。融合了哲學、科學、宗教三種精神。所以說「絜靜精微,易教也。」
至於「恭儉莊敬,禮教也。」是人格的修養,人品的薰陶。
「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春秋也是孔子作的,也是歷史。什麼是「屬辭比事」呢?看懂了春秋這個歷史,可提供我們外交、政治,乃至其他人生方面作為参考。因為人世上許多事情的原委、因果是沒有兩樣的,因此常有人說歷史是重演的。這是一個哲學問題,歷史會重演嗎?不可能。真的不可能嗎?也許可能,因為古人是人,我們也是人,中國人是人,人與人之間,形態不同,原則卻變不到那裏去,所以說歷史是重演的。
但是,不管歷史重演不重演,尤其中國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對於作人處世,處處都有前輩的經驗。雖然古代的社會形態與我們不同,原則卻沒有兩樣,所以讀了春秋,「屬辭比事」,就知識淵博,知道某一件事情發生過,古人也曾有這樣一件事情,它的善惡,處理方法都知道,這個就叫「比事」了,是「春秋教也」。
對於五經,在「經解」中,只用幾個字,就將每一部書的精華思想予以表徵。拿現在的白話文來講,這每一句話的幾個字,就可以拿到好幾個博士學位。「小題大作」嘛!儘管作,從西方文化自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開始,到現在為止,一切都扯進來,扯到最後,說明了這一點,就可以完成一篇博士論文了。但是在古人,幾句話而已。

本文取自老古出版社「論語別裁」一書。
阿甘
標籤:
瀏覽次數:37    人氣指數:437    累積鼓勵:2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06~飲食男女~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08~善知識與惡知識~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