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的釋迦牟尼,出生在皇宮,擁有財富/地位/權利/妻妾,可說是人間最大的尊貴
在其19歲時,看到人的生老病死,深感人生之苦
選擇了放下眼前的一切到雪山修道
經過6年悟道後,在世說法49年
離開皇宮的生活跟在皇宮時是有很大的差異
何以他能做此人生的決定
因為他知道:人生再如何的尊貴富有,擁有權利地位,仍是無法避開生老病死苦的過程
這輩子過完,下輩子又要來
所以他想避開生老病死苦的境,因此他做了一般人不會做選擇和決定,離開了人世間最大的尊貴和富足
這在一般人的認知裡,那他應該是個笨蛋,放棄了大家都在窮其一生追求的而不要
反而要去挨餓受凍,托缽乞食,過著居無定所,朝不保夕的生活
這之間的差異在哪?同樣的境,不同的感知和覺想
在人所看到,所知悉的,他有不同的覺知,不同的看法,所以走了一條一般人根本不會去想,不會去走的路
在社會,在愛寓都有一些人所要追求的目標在自己的心裡面,或是說自己的處事模式在其中運作著自己的一切活動,但很少人去省思反省自己的思維和作為是否妥切
但每個人的基本運作念頭思維並不一樣,一些原本沒什麼的,都在人在心的驅動下,彼此之間產生了很多相互的侵害和衝突
這在現實虛擬都一直在發生著,所以前一篇日記,寫了愛寓的一些亂象變多了,當然現實世界也如此
昨晚,剛好讀到經文的一個偈語,可以適時的對此有一些開導的智慧,特地寫入日記裡面,提供看到的人參考
經文的偈語如下:
浩劫之來來於色 色色相相難分別
殺盜淫妄為究竟 貪嗔癡愛染成孽
因為不足爭不已 傳染是非為浩劫
我願此人皆盡休 何必爭強辯黑白
寡過寡尤為世法 講仁講義為法則
任憑浮雲來與去 不住光陰若過客
止心之法無妄念 修身之道貴寂滅
寡言沈思天地靜 莫將此心物慾惑
所以說:亂來自人,人來自心,止心之法無妄念,人人心止,亂不除而自止
你看:釋迦牟尼佛看到生老病死苦,有不同一般人的覺知,走出一條不同的人生路
對亂象的看待,是不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學釋迦牟尼佛一樣的見是非是,見非非非,也有另外一番不同的體悟和覺知
人最後的選擇都還是來自自己的決定,寥寥數語,提供參考
每個人都由自己做起,其他的也修到就如同浮雲的來與去,心自然得到清靜和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