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家庭關係常有許多問題,不單是男人或女人的錯。而是從傳統文化轉型到現代文化的過程中,究竟家庭中每位成員自心覺察了多少問題。為此有必要弄清楚,我們要轉變的方向在哪裡,避免親人受到無辜的傷害,或者與家庭關係改變的契機擦肩而過。
在諮商實例中經常發現,婦女如果無法處理好兩性關係、夫妻關係中的問題時,受害的往往是他的孩子。而在這傳統文化轉變的過渡階段,常忽略了成人也需要被照顧,再次接受教育。
在這種狀況下,家庭關係也常因這些「有問題」的成人,缺乏學習和經驗整合,就在跌跌撞撞中摸索,甚而變得會傷人。如果不下功夫去處理家庭關係,常會因彼此關係太緊密而造成弱勢的一方(通常是孩子)受到傷害。
將家庭中的夫妻關係轉移到母子和父子關係去看時,發現男性在某些方面也是弱勢,也有他們的苦。因為在我們的社會裡,男女成長的過程,一開始就被分成為兩個軌道;以致男女雙方完全看不見、也不知道對方的苦。但相較之下,女人還是比較苦。
在家庭關係中,男人以較有利的條件,易於改變。當他改變後,可能會帶動家人跟著改變,甚至引發一連串關係的改善。使家庭轉變為更清新、有彈性的健康關係。
「男人有苦,女人也有苦;男人覺得被家庭拋出去了,女人覺得被家庭所陷害。」這句話一語點出兩性在家庭中的處境。
為什麼會這樣,又能做些什麼呢?了解自覺之後又將如何改變?為此我們要來探討這處境的來源。
其實在婚姻生活中,夫妻間的關係都會有一些轉變。很幸運的,我曾有好幾次戲劇性的轉變。
第一階段剛新婚時,是先生在照顧我。因為從小見到身為客家女人的母親,總有忙不完的家事,卻沒有地位。因此我從小立志不要步上母親的後塵。
可是唸了許多書,嫁為人婦後,卻仍然做著相同的事。所以突然要洗全家人的衣服,要清理浴廁垃圾時,竟然委屈的落淚。所幸先生能理解我的心路歷程,他毫不委屈又快樂的做家事。
就因為我有個樂於改變的先生,和一位健康寬容的婆婆││願意嘗試接受這樣的改變;因而在我家中,兩性關係是平衡的,這種轉變其實需要一些客觀條件的配合。
第二階段時,我不再是掉淚的弱者。夫妻兩人齊頭並進,彼此協調的需要加強,生活中便常起爭執。先生會說:「妳已經夠強,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不要再依賴我,你是否看到我已經很慘了。」
當時我在母親、妻子、媳婦、職業婦女多重角色中掙扎的很辛苦,先生也一樣面對各種角色的要求與壓力,夫妻二人都無暇兼顧對方。
直到第三階段,我們變得比較會處理壓力,彼此已能互相疼惜。因為我們都有個理想:一個完整的人是要能享受親情和工作。因此在結婚時就已決定,要同時面對外界和家庭問題。只是追求成就是無止境的,必須學會適度剎車,才能在親情和工作中找到平衡點。
老大出生時,我們協議將工作叉開,相互輪替育兒,晚上餵奶亦如此。但一週下來,先生因為睡眠被打斷後不易再入睡,身體變得消瘦,而我則否。如果此時仍堅持「公平」原則,而不顧及個別差異做彈性變更,是很難圓滿的。
直到在國外生老二時,才發現原來台灣的男性,從小未被教導如何照顧孩子。因為在國外從第一次產檢到生孩子如何照顧,都是夫妻一起接受通知去學習的,性別是被同等的對待。
但國內卻認為帶孩子是女人的天職,甚至「本來就會」,而男人是「本來就不會」。社會上一直缺乏幫助男性進入這體系的管道。像我先生以前就把孩子當籃球抱,所以大女兒仍記得小時候被爸爸抱得好痛,這些真實的經驗也使我先生感到挫折。
這些源於文化期待(男、女兩套養成教育)所造成的差異,形成男女身上各不相同的壓力,又缺乏機會學習,只能在錯誤中摸索。由此來看,較能釋懷彼此觀點不同的爭執。
舉出我自己的例子,是希望大家回顧自己的婚姻,是否很多人都曾質疑,為什麼婚前的承諾都無法遵守?其實││那樣的期待本身並不合理。因為夫妻雙方都會改變的。凝視伴侶時,會有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熟悉的是他穩定的部份,陌生的則是他新長出來的變化。
婚姻和個體都是不斷變動,很難掌握和控制的。因此婚姻需要一起來「經營關係」,好確認彼此有那些變化。
家庭生活中難免會有爭執,最好是有轉變的那種「成功的吵架」,更要清楚自己是為什麼爭吵,絕非為了表面的洗碗煮飯在爭執,在乎的是背後那份尊重,以及對角色被硬性規定的抗議。如果只是消極的逃離,那家庭問題毫無轉變的機會。
楊國樞教授曾提出我國傳統家庭是以父子軸為主,不論媳婦進門、女兒出生,都全是為了服侍父子軸的。如果我們能認清現代家庭的特質:
1. 家庭不再以男性為中心,是兩性平權的。
2. 不再以家庭集體為導向,視家中每位成員的尊嚴幸福都很重要。
過去女性被要求擔負整個家庭美滿幸福的重責,直至今日我們仍要求女性擔起穩定整個社會的主要力量。但卻忽略這背後,是多少女性投注心力、艱忍付出硬撐起來的。因此個人的狀況常是在集體中被忽視的。
3. 家庭中的權力關係不再是權威導向。夫妻軸的家庭在親子和夫妻之間的權威沒有那麼清楚,彼此權力的差距並不太大。如果家人間權威限制清楚,只能做單向的改變,那只有仰賴「位高權重」的人改變,才有可能產生轉變。
4. 傳統家庭認為兩代同居,家庭才會昌盛,不希望兒子結婚後「分家」獨立。抱持著我幫你安排娶進媳婦,一起住在我家庭院中;而小倆口因為無殼,也樂於接受,但不久後想法就會改變了。其實女人結婚後,一切重新開始。重新建立人際關係,有如嬰兒出生般的辛苦,男人多半是看不見的。
各位想想,一個女人突然面對陌生的一大家子人,並要愛他們如己。但是愛是種互動的關係,需要培養孕育的(你之所以愛母親是因為她無私的愛著你,你們之間有真誠互動的情感。)
當女人從她熟悉的環境被連根拔起,移植到另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還要她理所當然的完全適應,這本身就是種不合理的想法。但家人間的互愛仍然是可以培養的,如果有衝突發生,老人家常會用很多「傳統想法」去指責媳婦或兒子,這些對現代人仍有很深的影響。
但在「夫妻軸」的家庭中,小倆口勢必要從原生家庭中脫離出去,媳婦不再是嫁到你們家,而是她要和你們家的兒子建立他們自己的家庭。
5. 在「父子軸」家庭中多靠一位單向強勢的「長老」來領導(通常公公的影響力非常大),孩子沒有說話的權力,要聽命於父母,靠公婆來主導。
但在「夫妻軸」的家庭裡兩性是平權的,這種影響力是雙方相互平等的,孩子對父母親同樣會產生一些影響力。
6. 「父子軸」的家庭不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注重角色扮演,作父母和夫妻的,各自有其應盡的責任。但「夫妻軸」的家庭,強調彼此間的感情,常是兩人共同負擔並分享家中的權責,而不只是角色的扮演。不再以片面要求為標準。
7. 「父子軸」的家庭原則是「擴散」。只要經濟能力許可,男人外遇(娶妾 )是被允許的,女人要包容,甚或要接回外面女人所生的孩子來撫養,好讓家庭興旺。﹁夫妻軸﹂的家庭,是「收歛」主義,一切以夫妻為考量核心,「單面貞操 」的標準已不被接受了。對外遇是否容忍,是雙方共同的協議,不再以片面的要求為標準。
8. 在傳統家庭中強調責任,你盡了責任就有你的地位;但是現代夫妻軸家庭是個人主義,主張平權,每個人成員發展、權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以上各項特點,顯露出從傳統到現代家庭中權力結構的轉變,由此可以看出夫妻雙方爭執的原因,並不是他多壞、你多兇,而是因為你們都企盼家庭型態的改變。
一般家庭爭執的焦點大致分為
1. 誰做家事。
2. 子女管教問題。
3. 以先生的決策為主,或是夫妻共同作決策。
4. 誰來管理財產。
5. 是否與夫家親屬同住的問題。
6. 由媳婦完全順從公婆到公婆也須要尊重媳婦的爭論。
7. 完全以夫之友為友或是夫妻各自擁有自己的朋友。
8. 冠夫姓與否。
9. 是否要容忍丈夫的外遇。
10. 家庭的休妻觀到個人的離婚觀。
由這些問題看來,我們的家庭結構,目前正處於過渡階段的轉變當中。
傳統父子軸的家庭是由丈夫來管理財產,家中的一切都以丈夫的決策為主。很多移民案件中的太太抱怨,先生一個人做決定要移民澳洲,自願做空中飛人,但受影響最大的卻是太太,要切斷台灣的一切關係,長期留在陌生的澳洲照顧孩子。這決策實在需要先考慮太太的狀況,共同研商後再做決定。
一直以來,母親被賦予做一切家事以及教養子女的「責任」,父親是下達命令擁有無上權威的「指揮官」。現今家庭不再是「以父母的標準為主」的父權中心管教方式,而是要隨時清楚孩子所在處境,以孩子的發展權益為主,適時給予幫助,這是十分辛苦的工作,需要父母親一起投入。
傳統的全職媽媽,無權過問錢財的問題,只能以虛報菜錢的方式私存些零用錢,以滿足一些自己的需要。但是家庭財產女性也有一半,為何必須伸手要錢?這種心痛,是男性不貼近來看所無法了解的。但家庭若轉向平權結構的話,每個人的需要都應該要被照顧到。
由以上分析可知,性別角色的衝突,帶來了文化期待的改變,這不是你或我的錯。想要永遠的浪漫幸福美滿是不可能的,婚姻會有爭執是因為彼此關係太緊密了,所以常會有些碰撞,或有些傷害。這是十分真實的生活現況,你必須能享受這其中酸、甜、苦、辣的各種滋味,才能體會關係的存在。
夫妻間有衝突時不用害怕,要能清楚看到那爭執的問題在那裡,必須要能了解關係結構改變的需要部分在那裡。這需要雙方有共識:兩人都了解需要有改變,這通常是最難的。從父子軸家庭轉變到夫妻軸家庭,多是太太受到的衝擊較大、受苦較多,因而較常提出要求改變,但先生往往認為「很好,我不覺得需要改變。」
正如夫妻間性關係一般。一方反對變動的主因,其實是害怕。他會先忽略、低估改變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他也常常覺得「這樣很好,你不要再吵。」因此在關係結構中較舒服的既得利益一方,必須減低你的舒適,去想想對方之所以無理取鬧的原因,一定有他「鬧」的理由。盡量去了解其背後的理由,雖然他感覺不到。
對於女性我也要提醒,當你鬧得太厲害時,對方會害怕。所以妳必須靜下來想想,到底你在生什麼氣,想要爭取的是什麼,而不是情緒上的宣洩而已。
女性自己要先釐清,所爭取的和想要改變到什麼程度,而不是自己一直生氣,或把先生推到外遇去,是妳自己要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如要做太太的獨自冷靜的去面對家庭的糾葛是不容易的,所以需要先出來與朋友或團體共聚,等情緒過後,能情理兼備時再去面對問題,這樣比較有改變的可能。
每對夫妻都有他們的問題,有些是個人問題(若是個人問題,必須轉介到專業輔導機構。女性若是硬撐,很有可能使自己淪為受虐的狀態。)也有些是社會文化所形成的,或因為其他的因素,導致互相對待的關係不能平衡。
所以夫妻對於性別角色的轉變,必須雙方建立共同學習、同步成長的共識,以期建立一個平權和諧的快樂家庭。
台北市佛教觀音線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