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我問你的,如果是你,要不要起身反抗?一開始的捷報會不會讓人死而無憾?如果今天命你人將軍,是否要在戰場上戰到最後一分一秒?
戰爭過後,我們再看,一切戰事,到底所為何事?如果生在戰亂時刻,我想我是沒能有勇氣戰到最後的人,但,文化是永遠不會停下來的軟實力,如同後來的「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文學論爭、堅持不使用日語寫作的作家們、這樣的精神才是真正能永留的吧~
生命可貴,不可為任何人、任何事輕易放棄的!
精神、勇氣,雖然可貴且必需,但如果要以生命為代價,我仍為之輕蔑!
一八九四年,清朝帝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簽署「馬關條約」,將台灣及澎湖割讓給日本。一八九五年,日軍於台灣北部的澳底登陸,秋末攻下台南,完成接收台灣的動作。五個多月的過程之間,台灣人群起抵抗日本帝國的統治,雖僅擊斃164名日本人,但有4700名日本人病死;然而,台灣也因此多了14000條亡魂。此戰事被稱為「乙未戰爭」,乃台灣史上最大的一次戰爭。上面這段敘述彷彿歷史課本,然而,甲午戰爭不單是歷史中必讀的一段史實。無論是經歷過日語教育的老一輩,抑或是藉由文字描述而認識日本的年輕一輩,每個台灣人或多或少都對這段歷史略知一二;但是,真正了解「乙未戰爭」的台灣人有多少?何況吳湯興、姜紹祖及徐驤等人?
美麗的黃賢妹(楊謹華 飾)曾遭土匪擄去,後來雖平安歸來,卻沒人相信她的清白。秀才吳湯興(溫昇豪 飾)不顧流言依約娶了她「嘴是別人的,我要娶的是妳,不是那些街坊傳說。」信任與愛令她銘感在心,也為之後黃賢妹無悔的守候,默默支持吳湯興抗日的心情留下註解。
=========================以下是電影欣賞,不想看請自動忽略==============================
吳湯興起初屢戰屢捷,後來卻在新竹阻擋日軍失利,並陷苦戰於苗栗。由於兵力懸殊,加上武器糧餉所限,他最後僅能以游擊戰術,拖延日軍南下的速度。而原先並肩抵抗的清官眼見大勢已去,紛紛逃回中國,使他處境更如雪上加霜…。
除了男人拿起武器奮不顧身群起抵抗日軍之外,女人也同樣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被土匪擄走並歸順的英妹 (許安安飾),在日軍不斷逼近時,以一句:「我不想忘記自己是誰。」堅決表示抗日的意願,並激勵了渾噩度日的土匪,一同為這塊土地奮鬥;當姜紹祖 (張書豪飾) 捐輸財產擴充軍備,決心與吳湯興等人誓死抵抗日軍而成立「敢字營」時,姜母 (徐樂眉飾) 絲毫沒有展露出擔心的神情,反而辦筵席、拜神拜祖、祝福並支持兒子的決定,並表示:「有我在天水堂不會有事。」堅毅的態度讓姜紹祖能夠毫無後顧之憂,專心於抗日志業;甚至在糧食不足時,守在家中的黃賢妹等若干女人,還肩負起收集糧食並運送至男人們紮營之處的責任。這樣的描述,讓人不禁對客家女性獨立堅強的性格深感佩服,並感動於她們的無悔付出,而這也成為守護家園的另一種具體行動。
另一方面,不同於歷史課本中日本人的負面形象,【一八九五】裡以客觀的角度,將日本人對於戰爭的無奈表現出來。台灣是被清廷割讓給日本的賠償,因此日本只是正當地「接收」台灣,一反台灣人向來主觀認定的「占據」。當負責接收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日比野玲飾) 和醫官森鷗外 (貴島功一郎飾) 登陸台灣後,以和善的語氣討論如何接收台灣,而非用「勝者為王」的霸道氣燄來對待台灣,直至親王口中「真正的台灣人」:客家人、閩南人及原住民群起地抗後,才體認到「這不是接收,這是戰爭」的現實。因為每條人命都是一個珍貴的生命,日軍和台灣人都想要保護自己、一樣有親人默默守在家中等待他們平安歸來,縱使有多不願意拿起槍枝殺敵,這些日軍也只是奉上級長官的命令行事罷了。如同姜紹祖以生命保護家鄉,不願受到倭寇侮辱,日軍也同樣希望自己至少是光榮戰死,而不是因瘧疾或腳氣病過世。
剛接收台灣時,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滿心希望櫻花也能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綻放,而森鷗外卻對他說:「如果是土生土長的山櫻花或許有可能。」櫻花深受日本人喜愛,春季賞櫻更是日本傳統習俗活動之一,因此安排這段戲的意義便不言而喻。然而,櫻花最大特色在於:綻放至最美麗之際便迅即隨風灑落化作淺粉色春泥,這也暗示了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命運:總算平定台灣人的抗爭,順利接收台灣後,只是有氣無力地說聲:「太好了」,便因瘧疾病倒從此長眠不起。隨風落下點點雪片般飛舞的櫻花花瓣,鋪蓋了親王的身軀,鏡頭一轉,櫻花花瓣原來只是榕樹的樹葉掉落。
「戰勝並不是榮耀的事,凱旋隊伍應該以喪禮進行。」讓人不禁感嘆戰爭的意義究竟為何?一旦結束了敵對關係,台日雙方都僅僅是為了生命、親人及國家而戰,這就是戰爭無情又無奈之處。沒有英雄掛帥主控戰爭、沒有偏頗的強烈指責、沒有血腥駭人的殺戮場面,縱使【一八九五】是以「乙未戰爭」這個歷史事實為背景的電影,但如同男主角溫昇豪所陳述:「我把它定位成一部擁有人道主義精神的反戰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