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一家雜誌,曾對全國60歲以上的老人搞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的題目是:"你最後悔的是什 麼?"並列出了十幾項生活中容易後悔的事情,供被調查者選擇。於是,就出現了這樣一個結果。
由此我想起一個故事,說有一個40歲的人被醫師告知患了絕症,最多再活三年時間。因此他為了使 自己最後的生命更有意義,擬出一個『三年要做十件事』的工作計劃。其中包括寫一本書、學一門 外語、搞一項發明、辨一個工廠、遊30座名山、看50個城市等等,而且計劃出後便立即付諸行動。 在過了二年零八個月的時候,10項目標全都完成。可當他再到醫院複診時,卻發現是醫師當時拿錯 了病歷,自己根本沒有患病。 這也是一個經驗,如果別人工作你也工作,別人休息你也休息,別人娛樂你也娛樂,那麼別人得到 什麼,你也只能得到什麼,要想得到別人得不到的東西,就得付出別人不願付出的東西。尤其是在 你還年輕的時候,還有機會競爭的時候。
應該說,錯誤不在選擇了什麼職業而在於選擇了安穩。有三個大學的同學同時被分配到縣市機關工 作。幾年之後有一個不甘心總這樣打水把地的看領導眼色因此要求調到了企業。另外兩位沒動心。 又過了幾年,又有一個辭職下海。剩下的一個仍未動心。再過了幾年三人相聚的時候,到企業的那 已當了大廠的廠長,辭職的那個已成了富翁,而在機關的這個卻後悔不該滿足於每月可吃幾百元的 皇糧。 按時下的擇業觀念,許多人的"第一目標"也是要有"畀澇保收"的穩定收入。到時候能拿工資、到時 候就可領福利。但他們卻忘了沒有了壓力也就沒有了動力,沒有了動力也就發掘不出潛力。不是天 下伯樂太少而是自己埋沒了自己。
我就親眼看到這樣的景象,上初中的女兒晚上放學回來,正在麻將桌上的決戰的夫妻不耐煩地一揮 手「自己泡麵吃去!」還有一對夫妻、每人拎著一只鞋在屋裡追打自己上小學的兒子,慘叫聲惊得 四周為之不安,而且這些父母當時並不後悔甚至認為自己做得「很對」。直到多年以後,發現按照 自己的「模式」、自己的「經驗」和自己的「方法」,並沒有使子女成才和受益的時候,他們才會 後悔『教育不夠』或『方法不當』。
忘了是誰說過這樣一句話:「60歲以前想用身體換一切,60歲以後想用一切換身體。」世界之上, 還有什麼東西能比身體健康更寶貴,有人曾經提出一個口號,叫【小牛不倒只管推】。作為一種精 神,也許值得提倡。但強行去推『病率』和『壞率』,就只能越推越病,越推越壞,縮短小牛的生 命,降低小牛的價值。
對於還沒有賺到很多錢的年青人和中年人來說,這也許是個很好的安慰。有錢雖然能夠辦很多事情 但賺錢並不是人生最重要的目的。年輕的時候後悔還可以改進;年老的時候後悔,想補救也來不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