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038536
 濤哥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煙花細雨,乍暖還寒正清明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傾訴.聆聽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如何讚美生,就如何讚美死
作者: 濤哥 日期: 2012.04.08  天氣:  心情:
“ 如何讚美生,就如何讚美死”,是一個完全形而上的命題,正如CY所指出的那樣,從道理上容易接受,但實際操作起來不免困難。細究起來,裡面包含着極其複雜和深刻的世俗的和宗教的、感性的與理性的、心理學的和社會學的、本能的與文化的衝突和悖論。為了清晰起見,我想還是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探討生和死的問題。
我們知道,弗洛伊德開創的精神分析學說,本質是本能論。早期,他提出人的潛意識裡沸騰着營養本能和性本能。前者維持着個體的生存,後者維持着個人生命的延續和保證着種族的繁衍。後期,弗洛伊德重新整理了他的學說,將營養本能與性本能合稱為生本能,與生本能相對應的是死本能。生本能與死本能,構成了人的基本衝突。要理解生本能與死本能之間的衝突,還得從什麼是本能這個更基本的概念說起。弗洛伊德認為:“本能是有機體生命中固有的一種恢復事物早先狀態的衝動。而這些狀態是生物體在外界干擾力的逼迫下早已不得不拋棄的東西。”對於有機體來說,什麼才是“早先狀態”呢?無生命的無機物就是生命的早先狀態。因此,弗洛伊德說:“生命的目標必定是事物的一種古老狀態,一種原始的狀態......一切生物毫無例外地由於內部原因而歸於死亡。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切生命地最終目標乃是死亡’。“現實生活中,真的能理解並接受死本能的人並不多,更何況還有不少人從意識形態的出發點,把弗洛伊德的死本能批判成”為帝國主義發動戰爭製造的理論依據“那就將問題更加複雜化了。
死本能,德文原文為todestreb,其中,tod是死亡,tried是衝動,來自動詞推動的意思,指表面靜止、具有惰性的、逆向運動力的意思。因此,死本能,也就是與生本能相制衡的另一種力量。打個比方,生本能是汽車的動力系統,死本能就是汽車的制動系統。任何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如果一輛汽車有強大的動力系統卻沒有剎車,其結果將會是什麼!
有人會問,如果人真有死本能,那麼,為什麼絶大多數正常的人都會千方百計地尋求健康長壽、害怕死亡呢?弗洛伊德解釋道,人確實是按快樂原則生活的。但快樂原則的背後還有一條現實原則。人們之所以千方百計地迴避危險、延長壽命,是因為“有機體只願以自己的方式去死亡。這樣一來,這些生命的捍衛者原來就是死亡的忠貞不渝的追隨者。”
精神分析的驚世駭俗之處就在於它向我們揭示出,人的本能,包括生本能和死本能都受到文化的壓抑。人類創造了文化,文化壓抑着人性。於是,生本能的受壓抑,不可能去肯定死;死本能的受壓抑又不可能通過肯定死來肯定生。於是,人陷入到無窮無盡的煩惱和衝突之中,加劇了人的神經症。
有人將弗洛伊德關於生本能和死本能的概念綜合起來考察,發現人之所以以各種形式守護着逝去的親人,是因為人的意識恐懼自身的毀滅。人與動物的區別,不在於對死亡的意識,而在於對死亡的逃避。人類創造的宗教,無論奉行什麼教義,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對待死亡。為了克服對死亡的恐懼(確切地說,為了克服對死亡的壓抑),宗教為人生描繪了一個彼岸世界。佛教稱為“西方極樂世界”,基督教稱為“天堂”。一切進入極樂世界或天堂的靈魂必需事先接受審判,也就是資格審查。生前犯過罪、作過惡的人是不行的。為了抑制人性的惡,規範道德行為,還相應設想出“陰曹地府”、“十八層地獄”和慘不忍睹的酷刑來懲罰生前的惡行。但我想,這樣的配置事實上很難減輕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反而越發加劇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和壓抑。你只要注意一下時下入廟進香的信男善女們肩上扛的香燭越來越長、越來越粗、越來越重、越來越貴,你就知道人們心中的恐懼和壓抑變得何等的激烈和痛苦。可見,宗教在解決人們對死亡的壓抑方面的功效是多麼地艱鉅。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論,要真正地解決生與死的統一,根本的出路在於解除壓抑。而不是增加壓抑。而解除壓抑的途徑便是回到童年期。
人類的童年是一個漫長的發展時期,它比任何一個哺乳動物包括靈長目動物的童年都要長得多。兒童在漫長的童年期接受到母親的撫養和愛護,最大程度地享受着快樂原則,也就是說最大程度地滿足裡比多地需求。同時,兒童也開始接受現實原則的要求,壓抑自己的快樂原則,開始形成最初的神經症。那些本來在生理水平上經歷的生和死的體驗,在人的心理水平上不斷的進行反覆和體驗,便導致了人的焦慮。焦慮正是壓抑的直接原因。可見,童年經驗對人格和疾病的形成至關重要。所謂回到童年,首先是回到童年時代的願望,去尋找我們希望得到那些事物的本質。其次,是回到童年時代的失敗中,去尋找導致我們患病的原因。精神分析的治療原則就是在童年經驗中找到導致精神創傷的事件,將它從潛意識中暴露到意識領域中來。從事藝術活動也是回到童年的重要途徑。一切藝術家的成就,也就是他童年性慾的昇華。這種童年性慾定位在兒童身體的不同部位,如口腔、肛門或生殖器等。文學家和詩人憑着專業的敏鋭從人的情感漩渦中捕捉到心靈的內核、舞蹈家用形體、畫家用色彩和圖形、音樂家用節奏和旋律宣洩自我。難怪有人說:“藝術乃是一種忠實於自然本能並忠實於童年時代的生活方式。”現在,你是否理解為什麼眾多的退休老人會熱衷於唱歌、跳舞、繪畫、詠詩、攝影、篆刻等藝術形式以及到大自然中去體驗美的旅遊活動了吧!哲學,同樣也是追求回歸童年的有效途徑。法國的人文主義思想家蒙田說過,學習哲學就是學習如何死亡。所有這些活動都是使人的行為產生趨向於歡快的童年體驗,從而克服焦慮、減輕壓抑,儘可能地妥善處理生和死的衝突。
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宗教的教義並不普及。我以前曾著文指出,大多數中國人對宗教的認識處於第三層次,即迷信,達不到信仰或哲學的層次,(請參閱《宗教是有層次的》,2011-07-20)因此對死亡的認識基本上是排斥和恐懼。在一個以封建等級鑄造的不平等社會中,人活着就已經很痛苦了。而人死後,比生前更加痛苦。被夜叉小鬼用鐵鏈鎖去的陰間,比人間更加恐怖。除了受酷刑威脅,無可選擇的六道輪迴外,還有物質匱乏,一切都按等級計劃供應,逝去的親人苦不堪言。於是,清明、冬至、誕辰或忌日,人們祭祀亡靈要貢上一些吃的、用的物品。如今,除了”元寶“和”美元“之外,還有紙糊的別墅、汽車、電冰箱、Iphone等。可見,人間有的,陰間都短缺。我特別讚賞《南方週末》2012-03-22E31版上的一篇文章《把親人之靈接引到上帝身邊——過一個人人皆天之子的清明節》作者的基本立場含有明顯的基督教的成分,但總的精神是積極的。作者建議每一個祭祀逝去的親人的人,都應該虔誠地向上帝禱告,將祖先的靈魂接引到上帝的光明國度。作者建議掃墓時不用帶紙錢、紙車、紙馬、紙房子——因為祖先之靈生活在光明溫暖富裕的天國,比現實世界美好得多。“如果怕兩手空空不好看,建議帶上一支或一束花。神靈世界喜歡大地的溫馨。”如果人們逐步地接受作者的建議,就會大大推動祭祀文化的進步,更重要的是將引發人們對死亡的重新認識。作者沒有提及公祭。在我國越演越烈的公祭,已經成了“政府搭台經濟演戲”的社會鬧劇,不屬對亡靈的祭祀之列,更談不上對文化的傳承。
有一次雅虎網上有一個遊戲,預測自己將來“魂歸何處”。我把自己的材料輸進去後,得出的結果是,我的靈魂將來依附在白雲上。我眼睛不禁為之一亮,太好了!我既不上天堂,也不下地獄,能夠依附着白雲,在天空中自由地飄蕩,“乘化隨舒捲,無心任始終。”這到也符合我的個性。我曾說過:“雲的內涵在於人的內涵。”生前是閒雲野鶴,世後是野鶴閒雲,永恆的自由自在!到那時,我的任何一位親人和朋友都能抬起頭就看到天上的白雲,也就會想起我來,那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嗎!可惜,這只是個遊戲,而不是一份協議。當然,那是將來的事,我會與所有人一樣,努力地追求正常的生和正常的死,一直到上帝召喚的時候安然地離去。我和我的朋友有個約定,在我離開這世界時,給我舉辦一個音樂會,骨灰撒入東海,靈魂在音樂的陪伴中回歸天國。
標籤:
瀏覽次數:147    人氣指數:2947    累積鼓勵:140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煙花細雨,乍暖還寒正清明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傾訴.聆聽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