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701557
 免費占星ㄉ奇蹟天使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脾胃虛寒ㄉ食療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手腳冰冷ㄉ治療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胃病
作者: 免費占星ㄉ奇蹟天使 日期: 2009.07.13  天氣:  心情:
將慢性胃炎分為肝氣犯胃、脾胃虛寒、胃陰不足三型進行辨證施治,現介紹如下。

1肝氣犯胃
1.1偏於氣滯者
  證見胃脘脹痛,攻痛連脅,按之較舒,頻繁噯氣,噯氣則舒,舌苔多薄白,脈多沈弦。治以疏肝和胃、理氣和中。方宗柴胡疏肝散出入:柴胡10g,赤芍、白芍各10g,枳殼、佛手各9g,川芎6g,紫蘇梗9g。加減:痛甚合沈香降氣散同用,加延胡索9g,白屈菜9g,沈香粉2g(沖服),以增強理氣和胃;食積噯餿加生三仙各10g,稻穀芽10g,檳榔9g,以行氣消滯;痰飲泛酸嘈雜者加瓦楞子20g,吳茱萸3g,黃連9g,以辛開苦降;噯氣頻繁加厚樸10g,甘松9g,丁香6g,以和胃降逆。

1.2偏於火鬱者
  證見痛勢急迫,心煩易怒,泛酸嘈雜,口乾口苦,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治以清泄肝胃鬱熱。方用化肝煎合左金丸化裁,也可用清中湯出入。藥用:青皮、陳皮各10g,白芍15g,牡丹皮、梔子、黃連各9g,吳茱萸3g,甘草6g,茯苓15g,半夏9g。若胃陰虛明顯,出現口乾舌燥、舌紅少苔者,可用一貫煎加減;大便秘結加酒大黃3~9g(後下),也可用當歸15g,決明子30g;胃納差加生麥芽10~20g。

1.3偏於血瘀者
  證見痛有定處而拒按,食後較甚或見嘔血、便血,甚則舌有瘀斑或青紫,脈澀而弦。治以化瘀通絡或止血化瘀。實證用失笑散或手拈散加減:五靈脂、生蒲黃各9g,赤芍15g,當歸、延胡索各10g,郁金15g,乳香6g,枳殼15g,甘草5g。如脹甚加木香10g,香附15g,烏藥15g;大便黑可用三七粉2g(沖服)、土大黃粉3g(沖服)、地榆炭15g;氣虛加黨參20g,黃耆30g。虛證者可用黃土湯加減,《金匱要略》雲:“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2脾胃虛寒
  證見胃脘隱痛,喜溫喜按,空腹痛更甚,而進食可以緩解,泛吐清水,神疲乏力,四肢不溫,大便溏薄,食納不振,舌質淡,苔薄白,脈虛弱或遲緩。治以溫中散寒、健脾和胃。方用黃芪建中湯加減:黃耆20g,肉桂6g,白芍15g,乾薑、炙甘草各6g,白朮15g,砂仁6g,大棗5枚。如疼痛不解,可加蓽茇9g、高良薑9g;泛吐清水較多可加陳皮10g,姜半夏12g,茯苓15g,生薑3片;寒勝而痛甚者可加熟附片9g;若疼痛緩解後脘脹納少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調其善後。

3胃陰不足
  證見胃脘痞脹,隱隱作痛,食慾不振,口乾舌燥,大便乾結,舌紅少津,脈細數。治以養陰益胃之法。藥用沙參麥冬湯合益胃湯加減:北沙參12g,白芍、生地黃各15g,麥冬10g,甘草9g,玉竹10g,延胡索、佛手各9g。口乾甚、舌紅赤者加天花粉12g,石斛15g,以養陰清熱;大便乾燥者加玄參15g,火麻仁30g,以潤腸通便;納谷呆滯加烏梅10g,生三仙各10g,以開胃消滯。

4典型病例
  李某,男,46歲,工人,2001年6月15日初診。胃脘隱隱作痛3年余,加重月餘。病情時息時發,晝輕夜重,疼痛遇寒則重,尤空腹時痛甚,喜溫喜按。曾在某醫院診斷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用西藥治療,效果不顯。刻診:脘痛喜暖,按之較舒,四末欠溫,大便溏薄,納少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而潤,脈沈遲。證系中焦虛寒,脾胃運化失司。治以溫中散寒、健脾和胃。方取附子理中湯加減:熟附片、乾薑各9g,白朮、黨參各15g,甘草9g,白芍15g,香附、延胡索各10g,蓽茇9g,茯苓15g。水煎,每日1劑,分兩次溫服。尊法守方,連服20餘劑,諸症則緩,脘痛已解,大便轉調,日1行,納增脘舒,效不更方,再進3周,諸症悉平,復查胃鏡潰瘍已癒合,予香砂六君子丸調其善後。

5討論
  由於病因複雜,目前各家對本病的辨證分型尚未統一。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床體會,認為本病脾胃虛寒、胃陰不足為本,肝氣犯胃(偏於氣滯、火鬱、血瘀)為標。臨證從肝氣犯胃、脾胃虛寒、胃陰不足辨證施治,收到較好的療效。

5.1關於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
  慢性萎縮性胃炎多由慢性淺表性胃炎遷延不愈演變所致。中醫學認為本病胃痛的病機乃因飲食、情志、勞倦異常致肝、脾胃諸病。肝氣犯胃,脾失健運,胃氣鬱滯,不通則痛;且因氣滯日久,累及血分,氣血壅滯,致胃絡瘀阻,正如“久痛入絡”,“久痛必瘀”之說。《臨證指南醫案》雲:“凡氣既久阻,血亦應病,循行之脈絡自痹。而辛香理氣、辛柔和血之法,實為必然之理。”此法為治療本病常用之大法。常用“金佛止痛方”,以郁金、佛手、延胡索、五靈脂、蒲黃、三七等行氣活血藥,對於頑痛難愈者酌加三棱、莪朮等破血祛瘀藥,以求加強通絡止痛功效。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這些行氣活血祛瘀藥不但有止痛作用,還可調節血液迴圈,抑制組織增生,從而起到逆轉胃腺萎縮、防止腸上皮化生與非典型增生的作用。本病在“通”的同時,必施於補,寓補於通,通補兼施。胃為陽土,喜潤惡燥,陰陽之虛所偏,以陰虛為多。症狀表現為口乾,舌苔少或無,脈細。對此常選用沙參、麥冬、石斛、白芍、玉竹、烏梅、五味子等以生髮胃陰、濡潤胃絡、緩急止痛。對於舌質紅、口乾較甚者,也可用生地黃、玄參以養陰生津。又陰陽互根,胃之陰津有賴於脾氣健運才得以生化,治療可用太子參、黃耆以益氣生津,所謂“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

5.2關於腸上皮化生與非典型增生的治療
  慢性胃炎特別是慢性萎縮性胃炎多伴有腸上皮化生與非典型增生。臨床稱之為胃黏膜癌前病變。對於這種病變,目前尚無明確阻斷其進展的特效西藥。因此,開展中醫藥逆轉胃癌前病變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本病變多因慢性胃炎日久,損傷脾胃,在正虛的情況下,氣滯血瘀,內毒由生,治法當以益氣養陰、行氣活血、祛瘀解毒,只有正氣充足,陰陽調和,氣血通暢,癌前病變才能逆轉。益氣藥常用黃耆、白朮、茯苓等;養陰藥用北沙參、麥冬、石斛等;行氣藥用郁金、木香、延胡索等;祛瘀藥用莪朮、丹參、赤芍等;解毒藥用蒲公英、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等。

5.3關於辛開苦降法的應用
  辛開苦降治法是將辛溫和苦寒兩種截然不同性味的藥物配伍使用的方法。辛可開發、行散、宣濁,苦能降泄、通利、除濕。辛藥多熱,苦藥多寒,辛熱藥與苦寒藥配伍,則一薄一厚,一陰一陽,開散升浮,輕清向上,通濁沈降,重濁向下。兩者相反相成,相激相制,從而平衡陰陽,斡旋氣機,開結消痞。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幽門螺桿菌(HP),其感染以中醫的脾胃濕熱證型最高,故可認為該菌是一種濕熱之邪,苦寒藥能清熱祛濕,消除濕熱之邪,中藥藥理研究實驗也證實,抑殺HP的藥以黃連、黃芩、大黃等作用最強。筆者在臨床經常選用仲景半夏瀉心湯為首的諸瀉心湯作為代表方化裁治療該病,收到較好的效果。

5.4關於老年人慢性胃炎的治療
  老年人的生理特點,一是氣血不足,一是陰液易虧,脾胃功能失調。常表現為本虛標實的證候;且老年人又往往兼他髒病變,出現臟腑兼病。此外,因“腎為胃之關”,老年人腎氣有不同程度虛衰,治療方面首先是氣陰常須兼顧,用藥時補氣勿過溫,滋陰佐以益氣,而勿過於滋膩滯氣;其次是理氣宣調升降;次是化濕防辛燥過度,清熱勿過於苦寒。具體用藥上,脾陽不振選用附子、乾薑之品,用量不宜過大,大則易燥。理氣藥木香、枳實、陳皮,不宜過分香燥,過量久用耗氣傷陰。苦寒之品如大黃、黃芩、黃連、龍膽草,不宜量大久服,中病則止,防其苦寒傷陽化燥。服藥用量也當慎重,宜少量多服,每日3次為宜,每次約100~150mL為妥
標籤:
瀏覽次數:22    人氣指數:1022    累積鼓勵:5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脾胃虛寒ㄉ食療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手腳冰冷ㄉ治療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