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給予人感官上的感受很湊巧的就是恰如其名,室內樂聽起來彷彿是一群畫眉的合唱、奏鳴曲就有如舞動輕快的兔子、BOSSA NOVA一聽便慵懶如貓、藍調的果真很藍調、靈魂的果然很靈魂,而古典音樂更是”神聖與不朽”的最佳代名詞!
記得小學五年級,比我長十歲的大哥得到了大學畢業來自於遠方的媽媽的賀禮-四聲道音響,在當時的眷村裡是極少有的奢侈品;那時總愛聽哥哥的第一張黑膠唱盤--柴可夫司基的古典樂曲,從天鵝湖到1812序曲...那優雅的、震撼人心的音符,讓我幻想著童話故事裡天鵝公主飛舞的喜悅及感受俄國擊潰法軍,俄羅斯人民慶祝勝利的狂歡情景;之後更愛上了巴洛克時期的巴哈-G弦之歌、韋瓦第的四季、韓德爾的水上音樂、帕海貝爾的卡農,至古典時期的貝多芬交響曲、永遠的阿瑪迪斯莫札特,到浪漫時期蕭邦的夜曲即興曲、柴氏三大組曲、小約翰圓舞曲、比才的歌劇卡門...每一首音樂所創造的價值,絕對是無人可取代的詠嘆!
除了古典音樂,60-70年代幾個經典流行樂團更為我的音樂之旅加上浪漫的元素!如:ABBA、BEE GEES、披頭四、木匠兄妹等,高中時聽到這類的音樂,不知為何總讓我更加興起對大學生活的想望,也由此成為我努力考上大學的動力之一,這聽在Y世代的年輕人耳裡恐怕會覺得不可思議吧!
聽啊!
那Andy Williams的〈Moon River〉,引領我的心海緩緩的流向一片瑰麗的寧靜;
〈不曾屬於我〉總聽到我內心的吟唱 "I've never been to me... "
Luis Armstrong的What a Wonderful World!讓我想擁抱著愛人一起感受這世界的美好!
Barbara Streisand的〈The way we were〉,總追憶起那似流水年華的過去...
三大男高音及安德烈波伽利的美聲是直達天聽的擴音器...
韋伯的音樂劇《歌劇魅影》《貓》每一首悠揚的曲目是如此撼動人心...
新世紀音樂跨古典與通俗世界的音符一如清流般洗滌著心靈...
電影配樂大師ENNIO MORRICONE及JOHN BARRY的音樂賦予電影更深層悠遠的意境...
想起卡繆說的:"人必須生存,必須創造。人必須生存到那想要哭泣的心境。"
每每聽到感動之處,全身的細胞就充滿著張力,像是急於吸取養分的根莖,探至音樂的靈魂深處,我真實感受到落淚的快樂!
如果問我有沒有信仰?我會說音樂便是我的信仰!
那是唯一不需要"翻經論典"、揹著"金科玉律"、手拿著十字架念著阿彌陀佛,便可以得到心靈慰藉的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