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070935
 Prinz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從墾丁回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尊重信仰?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占星術可信嗎?
作者: Prinz 日期: 2012.08.04  天氣:  心情:
 
周遭有許多人相信「星座」,年齡分布大約從十歲到六十歲。十歲以下還搞不清楚星座是甚麼東東,對星座唯一的認識是漂亮貼紙;六十歲以上比較接受媽祖或王爺之類本土文化產品,星座是舶來品,不適合老人家衰弱的消化系統。
而這麼廣泛的年齡分布中,最相信星座甚至達到迷戀的程度,又集中在二十到三十歲白領階級。我猜想原因是二十歲以下的青少年不是忙於課業就是忙著玩,對於太玄虛的東西提不起勁;超過三十歲的人比較世故,關心現實生活問題,不太熱衷與現實利害無關的事物;而藍領階級對於時髦玩意兒的感受度較低。
以上只是「大約」,請不要急著在心中或者對著電腦螢幕吶喊:我是五十五歲的卡車司機,星座依然是我的最高指導原則!我這裡的大約,是很大約的那種大約。
其實我本人就是個例外,都四十了還熱衷於數學或生物之類不切實際的東西。
我說有很多人「相信星座」,這是個不精確的說法。如果說「相信星座是存在的」,就是一句廢話,只要大腦還有認知功能就不會不知道宇宙中確實存在許多星座。稍微有點天文物理常識的,也都知道天體有恆星行星團塊等等區別,甚至對於各種星體的構成與性質有一番了解。這不是我要說的重點。
我說的是,相信「星體的運行及其物理上相對位置,會影響地球人的性格或命運」,也就是所謂「占星術」。
 
「相信」與「認知」是不同的。認知的對象是「事實」,符合事實才是正確的認知,不符合事實的是錯誤認知。然而「相信」是一種「情感」,不需要事實作為基礎,所以不會因為事實如何而有對錯。
比方說,我「知道」你口袋裡有三百元,結果掏出來一看只有兩百,我錯了,鐵板釘釘的錯了。但如果我「相信」你口袋有三百元,無論你口袋裡究竟有多少錢,我的相信也不會「錯」。因為當我「相信」的時候,就意味著我「不知道」你口袋裡有多少錢;你掏出兩百,我知道了,此時「相信」就派不上用場了。
如果還不懂的話,你再仔細想想:我既然不知道你口袋有多少錢,為甚麼要「相信」有三百元呢?也許我看見你早上帶一張五百現鈔出門,買了早餐花兩百,又沒看見你買別的東西,所以「猜想」你應該還有三百。問題是,我沒有一直盯著你,也不敢百分百確定你是不是背著我跟別人收錢,或者背著我花錢,所以我不能百分百肯定你的口袋裡必然裝著三百塊;但我依憑著經驗與推理,你買完早餐到現在才五分鐘,附近又沒認識的人也沒有商店,口袋裡的錢應該不會變化才是。因此我「猜想」你口袋有三百元。
百分之百的確定,就是「知道了」;不到百分之百,只能「猜想」。既然是猜想,就有可能猜中或沒猜中;既然都有可能,無論猜中或沒猜中,都不能算「錯誤」。
 
雖然一樣是不到百分之百的「知道」,但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九十九,差別很大哩!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就猜,我們說這叫「瞎猜」。
比方丈夫說要去出差,太太沒有合理的推論就猜想丈夫與小三去度假,有沒有可能猜中呢?有;但因為這個猜想只是基於被害妄想或某法王的開示,所以只是「瞎猜」。瞎猜不會因為猜中了而變得不瞎,就是閉著眼隨便「瞎猜」幾個號碼也有可能中頭彩。
那麼如果是百分之九十九的確定呢?雖然還是「不知道」,但這個猜想就不能叫瞎猜了,這是合理的「相信」。比方我得了一種病,醫生說死亡率百分之九十九,我說我「相信」自己死期不遠,應該沒人反對吧?沒想到後來居然痊癒了,原來我是那百分之一的幸運兒,你會不會說我之前的「相信」很瞎呢?
「相信」的關鍵在於「合理性」,要產生相信這種情感,基礎不是已知的事實,而是對於「未知」的合理推斷。就好比世上所有的法官或陪審團都沒有親眼看見被告犯罪,怎能判人有罪呢?靠的是相信;而這個相信必須基於合理判斷,基於證據與經驗法則,在刑事案件要達到百分之九十的確信(無合理懷疑的確信),民事也要超過百分之五十或七十五,但永遠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如果一個法官只有百分之二十的證據就判人有罪,這個判決就是個錯誤,應該被上訴法院廢棄,即使,被告實際上果真犯罪了。
 
回到「占星術」的問題。
 
占星術最大的問題,不在於它是否符合事實,而是它的「推論」根本完全沒有合理基礎。許多人在「被」占卜的時候,時不時發出「好準喔!」的讚嘆,因為占卜者說的符合事實。他說獅子座的人活潑外向,桃花很茂盛;妳自我檢討後發現自己果然活潑外向,男朋友換過好幾個,又是獅子座。準!
這就是不了解問題的所在。比方有人中了頭彩十六億,你會不會說他買得「好準喔」?只會說他的命真好吧。要談一個人買彩券買得準不準,前提是他必須有一套合理的「買彩券邏輯」或者「中獎秘訣」。
有些人天真的以為占星術的準確性是依靠「統計」。姑且不論世上根本沒人做過「有效樣本數」的統計,就算你自己親自做過統計,妳的樣本也跟「隨機」沾不上邊。就算真的有統計數字,這個統計也毫無意義。舉個例子。
假設我是內政部長,我手裡掌握兩項資料:一項是全國人民的身分證字號,另一項是全國人民的壽命。我先將身分證字號分為兩類:末碼是奇數與偶數,然後分別調查這兩類人的平均壽命,於是我非常精確地統計出一個結果:身分證字號末碼是偶數的人,比奇數的人更長壽。
這是不是統計?當然是;精不精確?當然精確,官方資料比任何一個占星神棍的私人統計都更有準確度。但你覺得這種統計有沒有意義?
(如果不懂為甚麼這個統計沒意義,下課找我談。)
 
科學家經常提出各種「假設」。假設並不是天馬行空的幻想,為甚麼假設這樣而不假設那樣,是有道理的。科學家會先觀察這個世界,發現一些「現象」,有時候這些現象需要經過「統計」才會呈現。比方科學家統計發現,男性的平均智商比女性高一些,於是就有了一個「男人比女人聰明」的假設。然後呢?工作就結束了嗎?還早著。科學家必須去找出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基因上的原因,可能是環境造成的。如果怎麼找都找不到合理解釋,那麼這個「現象」或「統計結果」,很可能只是一個偶然罷了,也許換一批男女來調查,結果相反也說不定。
即使找到了原因,科學家還必須「驗證」,經過驗證具有可重複性,那麼這才能成為一個獲得承認的理論。比方科學家找到一個控制男性智商的基因,那麼他可能設計一個實驗,將這條基因植入女性的細胞,看看這個女性是不是變聰明了;而對照組的女性就植入其他基因,如果沒有變聰明,就證明這條基因確實令男性比女性更聰明。
總之,一個理論必須經過假設、提出解釋(尋找現象背後合理的原因),再經過實驗證明,才具有「實用性」。理論建構得多麼完美,假設設計得多麼漂亮,沒有合理的解釋或驗證,終究只是個猜想。科學上有許許多多的假設或猜想,都是懸而未決的難題,許多科學家費盡一生精力,前仆後繼,都無法加以證實,但一般市井小民卻喜歡拿來津津樂道,當成定律甚至真理。
比方「黑洞」是否存在,理論架構上已經過得去了,但因為無法實際觀察到,或者說是否觀察得到還有極大爭論,因此還不能當作確定的科學事實。又例如「當今的地球暖化是不是人類活動造成的」這個問題,科學界也還在爭論,但一般人早就當作普世真理,將節能減碳奉為圭臬。
而「占星術」呢?倒不像黑洞或地球暖化或男性智商,科學界一點爭論都沒有,絕不會有一個正經的科學家把占星術當回事。但相信占星術的人卻比相信黑洞存在的多,多了太多!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其實是人性中的一種惰性。
猜想是輕鬆的,天馬行空的瞎猜尤其輕鬆,但是要仔細去分析統計是否合理、鑽研現象背後可能的道理、符合邏輯的去演繹推論、設計嚴謹的實驗去加以證實,而且必須在出現反證時毅然決然拋棄原本的結論重頭再來……多麼辛苦啊!一般人沒有科學家的毅力與執著,甚至連自己提出假設都懶,於是只好道聽塗說,別人怎麼說我就怎麼信,這樣過日子最輕鬆。
過日子當然不必太辛苦,工作已經夠辛苦了不是嗎?但人的大腦就像人的大腿一樣,要怎麼長,端視你怎麼動,成天把大腿擱在床上動也不動,久了就廢了。不喜歡思考固然輕鬆,但養成不動腦的習慣,久了就腦殘了。相信占星術就是把大腦擱在床上。
你可能會抗議:我又不是科學家,怎麼可能自己提出假設,然後自己實驗,建立自己的理論。當然不能。你以為科學家所有的東西都得自己生出來嗎?萊布尼茲發明微積分之後,所有要用到微積分的科學家都得自己再發明一次嗎?他們也是站在無數前人建立的東西上,然後希望自己有一點點建樹。我們不是科學家,我們連一點點建樹都不需要,我們只需要接受科學家給我們的東西,保持開放的心靈,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斷前人的成果。這就是我前面說的,建立在合理性上的「相信」。
我也無法重複相對論的理論構成,但我相信愛因斯坦,而這個相信,是合理的。如果你想知道為甚麼相信相對論是合理的,不妨到書店標著物理那一櫃,找一本最淺白的相對論科普書籍,然後運用自己的理智,看能不能找出其中不合理之處。
萬一你真的找到了,有兩條路可以走:第一,再讀一遍。第二,寫下來投書到中研院,說不定台灣的科學水平會因為你,忽然提升一整個檔次。
 
「相信」科學家當然比「當」科學家輕鬆,但運用自己的理智去理解科學,還是比完全不動腦費力多了;再怎麼淺白的科普書籍或知識概論,讀起來也遠比網路上的占星文章費力多了。可我覺得,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必須參加奧運,但也不應該懶到天天坐在輪椅上,不是嗎?
 
 
 
 

 
 
標籤:
瀏覽次數:445    人氣指數:2645    累積鼓勵:1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從墾丁回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尊重信仰?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