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08621
 路邊的NPC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年夜菜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初二回娘家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春節的由來與傳說
作者: 路邊的NPC 日期: 2008.02.07  天氣:  心情: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食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祐,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傳說之二:萬年創建曆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週而复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曆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鬚。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挂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春節傳說之三: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裏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裏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農曆正月初一到初五是「新春」、「新正」,是民間最重要的節慶,現在稱為「春節」。其中以初一最為重要。吳自牧在《夢梁祿》中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隋代杜台卿《玉燭寶典》中說得更為明白:「正月一日為元日,亦云三元,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 


  新春時節,一片春回大地,萬象更新,民間對春節的活動都有固定的安排,故有下面說法:「初一早初二巧初三睏到飽初四接神初五隔開。」  


  「初一,一早男女老幼穿新衣,吃麵條(取意長壽),祭祖先,並到附近寺廟拜神拜佛,祈求新一年的福澤。


  親友間互相拜年,這是新年期間國人特有的傳統習俗,是辭舊迎年的活動,舊俗是向長者拜賀新年,叩頭施禮,感謝長者去年一年的照顧,希望新的一年繼續指導,同時向長輩問候,並祝福新的一年多福多壽。親友鄰居之間亦互相拜年,互祝福祥。


  大家遵守各項禁忌,如忌罵人,忌用剪刀、鋤頭、魚網等工具,不掃地,不出穢物,忌午睡、忌煎粿等等。這些禁忌的主要目的在規定大家好好休息玩樂,不要工作。初一是新一年的開始,所以,這一天要在愉快、圓滿和吉利的狀況下展開一年的新生活。


  初二,民間正月初二起新娶媳婦回娘家探親,俗稱「做客」或「初二女兒回娘家」,讓出嫁的女兒回家與親人團聚。這也是古代對女權的保障。至少嫁出去的女兒一年一度的回到娘家。


  初三,老鼠娶親,每家都提早熄燈上床睡覺,主要是連日的疲憊,需要調息,但民間卻說老鼠要娶親,愛護動物,不要打擾老鼠的好事。


  初四,接神,要接神回人間,十二月二十四日,灶君和諸神上天述職,初四回到人間,家家備牲醴迎神,祈求眾神賜福。


  初五,隔開,意謂新春到此結束,撤去供祭神明的春飯年粿,商店開張,房內積穢掃出門外,一切恢復常態。民間亦以此日為財神生日,商店就初五開張,祭拜財神,祈求財源廣進。






發財發福中國年

財神來敲我家門 娃娃來點燈
新夜紅包加鞭炮聲 多財又多福
恭喜啦 中國娃娃 發財啦 中國娃娃
開市啦 祝大家新年恭喜恭喜發財
中國娃娃 祝大家快快樂樂見財有福
福氣啦(台語)祝大家新年 恭喜恭喜發財
中國娃娃祝大家 happy happy new year
一天一天的過去 新年又來臨 你我不分離
不管到世界各地 同樣的氣息 家家都歡喜
好運來 接著來 恭喜恭喜發大財
客人來 心花開 生意興隆笑開懷
好運來 滾滾來 我把大紅包打開
我的愛 讓你帶 歌舞瘋狂跳起來

標籤:
瀏覽次數:125    人氣指數:6125    累積鼓勵:30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年夜菜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初二回娘家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