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頓飯吃完有個約談。」他說。
飯桌上坐齊了一家人:他、妻和十七歲的獨生子。已很少有機會能全家一道兒吃飯了;而碰到這樣的時候,卻是沈默無語的多。
他的話劃破開飯後一直維持的沉默,顯得突兀。妻筷子停在半空中抬頭看他,兒子繼續扒飯。
「是個青少年,跟偉龍一般大,」他拿筷子點點兒子:「被母親送過來的。已跟父親不講話有半年之久了。」搖搖頭:「真不容易。不肯信任我,跟我面對面大眼瞪小眼的,就是什麼話也不說,當我是他父親的同夥、現在好多了,把我看成朋友,談心裏事很坦誠。」
他是國內資深有名望的諮商專家,擅長青少年工作,每年被數不清的演講、座談、心理諮詢所占據,還得應付報章雜誌邀稿、訪問。
二十多年的經驗一一建檔保存,他手中握有的不只是一個個的個案資料,它們也是青少年的成長史、人性的整理與社會的變遷。他擁有作諮商協談工作的最高藝術──與個案維持超然的關係,不被他們喜、怒、哀、樂、愛、憎的情緒牽引;卻仍然溫馨的給他們接納、關愛、支持與建議。
成為這樣一個成功的人是要擺代價的。他曾經熬過很辛酸的歲月。在理想色彩充斥的初出道日子,他幾乎要放棄這條夢寐以求的道路。那時,每一個挫敗的諮商過程,都加深他對人性的無奈與無力,日復一日處理別人的問題,也導致他心中梗塞著揮之不去的幾乎發瘋的感覺。
現在辛酸的歲月都過丟了、他以最老練沈穩的心面對他的工作。到他面前來求助的青少年雖因時代不同背景不同,有不同的難題,在他看來,問題背後的癥結卻是大同小異。他不讓自己背負超出諮商者該背負的責任,與個案維持不被傷害的心理距離。
這才是一個諮商專家能走得長遠的法子。
很久以前,他常在飯桌上講他近幾日的諮商過程,妻和孩子都像聽故事般津津有味。這是過去常出現的天倫之樂的情景。近來他不能說了,因為兒子非常的不愛聽。
他看著偉龍面前那盤青菜說:「那孩子整整有半年跟父親同住卻不跟父親講話,我真服了他。」他說:「導火線是父親為了聯考,強要他跟女友分手,給了他女友一些難堪。當然,不只這件事…… 他父親跟他對每一件事的看法都相左。他父親強要他服從。他覺得他父親不可理喻,他父親對他也很失望。典型的青少年問題。
他又看向他的妻,聲調溫和平易,很閒話家常的。他的妻也直視著他的雙眼。
可是總有些奇怪的氣氛在餐桌上瀰漫,欲蓋彌彰。
「上回我問他:『你覺得你的父親愛不愛你?』他承認:『還是愛的。』……
他很小心地將眼珠轉向右側只顧扒飯的兒子,生怕闖了什麼禍似的,卻不慎和伸手挾菜的兒子的眼神相遇了。
兒子的眼神原本是很厭煩的,與他的目光相遇後,立刻變得充滿憤怒,面部肌肉也僵硬起來。他以帶有殺傷力的話詰問:
「你如果想教訓我,何不直說?幹嘛搞出你的個案來拐彎抹角?」
父親立刻被激怒了,面漲得通紅,呼吸急促,聲音大起來:「你幾時肯好好聽我一番話?講沒兩句拍了桌子就走,不拐彎抹角成嗎?」
「好啦!好啦!」妻想緩和氣氛:「吃飯吃飯!」
「我是不想聽你說話。我又不是你的個案。」
「你──混蛋!」
兒子上樓去了,腳跟乒乒乓乓敲著地板,「砰」一聲用力關上門。
他嘆口氣,拿手支住前額,覺得疲憊而倦怠。額上的皺紋在手掌間凹凸不平的起伏。
「怎麼會變成這樣呢?」他喑啞了聲音說。
妻也嘆口氣,起來收碗筷。難得的全家福,竟落得破裂收場。
兒子有半年之久流浪在外毫無音訊。聽他的朋友說在中部一家餐廳作侍者。顯然生活浪蕩,屢屢有流氓來敲門索債,還有個女孩自稱懷了孕要未來的公婆負起責任來。他一一打發,小心翼翼的隱藏起這些事不叫人知道。兒子是他這一生最大的失敗,一想到兒子他就又慚又氣。
可是兒子小時候一點也顯不出這些放浪習性、他聰明伶俐,以父親為傲、常模擬父親演講受訪的姿態與小朋友對話,長輩看了都忍不住驚嘆:「將來一定又是個諮商專家。」
他常勾畫兒子長大後的相貌與形像,勾畫兒子未來的人生藍圖。兒子崇拜他,使他沾沾自喜,但他從未強制兒子一定要步自己的後塵。他寧願兒子走他自己想走的路,他願給兒子一個開闊的天地。
但現今仔細回想,他才發現,其實描繪兒子的未來,縱或有不同版本,卻從未曾容納過「不學無術、浪蕩敗家」這樣的角色。他不能接納!從開始到現在,一直不能!
兒子怎麼會變成這樣的?
常他開始步上成功之途,生活日漸忙碌,也就逐漸疏遠了孩子。不曉得從什麼時候起,兒子唇上略現青髭,臉上佈滿了青春痘。
妻開始跟他提到兒子的種種反常行徑,諸如叛逆父母親定下的家規、深夜不歸、言語粗魯、抽煙、打架,缺乏跟父母親溝通的意願等等。
「青春期到了!」他對妻說,不乏欣喜之情。
兒子即將長大了!在這過渡期,總有許多的尷尬。他卻不怕。他知道他可以幫助兒子度過,就像幫助許許多多的個案一樣。
「我了解青少年!」他自信十足道。
偶而忙碌空檔與兒子短暫相遇,他就拍拍兒子的肩,彷彿是用肢體話言告訴他說:「我了解你!我是你的朋友。」
兒子卻不領情,揮去肩上父親的手:「別把我當成你的個案,我才不吃這一套。」
他大吃一驚。
以後,「我可不是你的個案」就成為他們之間溝通的屏障,一道無法翻越的牆。
兒子回來以後,他以為一切就要好轉了;卻沒有。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叛逆。他不肯復學,成天往外跑,聽說是在作些擺地攤玩股票的事;雖與父母同住,一星期未必有一次打照面說說話,拒父母於千里之外,像個陌生人。
「既然把家當旅館,還回來作什麼?去住旅館好了!」他常常想著就氣,暴躁起來,用力一拍桌子,跳起身:「我馬上趕他走,滾滾滾!」
「不要吧不要吧!」妻拉住他,幾乎要哭了。
「都是妳,這麼柔弱,寵壞了他!」他洩憤道,又愧疚起來,聲音變小了:「我不明白是為什麼,我真的不明白。」
他最不明白的是,面對自己青春期的兒子,所有面對個案能有的穩定沈著全失去了,這個與他應當是最親密的青少年,讓他使不出任何專業的藝術來。
現在他憤怒、絕望、沮喪,坐在飯桌前,吃不下,也不想動。
妻安慰他說:「永遠讓他感覺你接納他是他自己!」這原本是他常對她提及的諮商原則。
「我知道我知道!我怎麼會不知道!」
他不耐煩的說,起身離去。
他走進協談室。它就在他住家的隔壁,是有些社會地位後才有的。室內佈置得非常安適,他也喜歡利用它來獨處,想些作些自己喜歡的事。
他等著約談,心裏很是煩悶苦惱,覺得人生真是沒多大意義。
那個青少年進來了,也是心事重重的樣子。他們從敵至友,花了將近半年時間。其實青少年的問題比他在飯桌上談的要嚴重的多。他會被送來,是因為他拿刀追殺他的父親,他父親也氣得拿刀殺他。他與父親彼此仇恨,他的母親求他為他們父子重建愛的關係。這工程很艱鉅。青少年根本否認他父親愛他。
「你上次鼓勵我要從我父親的表情、眼神、肢體語言中體會我父親對我的愛,」青少年說:「我沒體會到什麼。我仍舊覺得他不愛我。」
他微笑,鼓勵青少年繼續說下去。
「前天他氣得要發瘋。他說我是敗家子。早知道我會這樣,一生下我就該捏死我。我無藥可救了。」
「你作了什麼事呢?」
「我……在百貨公司偷皮衣被抓了。」他振振有辭道:「我想要,一直就想要,但他不肯給我錢去買。」
「現在你覺得怎樣?」他仍舊微笑著。 「我知道偷皮衣太衝動。但他不給我任何我想要的東西,他也不相信我會後悔。我不相信他愛我,我不相信。」青少年眼底充滿了仇恨。
他微笑的嘴角開始抽搐,使那微笑變得很不自然。青少年訝異的看他。
「連你也對我失望了嗎?」
「不,我是要告訴你,當你父親拿刀殺你時,就是證明了他愛你。寬宏的度量、無悔的等待,總是出自旁觀者,你的父親是作不到的。因為你不是他的個案,你是他的兒子。他要你好,他真心的、急切的要你好!」
他太激動了,以致於整個身子傾向了青少年。從他的眼角滲出兩顆圓滾滾的淚珠,泊向面頰。
青少年不明白他為什麼會這麼激動。
「真愛的殘酷考驗,是發生在真正的親密關係當中,不是在諮商過程裏,」這位諮商專家心裏悟著:「因為真正的親密關係,是無法維持不被傷害的心理距離的。」
(原載於宇宙光雜誌七十九年八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