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文章很長 可是很受用 ^^
===========================
[分享]鄧惠文
20121027 發現心關係小筆記 Part1 憤怒
在精神分析或心理治療的工作裡面一再的發現台灣或者是我們中華文化裡面,其實很多感覺都是用身體來訴說的。
就拿憤怒來講,我們在跟西方的一些個案聊的時候,不管是朋友、同事、學生,如果對他們說:『這件事情讓你非常的憤怒,你有很多的生氣、憤怒、內在出現很多的破壞感』通常對方聽起來會欣然接受,他們會接著說:『嗯!對,我非常的憤怒。』
可是在跟我們這邊跟個案聊時,即便是同樣的事情,你看到他內心是走著同樣的變化的時候,如果一個治療師他沒有辦法很技巧的去講憤怒,他如果像前面那樣很直接、平鋪直述的說:『你感到非常的憤怒』幾乎所有的個案都會感到非常的不安。他們會說(比喻):『我沒有啊!我沒有憤怒,是他做的太過份,不是我憤怒的問題,我是看出了他這件事情不符合邏輯的地方,他怎麼可以這樣那樣....』
我們在工作坊上課去檢視這個東西的時候,有很多人都會說:『當人家說是我在憤怒的時候,好像不對的人是我,好像是說我自己沒有辦法處理自己的情緒,我不是一個愛憤怒的人』我們本身對於『憤怒』這樣一個心靈的『接受度』跟『正確感』是受到文化的模塑,我們基本上覺得我們不能做個愛生氣的人。
我們常常會以為所有的不舒服都是外界丟給我們的,就好像我們可以想像很多的長矛、槍砲、刀箭對著我們不斷的刺來,可是其實每個人都有往外反應的力量,我們會有內在的情緒、內在的想像、內在的想法,我們也不斷的在過招,在對外面的事情做保護、劃界或是改善它的反應。但是我們常常看不到自己做的這些東西,甚至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本能的反應把事情弄的更糟。
要改變這些,要從認識自己的內在情緒開始,要認識自己的內在好的情緒一點都不難。我愛人,我想要幫助人、我想要對你好,可是你不懂得接受,這些情緒容易,它並不難。真正難的是,我們內在都有黑暗面跟破壞性,這個東西如果不能認識的話,有一種方法是不斷的隔離,就是我們會從人際關係中脫逃。
另外一種比較麻煩的是這一些沒有被理解、沒有被情緒面標認的東西會破壞身體的健康。大家可能會疑問說這是一種心靈的說法?還是有科學的根據呢?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訴大家它已經有了非常具體的醫學研究跟科學研究的根據。
.....to be continued
20121027 發現心關係小筆記 Part2 貪婪
我們可以知道壓力跟很多現代疾病有關,例如內分泌、癌症都是跟壓力有關係的。那麼,什麼叫做不被自己認識的破壞力呢?
舉個例而言,我們是不是會有貪婪呢?以宗教的說法來解釋好了,人生還有很多必然的苦痛,例如說:生、老、病、死、愛別離、怨僧、求不得...等等,我們一定會去求某些東西,這是內在的驅力,要讓自己更好更完整的驅力。可是在求取的當中,我們不可否認的,每個人都有或大或小的『貪婪』程度,講到貪婪就會跟之前講的憤怒一樣,可能大家會OS:『No No No,我跟這個隔的很遠,我是沒有貪婪的』其實這就是某種無法碰觸的黑暗面,因為我們認為貪婪是不好的。如果今天把貪婪這個詞改掉,換成一種『成就動機』或者是說『求知欲』、『成就欲』還是說想要淬煉自己潛力做更好的發揮,是不是覺得這樣聽起來比較舒服?但,說真的,它跟一種想要獲得更多東西,這種很原始的感覺,其實就是同一件事。只是貪婪它是加註了一種好像你是要的太多或者是不好、不知足,所有這些負面的東西。
在做心靈的工作時,我們必須適度的拋開好或不好這些價值判斷,如果這個動作沒有辦法做的話,我們就沒有辦法如實的接觸內在情緒的本質。大家有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呢?我想帶給大家另外一個感覺是你能不能拋開對這些東西既有的價值判斷?於是我們就回到一種我內在很想要更多東西的這個感覺,我們把它稱為『追求』也好,或是把它稱為大家不喜歡的貪婪也好,反正它就是那樣一個純粹的東西。
在追求這樣的東西時,如果求不得,很多本能對於求不得的東西是有不舒服的,因為它的存在在我們眼前晃來晃去就造成我們極大的痛苦跟不安,於是我們就走開、永遠不要看到,例如:希望有美滿幸福家庭的人如果求不得,有時候你會很討厭看到那種闔家團員的場景,也不喜歡去那種闔家享受天倫之樂的地方,甚至不喜歡看有家庭的戲劇,也不喜歡看有那種情節的小說...等等,這是一種把自己隔離,隔離就會讓自己的世界愈來愈小。
如果不隔離的話,有沒有某些時候,你承不承認你對那些東西會有破壞的欲望?
曾經有位男士在心靈成長課程非常勇敢的分享,他一直在愛情上沒有辦法很如意、很滿足,所以當他有時候看到一位女性對男性非常的溫柔、愛慕的時候,他會出現一種想要去探測他們的愛情真的那麼堅貞的想法,或是想要挑撥離間,講一些揶揄的話...等等。所有這些敵意,我們在人際關係中感到好的卻被人家說的很不堪,甚至諷刺,有些時候我們會知道別人是在羨慕或妒嫉,但是當自己是扮演那個角色的時候,我們也必須接受自己內在對於求不得跟嚮往的東西有一種又愛又恨的糾結。
在這些糾結當中我們必須去認識它,例如:我可以承認我很想要你的那種工作、生活方式,可是我沒有辦法自己做到,了解這樣子的東西,在意識層面上去跟自己的欲求、失望對話,然後要找到一個安頓跟轉化的新方式。如果不做這樣子的動作,就是無法承認自己的內在有"壞念頭",或者很多人把它成為是邪念,以為靠著壓抑跟不管它,邪念就會消失嗎?萬一它很強烈的話就會攻擊自己的身體。
to be continu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