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東方醫聖耆婆
投師學醫
如果不提到耆婆,佛教醫學簡直談不下去。長期以來,耆婆的大名一直響遍東方社會,人稱「醫聖」,比起西洋的名醫希波克拉底,毫無遜色。
日本的日蓮大聖人在《御書》裡,處處提到耆婆這位佛教史上的名醫。耆婆也以醫生的身分,常常讚嘆世尊這位人類的導師。在耆婆眼裡,世尊實在是各方面的導師。耆婆之所以能夠稱為名醫,無疑是一輩子得力於世尊,所以他對佛教的真理十分恭敬。
有一次,阿闍世王因為業障而患了一場大病,幸虧世尊救了他。
佛教醫學因為得到當代第一名醫耆婆的協助,才形成世尊的醫學。所以,世尊也是佛教醫學的始祖,佛經上始終稱世尊為「大醫王」。
佛經裡,到處出現世尊與耆婆的治療事跡。佛經堪稱醫學的智慧寶庫,隨著現代西醫的發展,亮光也愈來愈強勁有力。
關於這位東方醫聖耆婆的出身和經歷,一直沒有完整和確實的資料,但他的功績在許多佛經裡都被寫得很詳盡。
佛經的記載有若干差異,現在,不妨以《四分律》為中心,逐步探究耆婆的成長過程。
事實上,耆婆是一個妓女的次子。因為王舍城有一個妓女名叫「婆羅跋提」,一直被世人看作耆婆的親生母親。
至於耆婆的父親,倒有許多不同說法。依照《奈女祇域因果經》上說,他的父親是瓶沙王(頻婆舍羅王),而《四分律》記載這位國王的兒子叫「無畏」。
《四分律》上有一段話寫得很清楚:當時,王舍城有一個女孩叫作婆羅跋提,端莊無比。……瓶沙王的兒子,取名無畏,跟他同居的妓女,後來懷孕了。……滿月生下一個男孩,相貌端莊。
總之,婆羅跋提跟瓶沙王的兒子無畏,共宿一夜,不久生下這個男孩。
依照那時的印度風俗,凡是妓女生下的男嬰都會被遺棄,這個男嬰呱呱墜地時,就被人用一件白衣包著丟在路邊。次晨,王子無畏正在趕路,途中發現一堆白衣物。停車後,命車夫前去調查,原來是被人丟棄的男嬰。王子問是生是死?車夫說還活著,王子無畏就帶這個孩子回宮,叫奶媽好好扶育他。
這個棄嬰就是耆婆了。後來,耆婆平安地長大,有一天,無畏問他將來要從事哪一行?
無畏與耆婆說話形同父子,父親問他:「如果你無特殊才藝,到哪裡郡不可能成就事業,你總要有一技之長。」
孩子覺得父親的話頗有道理,自己總要有一技之長,只是不知該學哪些技能才好?他百般思慮的結果,才決定去學習醫術。可見他學醫的動機很平凡,不過,他後來成為名醫,千古流芳。
也許當時一般人都習慣做醫生,耆婆也不例外,以當時的情況來看,他跟其他年輕人完全一樣,平平凡凡。
且說年輕的耆婆,為了學醫到處找尋名師,當時,得叉尸羅國是印度文化最發達的地方,耆婆也動身去那裡。據稱得叉尸羅國是醫學中心,醫學教育很發達,而且,世尊和一群弟子也在該地被尊稱為「大醫生。」
耆婆到了得叉尸羅國,探悉有一位醫師名叫「賓迦羅」,醫術首屈一匙。他來到對方的寓所央求:「我想拜你為師,學習醫術,請你教我好嗎?」羅迦一口承諾。之後,耆婆在他那裡學醫七年,最後才通過老師的面試,那是一種畢業考試。
當時的情景,佛經上也有記載。
他來到老師的住所坦述:「我想向您學醫術,請指點我。」當時,老師遞給他一個籠子和掘草的工具。說道:「你要在得叉尸羅國一由旬的地方找尋各種草,還要把非藥草拿回來。」
那時候,耆婆好像接到大王的命令,即刻在得叉尸羅國面積一由旬處,找尋非藥草,但是,周圍一帶始終沒有非藥草,因為他所看見的一切草木,只要好好分辨,了解它的用處特質,全部都能當藥物。
於是,他空手回到老師的住處,很為難地向老師說:「我現在才知道在得叉尸羅國要找尋非藥草根本不可能。因為我看見的所有草木,只要能夠分辨它的性質,全部都有用處。」
這項考試實在有趣。佛教醫學裡,食物與藥物之間,並沒有嚴格區別。一切食物全靠用法來決定,有些屬於食物,有些只要善用它的特質,照樣能當妙藥用,相反地,如果誤用草木的性質,它就變成了毒藥;所有醫師都得懂它的用法與份量多少。耆婆的醫術遭到老師這樣嚴格的質問,才算通過資格考試。由此可見.佛教醫學的藥物全是生藥,也就是自然的草木。老實說,這些自然界的草木,到目前仍然受到相當重視,都有利用價值。
賓迦羅吩咐耆婆,調查全國生長茂盛草木的特性、功能,命令他從中挑選不能當藥物用的花草樹木,意思是,如果不懂一切草木的成份與使用法,就不算通過這項醫生的資格考試了。
結果,耆婆過關了。因為「找不到非藥的草木」,足以表現他的卓越能力。的確,他成了一位醫術非常優秀的醫生。
老師目睹這位弟子的成就,有一天,他把耆婆叫來:「你已經學成可以離開。目前你算是閻浮提最有成就的醫生,我死後,就由你來接棒了,」耆婆聽了暗中尋思:「從現在開始,我要丟行醫救人,這個國家太小,沒有什麼好作為,不如回國去。」
耆婆向師父保證,自己將會成為舉世間名的醫生。不久就回去了。
這就是佛教名醫耆婆的求學經過。不過,他若要具備醫學、醫術和醫道等三方面的更大成就,成為當今醫聖,非得等到後來結識世尊不可。
耆婆學成回國
且說耆婆在賓迦羅處已學醫七年,接受嚴格的畢業考試,終於順利過關了,老師稱讚他以後會成為世上首屈一指的醫生,之後,他離開得叉尸羅國了。據說告別時,老師問耆婆說:「你有生活費嗎?」接著遞給他一些路費,才送他離去。
根據《國譯大品》的記載,那筆路費在回到王舍城路上(也就是在沙計多這個小鎮上)花光了。耆婆只好下定決心:「以後的路程困難重重,既無水、又無糧,得找些路費了。」
結果,耆婆就在這裡大顯身手,開始行醫了。
根據《四分律》的記述,有一位長者的妻子頭痛十二年了,始終醫不好,十分煩惱,雖然看過許多位醫生,但都沒有效果。
耆婆聽到這項消息,立刻自告奮勇找到長者的住址。
他跟守衛說:「煩你轉告主人,門外有一位醫生。」守衛不敢怠慢,進去稟告:「門外有一位醫生。」長者的妻子問道:「醫生的形貌怎樣?」守衛答道:「只是一個年輕醫生。」她失望地暗忖:「連經驗老到的醫生們都醫不好,何況是年經醫生呢?」她轉向守衛表示:「我現在不醫了。」守衛出來向耆婆說:「我進去問過女主人,她說:『我現在不醫了。』
總之,長者的妻子疑心耆婆年輕,缺少臨床經驗,才拒絕他來診治。事實上也不能怪她,因為她被一群經驗豐富的醫生看過都無效,怎敢放心年輕的醫生呢?
縱使困難重重,耆婆也不氣餒。因為他對自己的醫術有信心,便對守衛表示:「如果我能醫好牠的痛,固然要索取費用,如果醫不好,就不取分文。」
長者的妻子聽了,心裡暗想:「既然這樣,我也沒有損失。」耆婆才跟著守衛進去看病。
接著,問診開始了:
耆婆問她:「哪裡不舒服?」她指著頭說:「這裡痛,」他又問:「從哪兒開始的?」她答說:「從這兒引起的。」他再問:「痛多久啦?」她答說:「病痛一段時間了。」他問明白後,立即表示:「我會醫好妳的痛。」
這個女患者說明自己的症狀,因為問診相當仔細。
當然,頭痛的原因很多,有時高血壓成腎臟病也會引起頭痛,有時頭痛也受到精神影響。另外如頭蓋內壓的變化等頭痛,常常會引發嚴重的疾病——腦腫瘤、腦膜炎、網狀膜下的出血等。
耆婆找到女患者的頭痛原因,才敢很快地吐露:「我會醫好妳的病。」
他取出妙藥來,用酥煮溫,灌入女患者的鼻孔。讓酥與唾液均從女患者的口中流出來。只見病人用器物裝起來,收下酥,另外丟掉唾液。他這樣醫治,不久就把疾病醫癒。
由此判斷,長者妻子的頭痛原因,可能是慢性副鼻腔炎,也就是慢性的蓄膿症吧!
耆婆用妙藥跟煉乳一塊煎溫,再把藥汁從病人的鼻孔灌入,這種方法等於灌鼻法。結果,總算治癒患者長年難治的頭痛。
由鼻孔灌入藥汁,現代醫學也應用這種方法,可見耆婆的醫術非比尋常。
女患者用棉花將治療後的煉乳吸收起來,耆婆正在懷疑時,她說這些以後可用做證明。治療慢性的蓄膿症,無疑是耆婆當醫生後初露身手,堪稱現代的耳鼻喉科。長者的妻子以厚禮相贈,耆婆收下後,繼續趕路,準備回國去。
耆婆收下長者太太的重金以後,順利回到王舍城。他來到無畏王子面前,央求守衛:「你快進去稟告大王,耆婆在門外。」守衛進去據實稟告王子。
父子七年不見,一旦相逢,自然喜出望外。關於相見的情形,可從《國譯大品》裡窺知一二。
耆婆說:「請你收下這份養育的報酬吧。」王子回答:「耆婆啊,不必給我,你自己儲蓄起來,以後就跟我住在內殿裡吧。」耆婆一口答應。
嗜婆跟無畏王子一起住在王舍城,而那裡也住著一位世尊的虔誠信徒——頻婆舍羅王。
手術頻婆舍羅王
頻婆舍羅王相當於耆婆的祖父,因為他是無畏的父親。許多佛經指出這位摩竭陀國王早已皈依世尊,也是虔誠的大護法之一。
據《國譯大品》上說,世尊率領一千名比丘來到王舍城郊外,暫時在一所寺廟歇息。那時,該國的頻婆舍羅王聽說出身釋迦族的沙門——喬達摩成了佛陀,目前住在城外,他趕緊率領群臣來到世尊歇息的地方,很恭敬地問候,表示歡迎。
世尊明白國王心中所想,就依國王的央求,有次序地為他們說法,講解四聖諦的法門。當年,世尊剛剛出家,初次光臨王舍城時,曾經跟國王見過面,國王那時央求世尊如果覺悟成佛,要先回來引度自己,如今,國王聽說世尊實踐諾言,來到王舍城外,他大喜過望,很快成了一位在家佛教徒。那所著名的竹林精舍,正是他好心捐贈給佛陀的。
有一次,頻婆舍羅王患了痔廔,呻吟不已。宮女目睹國王的衣服沾有血跡,忍不住開玩笑問道:「難道大王成了女人,來了月經嗎?」國王聽了不好意思,把無畏王子叫過來問話:「世上有沒有良醫能夠醫好我的病痛?」
無畏王子答道:「叫耆婆來醫治好了。他雖然年紀輕輕,但精通醫術。他一定能把大王的病醫好。」於是,國王喚耆婆進來,按照往例,開始問診了。
《四分律》上記載:耆婆問:「哪裡不舒服啊?」國王回答:「這裡痛得很。」耆婆又問:「病從哪兒發起?」答說:「病從這兒引起。」又問:「病了多久?」這樣問下去,最後回答:「我會幫您醫好。」
可見問診屬於公式化,跟現代醫生的問診完全一樣。
冶療經過來自《國大品》,他用擦藥治療法,但在《四分律》上記載,耆婆曾經替國王動手術。
痔疾大體上分成痔核、痔裂和痔廔等項。通常,用生藥或軟膏等擦藥冶療法就相當有效,但患痔廔的情況一定得用手術治療。因此,國王的痔疾應該屬於痔廔,耆婆才會採用手術醫治。
這種醫治法的確是他的獨創,非常了不起。
當時,耆婆拿出鐵桶,盛滿熱水,告訴瓶沙王(頻婆舍羅王)說:「進去水裡。」國王果然進入水裡,他吩咐國王:「坐在水裡。」國王立即坐下。他要國王「臥在水裡」,國王也聽命臥好。那時,耆婆用水灑在國王身上,念起咒語,國王逐漸睡著了。
總之,耆婆拿來一個大鐵桶,注入溫熱的水,再讓國王躺在水裡。之後,耆婆一面要國王浸在溫水裡,一面替他念唱咒語。很快地,國王呼呼入睡了。
顯然,這是一種催眠治療法。催眠病人像全身麻醉,恐怕耆婆是全世界的始作俑者。現在,心理學與醫學都普遍採用催眠治療法。
世人普認為催眠太重視咒術,不斷排斥它。西方社會從十八世紀末起。開始重視和研究催眠法,今天,許多人已改正觀念,認為催眠不失為適當的科學方法。
耆婆吩咐國王慢慢躺在鐵桶裡,灌入溫水,讓他身心舒暢時才念誦咒語。
不知他當時念了什麼咒語,也許相當於現行的暗示法,盡量讓病人「心情輕鬆」,「身體疲倦睡覺」,或「手腕沈重」起來。
也許類似時鐘或節拍器那樣,反覆唱起單調聲音與說話。反正耆婆以醫生的身分、態度與人格,取得國王的信任,便於催眠,藉此建立病人與醫生的關係。
他慢慢放出水,迅速取出利刀,劃破國王的患處,將瘡口洗淨,再用妙藥擦上,塗上藥後,無異病除瘡癒,完全跟不長毛、沒患瘡的地方一樣。接著,他放水到桶裡,用水灑在國王身上念起咒語,國王便慢慢醒過來。
反正他迅速擦乾水,用手術解剖的小刀切開痔廔,然後擦上妙藥,才完成手術。國王醒來後,卻吩咐耆婆快替自己手術。原因是,在催眠中的國王,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手術經過。
顯然,這是善用催眠治病而成功的佳例。
最後,頻婆舍羅王央求耆婆:「你要醫治我的痛,以及佛、比丘和宮裡所有人的痛。」因為那時的國王早已皈依世尊了。
耆婆結識世尊
到底耆婆何時見過世尊呢?僅就頻婆舍羅王很早皈依世尊這一點來判斷,時間可能稍微晚些。
世尊跟一群弟子在王舍城附近弘法以來,耆婆一定聽過這個消息。在此之前,他也許曾經跟祖父——頻婆舍羅王一起拜見過世尊,耆婆聽過世尊說法後,也成了在家佛教徒。關於這些經過,可見《五分律》的記載:
世尊住在王舍城時期,有一次,奶媽正在給耆婆洗澡,凝視他的身體,眼裡露出憎恨的神惰。耆婆好奇地問她:「為什麼以憎恨的神情看我?」奶媽答說:「你的身體雖然健美,可惜還沒有親近佛法僧,我才會憎恨你。」耆婆聽了讚嘆說:「善哉善哉,我正要好好聽聞這個教義。」
的確,耆婆已經成了當代名醫,尤其在外科技術方面,簡直無人出其右。但在他的生命中,還無心親近佛法,也許那位奶媽獨具慧眼,才看穿他這個缺陷。
事實上,不論一位醫生的醫術多麼高明,站在醫生的立場,必須懂得患者的心態,以慈愛心腸體諒患者的身心苦痛。這份慈愛除了親近世尊、領悟佛法以外,自己簡直無法培養出來。
耆婆不愧是有善根的名醫,立刻向奶媽道謝:「謝謝您指點我這件事。」之後,他迅速跑去拜訪世尊。
不消說,世尊也為耆婆說法開導。
佛陀先教示各種妙法,讓他得生法喜,例如先說施論、戒論和生天論,展現這些助道法義,讓他明白在家人生活受盡煩惱的羈絆,以及出家可以脫離煩惱的執著。接著談到諸佛說的法,即苦集滅道的內涵。這樣,人才能遠離紅塵苦惱,得到清淨法眼,看得見法果。
所謂施、戒、生天等三論,在當時印度的學術界裡,無疑是最穩當的學說,世尊為了讓他明白佛法的正確性,才說些淺近的導論。
第一項「施論」,屬於布施與慈善的話題,意指常常本著慈悲心,布施一些衣服、食物和住屋等給所有窮人。
第二項「戒論」,屬於不殺害生靈、不偷竊別人財物、不撒謊、不犯邪淫等,有關怎樣守持戒律與道德。
第三項「生天論」,談到世人如果肯把施論與戒論落實在生活裡,自然會有善報,來世得以出生天國,生活也會幸福。
其中,當然也包括相反的因果:凡因貪慾而殺人或說妄語時,下輩子會墮入地獄,受盡苦楚,惡有惡報。
世尊向耆婆談到因果律,當作佛法的入門常識。
之後又提到在家與出家眾的生活差別,前者會受到許多苦惱,後者可以擺脫煩惱,接著,才漸漸論及「四諦法門」。
那就是關於苦、集、滅、道等四諦說法,可參照《俱舍論》的記述:
修行者最先要觀苦;苦即是苦諦。其次,要觀照何以致苦的原因,便是觀照苦因也;因即是集諦。再其次是,觀照如何滅息苦惱;滅即是滅諦也,最後,才觀照滅苦之途徑,也就是滅道,亦是道諦。
彷彿醫生看病時,先要查患病原因,再想怎樣治癒病狀,然後才找尋良藥醫療。
總之,任何佛法修行者,首先必須觀察苦惱的事情。所謂苦諦者,具體地說,就是察看生老病死等四苦,再加上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總共要觀照以上八苦。
集諦的意思是,觀察苦惱生起的原因,表示人生有諸多煩惱,不能等閒視之。
滅諦的意思是,指佛法的理想境界——涅槃。道諦是指一套修行法,即怎樣到達佛法境界。
這四項聖諦,正是醫治人生八項苦惱的法門。世尊為耆婆說法時,活用醫學的例子,實在適得其人,非常恰當。
脫離六道輪迴
四聖諦跟醫生看病的原理完全一樣。
例如:苦諦,相當於實際的痛苦。集諦相當於患病原因,滅諦是怎樣克服疾病的狀態,而道諦純粹表示各種治療法。這些相當於服藥、手術、食物冶療法、保持安靜,以及睡眠等。
醫生如果看見病人,首先應該正確地診斷對方的症狀。其次,一定要正確掌握病因。
然後,要真正明白患者的健康狀況或病情,再朝那個目標展開各項治療。《良醫經》的記述是這樣的:「果能夠成就四法,便可以稱為偉大的醫生。醫生所應該具備的條件,即是醫生的職責。分成四項:第一是正確地懂得病因,第二是正確地明白病情,第三是確實懂得治療,第四是真正醫病,不讓病情復發。」
換句話說,任何一位良醫,不外是懂得病況與病源,治癒後不讓病情復發,可以一勞永逸。
事實上,世間的所有醫生,恐怕都不能洞察人類生老病死的根源,也無法冶療人的煩惱與業障的本源。佛陀才是真正偉大的醫生,原因是,他能擊破世人生老病死的根源——煩惱與業障,引導世人得到身心愉快的生活。
耆婆側耳恭聽世尊的說法,當場獲得清淨無垢的法眼,足以擊潰煩惱,超越苦惱的羈絆與執著。於是,耆婆終於皈依世尊,成為一位虔誠的在家居士。
話說世尊帶著者婆走到墳場時,世尊對他說:「你不妨敲敲這些骷髏,聽它的聲音,好好判斷他前輩子為人怎樣、下輩子會怎樣?」之後,世尊手指五個死人的骷髏,吩咐耆婆不妨一試。
耆婆果然依序敲打那五個骷髏,根據發出的聲音,說道:「第一個敲打的是生活在地獄:第二個敲打的是投生畜生界;第三個敲打的是正在餓鬼界:第四個是出生人道;第五個上生天堂。」
世尊點頭說:「對。」又指著一具骷髏,問耆婆有關這個骷髏的來龍去脈。
耆婆連敲三次,都不知它的出處,只好向佛說:「我不知道他的出身來歷。」佛陀說:「你不會知道的,因為這是一具羅漢的骷髏。」
據說耆婆敲了頭蓋骨,根據聲音,就能知曉他下輩子的情況,意思是耆婆目睹人們的死狀,就判斷得出他死後的生命狀態。總之,耆婆這位蓋世名醫有本事洞悉每個人生前死後的情況。
不過,這位名醫只知道六道輪迴,生死流轉,而不能超越苦惱的境界。難怪世尊問起那個羅漢的死後狀況時,他回答不出來,因為他還不懂佛法。世尊教導他說,阿羅漢算是二乘最高的果位,滅盡煩惱,灰身滅智。這時的耆婆,才知道一種脫離六道輪迴的羅漢境界,總算邁向佛法的初步了。
有一次,世尊身體稍有疾疼,便告訴阿難說:「我生病了,應該服用藥。」阿難向佛陀說:「我去告訴耆婆。」
耆婆從阿難口中獲悉世尊的身體不舒服,趕緊調配藥物遞給阿難。耆婆心想:「讓世尊服用粗糙的藥不太好,我不妨調配一種轉輪聖王服用的高級藥品。」
於是,他開始熏烤三朵青蓮花,世人把它當作止瀉妙藥,因為只要聞一下它的香氣就能止瀉。之後,再混雜各種藥物才送去給世尊服用。
耆婆說:「請您嗅一下第一朵青蓮花的香。這樣,也許會瀉肚十次。之後,不妨再嗅第二朵胃蓮花,這樣也許會瀉肚十次。最後才嗅第三朵青蓮花,瀉肚十次。如此病症才會痊癒。」
耆婆又勸世尊補吃營養品。耆婆煮些稀粥,放入栴檀的果子,拿去供養世尊。在佛教醫學來說,這是一種營養食物,對病人極有效。
世尊向耆婆指點佛法,而耆婆醫治世尊的病——這是雙方初次見面的因緣。
耆婆與修利槃特
在佛陀的弟子說,修利槃特算是一位愚蠢的代表。關於修利槃特有兩種說法,一種說他們兄弟都是愚人;另一種說哥哥很聰明,弟弟則很笨。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憎事》和《增一阿含經》、《出曜經》等記載,可獲悉哥哥名叫「摩訶槃特」,真是聰明人,而弟弟名叫「修利槃特」,生來十分愚笨。
且說修利槃特與耆婆的結識經過。事實上,他們兩人並非在醫療狀況下認識,而是以世尊為中心,引出一段有趣的場面。佛經上的記載總有苦干差異,但可以上述諸經,與《南傳大藏經》的小部經做根據。
某年,佛陀住在羅閱城竹園迦蘭陀。有一天,藥王耆婆邀請佛陀和一群比丘到家裡,只有槃特(修利槃特)一個人沒來,因為槃特四個月裡連掃帚的名稱也背不起來,愚笨無比。
不久,如來和一群弟子來到耆婆家裡,各人依次坐下。耆婆端著清淨水,不料,如來不肯接受清淨水。
耆婆問如來:「奇怪,如來為何不接受清淨水呢?」
佛告訴耆婆說:「在大群比丘眾裡沒有看見槃特來,我不要你的清淨水。」
耆婆稟告佛說:「這個槃特在整整四個月裡,連掃帚的名稱都背不起來,連路上放牛的牧羊人都背得出偈。我為什麼要邀請這個笨蛋?」(《出曜經》)
根據《增一阿含經》記載,當時,槃特的哥哥勸告他:「你再努力修行,最後也不能成就聖者,你乾脆回家算了。」槃特聽從哥哥的勸告,站祇園精舍的門外哭泣。世尊看見才把他叫進房來,特別教導他。
世尊教他手執掃帚,「你要好好背誦這個字……」那時,修利槃特背得出「掃」字,又忘了「帚」字,背好「帚」字,又忘記「掃」字。
耆婆聽到槃特的故事只到這裡。之後,據說槃特一面拚命背誦,一面暗自尋思:「帚就是除掉塵垢的東西。難道世尊的教誡,就像自己背誦的情形嗎?我得好好想一想。」
最後,他忽然覺悟了。「原來我身上有塵垢。」這些塵垢即是煩惱。他猛叫起來:「縛結(煩惱)就是垢,智慧就是除,我現在要用智慧的帚,除這些縛結。」槃特獲得深奧的智慧,最後證得羅漢果。耆婆不知道這段經過,世尊又同耆婆說:
「你若不肯把槃特也請來,我就不要你的清淨水。」耆婆果然接受佛的教誡,馬上派人去叫槃特來。(《出曜經》)
修利槃特終於踏進耆婆的家門了,當時的情況可以看《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記載:
當時,耆婆看見槃特來到,就逐次布施食物,先從佛陀和憎眾開始,來到槃特面前時,動作很隨便,沒有信敬心,世尊看在眼裡:心想:「耆婆嫌他愚笨,有損自己的身價,我現在應該彰顯槃特的勝德。」
後來,佛經記載槃特頗有神通,那就是阿羅漢所具有的六神通之頭。
據說耆婆看見聖者的神通示現,不禁仰天長嘆。他因為心裡羞愧交集,而暈倒在地上。親人趕快用冷水噴在牠的臉上,讓他醒過來。之後,他特別向槃特懺悔道謝。
不料,槃特反而毫不在意說:「耆婆,我經常懷著忍字,毫無恨心。」
最後,世尊開口說話了:「耆婆還不清楚槃特的勝德,便起了傲慢心,等到他發現對方德行俱佳,才跺腳致歉。所以,諸位弟子應該學習的是,凡夫若沒有慧眼,就不要馬上對別人表現輕視怠慢。應該用智慧到處觀察才對。」
對於耆婆來說,這次算是很辛酸的體驗,可見耆婆也是一位凡夫。一聽到對方愚鈍就心存傲慢。對於醫生來說,這種心態非常要不得。聽說對方德行好,就立刻湧起恭敬心,聽說對方很愚蠢,就起了傲慢心——這位醫生的心態,總算被世尊的大慈大悲粉碎了。
身為一位醫生,一定要具有平等與慈愛心——正因為耆婆屢次接受世尊的指點,才成為名符其實的醫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