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分享~
外國人說:「你不能教老狗新玩意。」(You can’t teach old dogs new tricks.)
中國人說:「活到老,學到老。」
當然人與狗有所不同,但我回想童年時,家裡養了一頭老狗,爸爸教牠新玩意,牠也學得很快。
我因此得到一個簡單的結論:學習的速度非關年齡而於學習的動機,世界上最大的問題,就是經常對自己說沒有問題。
成功的學習知道,透過學習,可以增加自己成功的機會,學習不再只是「知多一點點」,而是現代人增強競爭力的必修科,
是終生邁向成長、成熟及成功之路的必然選擇。
前陣子被<明報>邀請寫了特約專訪十四輯,跟被訪者談到其學習的經驗,其中不少非常特別,在此與你分享。
八十年代的「單車王子」洪松蔭,只有中二程度,但憑毅力與決心,在單車運動得過四百多個獎項。
李海是個孤兒,自小在「保良局」長大,堅強的鬥志令他可以在國立台大歷史系畢業。
任伯江博士從口吃小子到傳意大師,經歷不少人生鍛煉,立志,學好普通話時更「陪著普通話睡眠兼生活」。
心理學家梁天明博士,以兼讀方式,用十年時間取得博士學位。
九八年十大傑青也是執業藥劑師協會會長龐愛蘭說:「學習一則是對自己的挑戰,二則也是一種激勵,
令自己與社會同步前進,因為不進則退。」所以她大學畢業以後,從沒停止進修。
保險界知名人士陳炎光,因為自小家貧,沒錢交學費,所以三年半多,都是爸爸餘在家教他唸書。
在逆境自強之中,終於能在香港大學畢業。
聖安娜餅屋的集團董事總經理黃敏莉,雖然身居要位,
但仍完成了一個為行政人員而設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以擴闊自己的企業視野。
聯語大師楊瑞生,只是中學畢業,但憑自學及工餘進修,成為首位監獄翻譯官,
並當過亞洲電視董事及麗新集團董事兼行政總監。
香港城市大學管理科學系的梁博士,對學習有獨特的看法。
他說:「每一種學問,都有其獨特性,科技與人性的整合,只是思想的整合,想得出便做得到。」
以上活生生的例子,令我聯想起教育學家史賓沙的一句名言:
「教育的偉大目標,並非知識,而是行動。」(The great aim of education is not knowledge but action.)
成功的人生不在於得到甚麼,而在於克服了多少挑戰;成功的人不在乎你是誰,而在乎你要成為怎樣的人。
學習是追求進步的人的終身承諾。
我們處身「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分每秒都有大量的資訊在生產、複製及傳遞,要如何自處,相信真的要些策略去配合,
才令自己在學海之中,可以安然抵岸。
許多年前,文學家王爾德說過:「我們活在一個就是因為讀了太多書而聰明不來的時代。」
如果他生於今日,也許會改說:「我們活在一個就是因為知道太多資訊而聰明不起來的時代。」
今天一個小學生所「知道」的,還多於一百年前的成年人。
但「知道」與「了解」是兩回事,「了解」與「行動」又是兩回事,畢竟成功之道,不在乎知,而在乎行。
作家理查伍爾曼著有<資訊焦慮> 一書,對學習的策略有具體的建議。
未聽他的建議之前,請你以下列的描述,檢查自己是否有「資訊焦慮症」。
明顯症狀有:
總是說你的腳步追不上周遭的變化。
因為老是讀不完堆積如山的期刊而感到不安。
每當有人提到你從來沒有聽過的一本書、一位藝術家、一則新聞時,你假裝明白地點頭。
有些事你自以為了解卻無法解釋。
你因無法按照說明書的指示將一輛腳踏車裝起來而自怨自艾。
你為了怕不會操作而拒買一種設備或工具。
你因為不懂錄影機上所有按鈕的功能而感沮喪。
你會購買高科技電子產品是因為你覺得慢慢吸收必能增進科技知識。
你沒有看過<心靈社會>這本書,連書評都看得莫名其妙,卻盛讚這本書「很有遠見」。
你明明知道辦公室的簽到簿根本沒有人看,每天上班還是精準對時,分秒必錄。
有些新聞在文化、經濟、科學各方面對你的生活都沒有影響,但你還是會花時間精力去注意。
填表格時你覺得每一格都非填不可。
對於不完全了解的資訊會有過激的反應,譬如說你根本不了解道瓊斯指數的真正意義,
聽到指數下滑五百點卻會跟著恐懼。
以為你不懂的事旁邊那個人全懂。因為恐懼或羞愧而說不出口「我不知道」。
尤有甚麼,將不了解的事也稱為資訊。以上各項對筆者而言確是當頭棒喝,
而我相信自己也不是孤獨的,不少人的境處也會如是。
好了,且看「解藥」如下:
勇於承認自己「不知道」,讓一切回到原點,讓自己吸收資訊的原則以「興趣」為依歸,
以自己真正的需求來解讀、權衡、取捨資訊。
我深信成功的學習在於了解自己的學習動機,要活學更要活用;學習成功是自己終身的承諾,
生活是個大教室,只要學生預備好,老師就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