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82542
 大象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大醫生小醫院〈第五章 〉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蓮華生大士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大醫生小醫院〈第六章 〉
作者: 大象 日期: 2011.08.25  天氣:  心情:
第六章  人生的苦痛
 誰都知道人生的苦惱,分為生理與心理兩種。
       《大智度論》將人類的生命苦痛,分成身心兩類:「身苦有身痛、頭痛等四百零四種病苦。心苦有憂愁、瞋怖、嫉妒、懷疑等。綜合這兩種苦,即是內苦。」(卷十九)
         醫生若要解救病人的苦痛,一定要懂得人生的身、心兩種苦惱。人生的苦惱超過生理的界限,混雜人類特有的憂慮和煩悶等精神狀態。
        龍樹顯然把人生的苦惱分成身、心兩類。身苦當然指肉體的苦楚,而心苦卻涵蓋憂愁、悲傷、瞋恚和恐怖等。身、心兩苦交相混合,才造成人間形形色色的悲劇。
      《俱舍論.第十二》談到苦諦時,指出有三種苦:「有三苦性質:第一種是苦苦,第二種是行苦,第三是壞苦。許多被煩惱污染的行為,都伴隨這三項苦惱,才能形成苦諦。」
       「苦苦」是指生理或肉體的苦痛,屬於凡由肉體感受到感覺性的苦痛,例如身痛或頭痛。凡由痛覺神經感受得到的苦楚,大致上可以叫作「客觀的苦」。
        但因情況不同,這種苦痛雖然會逐漸劇烈,但也會減輕,甚至輕微到毫無感覺的程度。
      「壞苦」是指心理或精神的苦惱。倘若對於某些事情深懷希望或央求的時候,一旦不能如願,就會感受百般苦惱了,這是來自煩惱的心苦也。
        即使狀況相同,這種苦也會由於個人的心態,與煩惱的起因不同,而導致各種變化,可以說是個人主觀性的苦。所以,煩惱愈劇烈,受苦程度也愈大。
      「行苦」是指行——這個現象世界,本身即是苦惱重重。
        表面上看這個世界好似苦樂交集。事實上,一切現象都是流轉、變化和無常的東西。所以,「對凡夫而言,一切現象都成了苦頭。」
        快樂很快消失,幸福只不過片刻的存在。一旦環境或狀況起了變化,一切現象都呈現壞滅。它的極限,只有一死,萬事皆休,如此而已。
        眾生受制於現世的快樂,或傾全力在現象世界裡,在他們的眼裡,死亡只會剝奪他們的一切快樂。人類不安或恐怖的根源,在於本身的無常,這是面對死亡時的真正苦惱,也就是佛法所說的行苦。
 「四門出遊」的含義
        生、老、病、死等四苦,正是出現人生的三苦(苦苦、壞苦和行苦)。尤其,病人除了忍受病苦,也要憂慮衰老、畏懼死亡,有時還要擔心生育子女的問題。
        佛法本要解決人生的四苦,醫生除了解除病苦的工要目的,也要排除一切四苦的情形。所以,醫生需要了解生命的哲理,因為世人面對四苦和八苦時,也需要醫生作伴。
        龍樹在《大智度論》也列舉人生的苦惱:「十方世界的無量眾生,飽受三種身苦——老、病、死,三種心苦——淫、瞋、癡,和三種後世的苦惱——地獄、餓鬼 畜生……佛陀為了斷絕三苦,得到三乘,才出世到人間。」(卷九)
        說真的,今世的眾生受盡老、病、死的苦惱,而且,由於這些苦而擔心後世會跌入三惡道裡。佛陀為了解除今世與未來世的苦惱,得到聲聞、緣覺、菩薩等境界,才出現在這個人間世界。
         老、病、死等三苦因何而來呢?歸根究柢,全是因生而起。換句話說,生也苦惱,人類由於生,才會導致老、病、死的問題。
         關於世尊的出家有一段插曲,那就是「四門出遊」,這事發生在世尊放棄三項驕傲以後,這三項驕傲是指青春之傲、健康之傲和生存之傲。
        根據《方廣大莊嚴經.卷五》的記述:
        父王淨飯王擔憂太子(世尊)會出家,有一天,太子想出城到村裡去遊玩,就命令車夫備車。
        父王聽到消息,立刻命令車夫打掃馬路,修飾巷道,清潔園林,別讓太子看見髒物。
        不料,太子走出東門的時候,路上看見一個白髮老人。身體衰弱,膚色枯乾,彎腰駝背,手執拐杖,喘不過氣來。他瘦得皮包骨,筋肉消失,沒有牙齒,滿眼淚水,走路蹣跚,出現在他們面前。太子問車夫:「他為什麼會這個樣子呢?」
        車夫答說:「這是個老人,凡人生下來,不論貴賤,都難免遇到這種苦事。」太子聽了很憂慮,馬上吩咐回宮,沒有興致出去玩了。根據經上記載,這個老人是淨居天的化身。
        不久,太子想從南門出去,淨居天又化身一個病人出現。只見一個病人在路邊,骨肉枯竭,形貌虛弱,上氣不接下氣,身體黏著糞便,在痛苦中掙扎。太子又問車夫:「難道我以後也像那個人一樣嗎?」車夫回答:「人生下來難吃這種苦惱。」
        太子一聽又下令回宮,不再去玩了。
        之後,太子從西門出城時,淨居天又化身一個死人,被放在柴薪上,散著香花。家屬圍著哭泣,要給他送葬。太子看了問道:「這是什麼人?」
        車夫回答死人,並說人生下來都難逃一死。太子一聽立刻中途回宮,毫無出遊的興趣了。
        後來從北門出城時、,遇到一人穿著壞色衣服,剃掉髮鬚,手上托缽,形象威嚴,跛步走著來。太子問他是誰,車夫回家:「出家人。」太子下車向他行禮,然後問他:「出家有什麼好處?」
       「我看到世人老、病、死的無常現象,心想解脫。我所修習的是無漏(脫離煩惱)的聖道,心懷慈悲,護會眾生。」太子聽了,就決心要修習這種道了。
        佛法和醫學,片刻也不能忽視人生存在的四苦。
     
        超越生死的哲理
     《涅樂經.聖行品.第七》記載世尊向迦葉說法,內容如下:
        一位容貌漂亮、打扮高貴的女人,走訪一戶人家。
        主人問她是誰,女客答說:「我名叫『功德天』。」
      「你要去哪裡?有何貴幹?」家主人問她。對方答說:「凡是我去的地方,都會帶來金、銀和琉璃等財寶。」
        主人喜出望外地說:「我真有福德。請到我家裡來吧。」接著,他馬上焚香,散花來歡迎她。
         不料,片刻之後,門外又來了一位女人。
         主人出去一瞧,這位女客剛好跟剛才的女客相反,奇醜無比,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皮膚枯乾,臉色蒼白。問她姓名時,她答說:「我名叫『黑闇』。」問她的去處時,她說:「凡是我去的地方,都會讓那裡耗失家財。」
        主人一聽,忍不住拔刀大叫:「你快滾,否則要你的命。」不料,這個女客卻不慌不忙地說:「你太傻了,一點兒頭腦(智慧)也沒有。」
        主人問她:「為什麼?」對方回答:「你家裡那位女客是我姊姊。我和姊姊形影不離,所以,你若把我趕走,我姊姊也會追著出來,不會留在你家裡。」
        主人吃驚地轉身進去,問功德天說:「外面有一個女人說是你的妹妹,可是真的嗎?」
        功德天答說:「她的確是我的妹妹。我們一起行動,從來沒有分離過。我喜歡為善,她卻愛作惡。我常常給人利益,妹妹常常讓人耗損。不過,你若要愛我,也一定要同時愛我的妹妹才行。」
        主人說:「既然這樣,你們都走吧?」兩個女人果然都離去。
        在這段話裡,那位姊姊是指生,妹妹表示死(老與病)。
        因為生出現在死的前面,才以姊姊表示生,而死出現在生後面,才以妹妹代表死,然而,姊妹始終不會分離。因此,生也不離死,人一出生休想不會死。
        最後,世尊下結語:「善男子,八相叫作苦,那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凡有八苦法,就叫作因,若無這八法,就叫作滅……迦葉呵,生的根本含有以上七種苦。……迦葉呵,世間的眾生,只會顛倒迷妄,貪著生相,厭憎老死。迦葉呵,菩薩不會這樣。他早就看透生裡潛伏老、病、死等過患,才想要超脫生與死的極限。」
        菩薩譬如醫生,需要同時注視生與死,也要同時重視它們,更有一套永恆的哲理來突破這兩道對立的關卡,睜眼看出生、死兩種實相。
 信仰老、病兩苦的回轉
         關於生苦,《涅槃經.聖行品.第七》上有記載:「生即是出相,計有五種,一是初出,二是至終,三是增長,四是出胎,五是種類。」
        意思是,生就等於出,而生有五種相,就是初次生出,到結束為止,生長過程,從娘胎出來,和形成種類。
        所謂「生出」,就是出生到這個輪迴現象界的人間。包括從娘胎裡出來,也指誕生以前懷孕的一剎(結生)。
        寄寓娘胎的一瞬間,生就包括宿業的苦在內,也跟死絞纏在一起了。如從三苦的觀點說,在基本上,所謂行苦的根本不安,含有苦苦與壞苦的遺傳因素,從此開始人的一生。
         至於「生相」,它一面跟老和病交戰,一面在生長、出胎、形成種類,以至於死,都是人的一生。無論如何,生的基底下常常有行苦,凡夫卻察覺不出來。
         關於「老苦」,佛經上也記載很清楚(聖行品.第七):「老有兩種,一種是念念老,二種是終身老。另外又有二種,一種是增長老,二種是滅壞老,這些叫作老。」意思是,生就等於出,而生有五種相,就是初次生出,到結束為止,生長過念
      「念念」是指每個時間都在老衰,終身如此,而老苦所以成問題,恐怕來自後者——終身老。
         另有生長的老法,和滅壞的名法。「增長老」就是協助生長的情形,到青年期為止,細胞的老死照樣在支持身體的成長。由於細胞的新陳代謝,身體才會壯大。到了壯年期以後,就以心態成熟方面為主,一個人的完成,必須經常捨棄舊的心態,喚起新鮮的心思。倘若一直任由舊心態來擺佈,就不能進行心態的新陳代謝了。
         所謂「滅壞老」,即是造成老苦的東西。
         年紀大時,常常會咳嗽,上氣不接下氣,缺乏果敢決斷的能力,只知回憶年輕時代的快樂。架子很大,一意孤行,不易親近。
         老人彎腰駝背,難免怠惰,結果很容易令人輕蔑。
         同時,老人彷彿一棵樹長在險阻的河岸,一遇到暴風,必然會倒進河裡。瀕臨老境的險岸,一遇到死風吹來,馬上不能活命。
         由此可見,老苦除了肉體或生理上的苦痛以外,還有精神與心理上的煩惱(壞苦)。畏懼精神機能的衰退、擔心自己失去心理的彈性,遠比生理的衰老更使人不安。
        死亡的陰影,始終籠罩著老苦的境地。
     《涅槃經》有不少譬喻說明疾病病苦惱的原因:
        有一天,世尊教示迦葉說,菩薩對於病苦有獨到的觀察。依菩薩來看,生病會把一切穩定和快樂摧毀殆盡。猶如雹雨傷害幼苗一般。有些人遇到怨憎,才會心生憂鬱,懷有恐怖感。但任何人都會不時擔心生病,怕有病魔來襲。
        而且,死的轉輪王常常會追隨病臣身邊,形影不離。它也常會破壞人的精壯和安樂,讓人捨棄慚愧心,備受身心的煎熬。所以,病苦會變成極大的苦惱。
        病苦也有精神苦惱(壞苦)和肉體的苦痛(苦苦)。
        再者,因為病跟死形影不離,這種苦惱才會今人難以忍受。例如聽到治癒的希望時,縱使同樣是生理痛苦,也照樣能夠容忍;相反地,世人非常難以忍受絕症的苦痛。
        因為醫生要能把滅壞老變為增長老,也要透過病苦來洞察生死的實相,才要他得有一顆堅決信仰佈法的心。
 人生的究竟
         死亡等於給人生算總帳。有人縱使一輩子享受快樂,如果最後的下場既痛苦又悲慘,這種人生堪稱慘敗。相反地,如果生命裡苦樂交集,多彩多姿,逐漸享有福德,死時心裡不慌不忙、安安靜靜,這也算是勝利的人生。這種死無疑是很平安的生命休憩處,同時,也會歡喜地跳到下回的生死輪迴裡。
        死苦正是苦苦、壞苦和行苦的縮影。人生與其說明有肉體或生理的苦痛,不如說,由於死的緣故,人生會承受更大的心理苦惱。
        世人通常很在意自身,或自己的事業,甚至對生命的評價,也很苦惱死後的家屬問題。但最要緊的是,對於死亡那種未知的東西,懷有某種根本的不安與恐懼。行苦底下看得見黑暗的深淵,也是在死的時候。
        死是個人的事,一定要自已去面對,這時既會絕望又孤獨,但也可能會驚心動魄去挑戰死神。
        關於死苦的解說,不妨參閱《涅槃經.聖行品》的敘述:「死是捨棄所受之身,這種情形有兩種,一種是命盡死,另一種是外緣死。命盡死也有三種:第一種是命盡非福盡,第二種是福盡非命盡,第三種是福命俱盡。外緣死也有三種:第一種是非分自害死,第二種是橫為他死,第三種是俱死。這又有三種死:第一種是放逸死,第二種是破戒死,第三種是壞命根死。如果誹謗大乘方等般若波羅蜜,叫作放送死……如果毀犯未來和現在諸佛所制的禁戒,叫作破戒死……如果捨棄五陰身,叫作壞命根死。由此可知,死可稱為大苦。」
        佛經從各個角度說出死的種類。每個人的死苦不同,端視他死的方式如何來決定。先談命盡死,那是指壽命終止的死亡,這方面也得看他的福德是否已經窮盡,故又可分為以下三種:一:好像壽命結束,而福德尚未竭盡的死;二、福德枯竭,而壽命尚未截止;三、福德與壽命同時窮盡。
        第一種才是應該盼望的死法。福德滿盈,各種人都來照料,看不出死的苦惱,很安詳地前往下回的生死旅途。福德與善根會徹底除掉他對死亡的不安與惶恐。
        第二種死活很悲慘。後半輩子只幹惡業,這樣非掉進三惡道或地獄裡不可。事實上死了,而命不該絕,只好拖拉到壽命截止,殊不知這種死苦,簡直難以形容,實在太苦了。
        第三種情況也許生命埋含有福德,但死時仍然很痛苦。福德雖然稀少,只要留下來,痛苦也會減輕。這時候,下回的生死輪迴,豈非難免三惡道的下場嗎?
        上述外緣死也有三類,那是指被迫自殺、被人殺害,以及雙方面的緣故致死,任何一種死活都很痛苦。
        尤其是自殺,由於煩惱得無法負荷,遠比一般死亡更痛苦,煩惱幅度更大。
        其次,死不是單指肉體的死亡,肉體的死是指他丟棄五陰假和合的身體那種壞命根死,但還有一種死比這種更嚴重;那就是誹謗大乘佛經(《法華經》)的放逸死,而且,破戒死——犯了三世諸佛的禁戒,也叫作死。三世諸佛的禁戒是指五逆罪或謗法罪。在末法時期,有人誹謗妙法,膽敢破壞和合僧團。
        放逸死與破戒死,無異徹底破壞自己的福德,導致自己陷入阿鼻地獄裡,這種下場正陷自己於萬劫不復的境地。
 邁向永恆的生命
         四苦八苦點綴的人生,堪稱良友,也是援護者,所以,醫生必須明白生與死的真相。例如有些醫生只站在生物學的立場,把人生看成精子與卵子的遺傳作用;而有些醫生以為人類生命裡,少不了主體性的「中有身」,因此,他們對於人工受精、遺傳因子的治療、實驗管嬰兒的態度,就有極大的不同了。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性質同樣的問題。不過,有些醫生以為死不過是生命的斷絕或消滅罷了,有些醫生則認為肉體崩毀不等於生命消失,反而是另一種旅途的開始。結果,他們自然對於安樂死、植物人或自殺的看法大異其趣。
        現在,有人相信永劫的生死輪迴,他們好像希望靠冷凍人或腦移植等手段,來達到不死的目標。不管我們贊成與否,事實上,這些人想要改造人類,追求不生不死。
        基本上,佛法的生死觀,始自世尊坐在菩提樹下成道。
        據說世尊坐在菩提樹下降伏魔軍以後,為了救度眾生起了慈悲心,才打破煩惱,開敵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等境界。
        當時,世尊在夜晚的初、中、後等三分裡,也證如三明大通。三明(三種神通)是宿命通、天眼通和漏盡通。在三明裡加上神變通(神足通)、他心通和天耳通,合稱為六神通。
        其中,宿命通是指一種卓越的智慧——通曉自己與別人的過去。據說世尊在初夜時,就已經證得「宿命通」了。
        根據《佛本行集經》上說,世尊的宿命通能夠追溯自己與別人的過去一輩子、兩輩子,甚至遠到大劫這樣無限生死的程度為止。另外,世尊還證知自己在其間的姓名、族屬、住處、飲食、接受過的快樂和壽命長短等事情。同時,世尊也如實知見一個生命終結時,出生到另外場所,和生死流轉的反覆詳情。
      「天眼通」是指某種能夠預知眾生未來命運變化的智慧。據說世尊曾在中夜的時候證得這種通力。
        根據《過去現在因果經》的記述,世尊到了中夜,靠天眼通觀察世間的情狀。他發現芸芸眾生在未來世,會依據自身的善惡行為(業),一面承受苦樂的果報,一面輪迴,而這些現象好像清清楚楚反映在明鏡上。另在《佛本行集經》裡,也明白指示未來的五道(六道):「地獄的眾生,受盡極端苦楚,如果投生畜生,會遭到弱肉強食,如果跌入餓鬼界,也會常常受到飢餓之苦。縱使出生人間,也不易謀財,如果出生天界,不久果報來到也會難逃五衰。」
        再說世尊到了後夜時候,在無明裡找尋六道輪迴的業苦根據,一面觀照十二因緣,一面斷破無明,而後證得了「漏盡通」。
        斷破無明,不外接受法性光明的照耀。世尊終於覺知了歷經三世、編織生死流轉的那套根本大法,從此才放射佛陀偉大的生命光輝。
        佛教醫學的基礎,完全建立在世尊這種生死觀上。因此,佛教醫學倫理也立足在生命的根本法上,而醫生必須注意人的永恆生命。這項要求無疑成了當醫生的起碼條件。現代醫生也不能忽視這種條件,若要以人類的真正醫生。以及慈悲醫生來做自我期許,尤其不能忽視世尊的生死觀點。
標籤:
瀏覽次數:7    人氣指數:7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大醫生小醫院〈第五章 〉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蓮華生大士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