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774722
 阿甘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11~孔子不談政治~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13~窮哉法治~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12~從颱風瞭解人生~
作者: 阿甘 日期: 2009.12.21  天氣:  心情:
~從颱風瞭解人生~
我們看了春秋,看了春秋戰國時候的歷史,孔子在易經的繫傳上說:「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當孔子寫易經繫傳的時候,正是春秋時期動亂的時候,猶如今日世界上許多地方的亂象──當然還沒有現在這麼嚴重。但是孔子認為「非一朝一夕之故」──不是一天所形成的。道家的莊子說:「颶風起於萍末」,颶風就是現在廣東話、福建話所講的颱風,現在西方人用中國語音譯過去,也叫颱風。我們看到颱風的力量這麼猛烈,但它在水面上初起的時候,只見到水面上的一葉浮萍,稍稍動一下,緊接著水面上一股氣流冒上來,慢慢大了,變成颱風。道家這句話是說,個人也好,家庭也好,社會、國家、天下事都是一樣,如果小事不在乎,則大問題都出在小事上。「颶風起於萍末」,大風暴是從一個小風波來的。
所以孔子在「易經」中說的上面那一段話,說明天下事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幾乎沒有偶然。平常聽人說:「這個機會很偶然」,實際上沒有偶然的事情。
以中國文化易經的道理來說,認為天地間的事都有原因,有很多因素的。譬如有人撿到一塊錢,「這多麼偶然!」但仔細分析,一點不偶然,它的前因為什麼?因為他走出門來了,如果沒有走出門這個前因,就不會有撿到一塊錢的後果。或者說,坐在家裏就掉下一塊錢來了,這該是偶然了吧?但是因為他坐在家裏,這塊錢掉下來他才撿得到呀!假如他出門不坐在家裏,掉下來的錢,也不會是他的了,所以坐在家裏不出去,也是得到這塊錢的前因。因此這些都是因素,「其所由來者,漸矣。」都是慢慢轉變來的。
易經告訴我們,天下的事,沒有突變的,只有我們智慧不及的時候,才會看到某件事是突變的,其實早有一個前因潛伏在那裏。
我們懂了易經這幾句話,孔子著春秋,正是趕上那個時代,他所以那麼偏重教化,正是在那三、四百年當中,社會風氣亂得不得了,我們不妨引用下面幾個人的話,就可以知道春秋時代亂到什麼程度。
司馬光說:「今晉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晉國(指趙、魏、韓三家分晉),天子既不能討,又寵秩之,使列於諸候,是區區之分不得守,而並棄之也,先王之禮,於斯盡矣!」
又說:「天下以智力相雄長,遂使聖賢之後為諸候者,社稷無不泯滅,生民之類,糜滅幾盡,豈不哀哉。」
顧亭林說:「春秋時猶嚴祭祀,重聘享,而七國則無其事矣!春秋時猶論宗姓氏族,而七國則無一言及之矣!邦無完交,士無完主,此皆變於一百三十三年之間,史之闕文,而後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得始皇之併天下,而文武之道盡矣!」
從上面的記載,說明了春秋戰國當時社會之亂,變亂是不得了的。當時,大家重視權利的鬥爭,社會秩序之亂,文化的衰敗,與我們現在有些地區的社會情況相比較,幾乎有相同之處。孔子面對這個動亂,非常擔憂,因此他說為政,權力是沒有用的,唯「德」而已。

~聖人也勢利嗎?~
講到「德」,第三個觀念來了,我們看中國歷史,儒家思想為什麼對於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樣推崇?以前我有一個老朋友,他比我大幾十歲,是我的忘年交,四川人,自稱為「厚黑教主」的李宗吾,此人當時大家都知道的。他本人的道德非常好,就喜歡故意罵人,我勸他少罵人一點,不要提倡厚黑學,我說人性本來就是那麼一回事,臉厚心黑,但還用一張幕掩蓋起來的,為什麼一定要把它揭開來呢?他說:「揭開嗎?你搞錯了,我是拉開壞的一幕,教人看後面真的。」李宗吾對歷史非常懷疑,他說聖人靠不住,為什麼專推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成功的人?不成功的就沒有聖人嗎?所以他有一篇文章叫「對聖人的懷疑」。這位老兄,專寫反面文章,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說:「老弟,你不知道,我和愛因斯坦同年,我那位同年發明了相對論名聞世界了。我呢?當個厚黑教主還沒有當好,所以我非要調皮一下不可。」此人很妙,我認識他時,他已六十多歲,整天不吃飯,老喝酒,喝酒就飽。精神、道德都很好。
講到這裏,再回頭講正題,孔子為什麼推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等?第一、有道德思想,沒有德業的成果,只能說他有道,不見得有德。有道德的思想,又有德業的成果,道與德配合,才叫「道德」。
歷史上,道家、儒家都提到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是因為那時談到「為政」,講究「德」字,到秦漢以後,只講事功,所謂「三王之治在道德,五霸之志在事功。」王、霸之不同在於此,等而下之,連霸業都談不上,連事功都沒有,光是拿偷雞摸狗的手段竊國而已。
這幾句話雖然簡單,解釋起來,卻有一大堆的意思,我們把它整個瞭解了,就曉得它的價值了。

~悠美的情歌~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所以有人說論語要重新編排,他們看論語看到這裏就說:「講為政講得好好的,為什麼又突然講到文學上去,而講起詩來了呢?還不是編錯了,編亂了嗎?應該把它拿出來,照現在西方辦法,邏輯的整理一番。」我說:「邏輯?大概是把它邏過一下,再輯一輯吧?」只好為他們的主張作如是解釋。殊不知論語已經編得非常完整了。
為什麼在「為政」裏談這個問題?
「詩三百」,是指中國文學中的「詩經」,是孔子當時集中周朝以來,數百年間,各個國家(各個地方單位)的勞人思婦的作品。所謂勞人就是成年不在家為社會、國家在外奔波,一生勞勞碌碌的人。男女戀愛中,思想感情無法表達,蘊藏在心中的婦女,就是思婦。勞人思婦必有所感慨。各地方、各國家、各時代,每個人內心的思想感情,有時候是不可對人說,而用文字記下來,後來又慢慢的流傳開了。
孔子把許多資料收集起來,因為它代表了人的思想,可以從中知道社會的趨勢到了什麼程度,為什麼人們要發牢騷?「其所由來者漸矣!」總有個原因的。這個原因要找也不簡單,所以孔子把詩集中起來,其中有的可以流傳,有的不能流傳,必須刪詩書,定禮樂。他把中國文化,集中其大成,作一個編輯的工作。對於詩的部分,上下幾百年,地區包括那麼廣,他集中了以後,刪除了一部分,精選編出來代表作品三百篇,就是現在流傳下來的詩經。
讀「詩經」的第一篇,大家都知道的「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窕窈淑女,君子好逑。」拿現在青年的口語來講,「追!」追女人的詩。或者說,孔子為什麼這樣無聊,把臺北西門町追女人那樣的詩都拿出來,就像流行的戀愛歌「給我一杯愛的咖啡」什麼的,這「一杯咖啡」實在不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來得曲折、含蓄。由此我們看到孔子的思想,不是我們想像中的迂夫子。上次提到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一定要吃飯,一定要男女追求,不過不能亂,要有限度,要有禮制。所以他認為正規的男女之愛,並不妨害風化,這也叫「為政」,正規的。
那麼他把文王──周朝所領導的帝王國度中,男女相愛的詩列作第一篇,為什麼呢?人生:飲食男女。形而下的開始,就是這個樣子。人一生來就是要吃,長大了男人要女人,女人要男人,除了這個以外,幾乎沒有大事。所以西方文化某些性心理學的觀念,強調世界進步,乃至整部人類歷史,都是性心理推動的。
詩經歸納起來,有兩種分類──「風、雅、頌」,「賦、比、興」。什麼叫「風」?就是地方性的,譬如說法國的文學是法國的文風,法國文風代表法國人的思想、情感,所以「詩經」有「鄭風」、「魯風」、「齊風」等等。「雅」以現代用詞來講,是合於音樂、文學的標準、文學化的,藝術化的,但有時候也不一定文學化、藝術化。「頌」就是社會、政府公事化的文學叫「頌」。
作品另三種形態,一種是「賦」,就是直接的述說。其次是「比」,如看見下大雪,想起北國的家鄕來,像李太白的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鄕。」因這個感觸聯想到那個,就叫「比」。
「興」是情緒,高興的事自己自由發揮;悲哀的事也自由發揮;最有名的,像大家熟悉的文天祥過零丁洋七律詩:「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飄零雨打萍;皇恐灘頭說皇恐,零丁洋裏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也就是「興」。他在挽救自己的國家,挽救那個時代,而遭遇敵人痛苦打擊的時候,無限的情感,無限的感慨。這也就是真的牢騷,心裏鬱悶的發洩,就是「興」。

~詩的偉大~
孔子說我整理詩三百篇的宗旨在什麼地方?「一言以蔽之」──一句話,「思無邪」──人不能沒有思想,只要是思想不走歪曲的路,引導走上正路就好。譬如男女之愛。如果作學問的人,男女之愛都不能要,世界上沒有這種人。我所接近的,社會上普遍各界的人不少,例如出家的和尚、尼姑、神父、修女,各色各樣都有,常常聽他們訴說內心的痛苦。我跟他講,你是人,不是神,不是佛,人有人的問題,硬用思想把它切斷,是不可能的。人活著就有思想,凡是思想一定有問題,沒有問題就不會思想,孔子的「思無邪」就是對此而言。人的思想一定有問題,不經過文化的教育,不經過嚴正的教育,不會走上正道,所以他說整理詩三百篇的宗旨,就為了「思無邪」。
那麼為什麼把這個講文學境界的話,要放到「為政篇」來呢?這不是次序亂了嗎?一點都不亂,這就是「無題」了,就是把題目的中心抓住,先拿出來。
第一個點題:以現在的話來說,一切政治問題、社會問題只是思想問題。只要使得思想純正,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我們知道,現在整個世界的動亂,是思想問題。
所以我在講哲學的時候,就說今天世界上沒有哲學家。學校裏所謂的哲學,充其量不過是研究別人的哲學思想而已。尤其是作論文的時候,蘇格拉底怎麼說,抄一節:孔子怎麼說,抄一節。結果抄完了他們的哲學,自己什麼都沒有,這種哲學只是文憑!
世界上今天需要真正的思想,要融匯古今中外,真正產生一個思想。可是,現在不止中國,這是個思想貧乏的時代,所以我們必須發揮自己的文化。
第二個點題:牽涉到人的問題。
中國史上,凡是一個大政治家,都是大詩人、大文學家,我常和同學們說,過去人家說我們中國沒有哲學,現在知道中國不但有哲學,幾乎沒有人有資格去研究。因為我們是文哲不分,中國的文學家就是哲學家,哲學家就是文學家,要瞭解中國哲學思想,必須把中國五千年所有的書都讀遍了。西方的學問是專門的,心理學就是心理學,生理學就是生理學,過去中國人作學問要樣樣懂一點,中國書包括的內容這樣多,那一本沒有哲學?那一樣不是哲學?尤其文學更要懂了,甚至樣樣要懂,才能談哲學,中國哲學是如此難學。譬如唐初有首詩,題名「春江花月夜」中有幾句說:「江上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與西方人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意思一樣,但到了中國人的手裏就高明了,在文字上有多美!所以你不在文學裏找,就好像中國沒有哲學,在中國文學作品中一看,哲學多得很,譬如蘇東坡的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不是哲學問題嗎?宇宙那裏來的?上帝今天晚上吃西餐還是吃中餐?「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他問的這個問題,不是哲學問題嗎?所以中國是文哲不分的。此其一。
文史不分:中國歷史學家,都是大文學家,都是哲學家,所以司馬遷著的史記裏面的八書等等,到處是哲學,是集中國哲理之大成。此其二。
文政不分:大政治家都是大文豪,康代的詩為什麼那麼好,因為唐太宗的詩太好了,他提倡的。明代的對聯為什麼開始發展起來,朱元璋的對聯作得很不錯,他儘管不讀書,卻喜歡作對聯。有個故事,朱元璋過年的時候,從宮裏出來,看見一家老百姓門前沒有對子,叫人問問這家老百姓是幹什麼的,為什麼門口沒有對子。一問是閹豬的,不會作對聯。於是朱元璋替他作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很好!很切身分。唐太宗詩好,大臣都是大文學家,如房玄齡、虞世南、魏徵,每位的詩都很好。為什麼他們沒有文名?因為在歷史上,他們的功業蓋過了文學上的成就。如果他們窮酸一輩子,就變文人了,文人總帶一點酒釀味,那些有功業的變成醇酒了。其次,像宋代的王安石,他的詩很好,但文名被他的功業蓋過了。
所以中國文史不分、文哲不分、文政不分,大的政治家都是大文學家。我們來一個老粗皇帝漢高祖,他也會來一個「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鄕。」別人還作不出來呢!不到那個位置,說不定作成:「颱風來了吹掉瓦,雨漏下來我的媽!」所以大政治家一定要具備詩人的真摰情感。換句話說,如西方人所說,一個真正做事的人,要具備出世的精神──宗教家的精神。此其三
第三個點題:中國人為什麼提倡詩和禮?儒家何以對詩的教育看得這麼重要?因為人生就有痛苦,尤其是搞政治、搞社會工作的人,經常人與人之間有接觸、有痛苦、有煩惱。尤其中國人,拚命講究道德修養,修養不到家,痛苦就更深了。
我經常告訴同學們,英雄與聖賢的分別:「英雄能夠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聖賢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將自己的煩惱交給別人去挑起來,聖人自己挑盡了天下人的煩惱。」這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希望每個人能完成聖賢的責任,才能成為偉大的政治家。從事政治碰到人生的煩惱,西方人就付諸宗教;中國過去不專談宗教,人人有詩的修養,詩的情感就是宗教的情感,不管有什麼無法化解的煩惱,自己作兩句詩,就發洩了,把情感發揮了。同時詩的修養就是藝術的修養,一個為政的人,必須具備詩人的情感、詩人的修養。我們看歷史就知道,過去的大臣,不管文官武將,退朝以後回到家中,拿起筆,字一寫,書一讀,詩一誦,把胸中所有的煩悶都解決了。不像現在的人上桌子打麻將或跳舞去了。這種修養和以前的修養不同了,也差遠了。
由此我們已瞭解,孔子說為政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就是告訴我們為政的人,除了領導思想不走邪路以外,對於自己的修養,更要有詩人的情操,才能溫柔敦厚,才能輕鬆愉快的為政。

本文取自老古出版社「論語別裁」一書
阿甘
標籤:
瀏覽次數:56    人氣指數:256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11~孔子不談政治~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13~窮哉法治~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