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覺得不錯,作者的觀點和看法引人深思。試問現在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又有多少人 能秉持這種觀點長久的實踐在自己的生活中? 這個現象,我私下觀察了許久,很想發現例外,但結論是,絕少例外。每次我發出e-mail或簡訊時,會主動 回覆「收到」者,其績效跟同能力者相比,幾乎更勝一籌。 雖然只是一個小動作,但在組織裡,尤其是我所處的傳播業,溝通,是一切的核心。「收到」,代表「在 乎」,在乎自己、在乎別人,因此能與夥伴產生有效的溝通,與顧客(讀者)談到心坎。 這是一種不需要商量的必要習慣:向夥伴確認自己「收到」,或者,確認對方真的「收到」。 我觀察,將此習 慣內化的工作者,其一切動作,自然會良性的環環相扣,從作品的企畫、製作、到包裝,他們總會反覆確認受 眾的需求,進而將自己欲表達的材料層層篩濾、精鍊,作品自然字字鏗鏘。反之,未把受眾擺在心中者,作品 就容易雜亂無章、囫圇吞棗。 在乎,正是溝通力的精髓。尤其台灣正加速全球化,兩岸新局正開展,新市場、新客戶、新產品接踵而來, 一樣都是有實力者,如果因為無法引發別人的深度共鳴,而敗在最後一哩,多麼可惜?這也是本期封面故 事的製作緣由。 儘管溝通力常被拆解成一大堆技術,但這些技術背後,其實只有兩個要點: 一、對自己坦白。每個人都有優缺點,當你學會用最真的自己面對別人,不怕難堪,不需武裝,這樣的自在, 通常可以在第一秒取得別人的信任;溝通,也就成功了一半。 二、在乎對方。如果不在乎對方,任何的包裝都事倍功半。因為,心,總是會透過無形的肢體語言、空氣的縫 隙,悄悄的流轉出去。而唯有人們感受到自己被理解,才願意進一步接納、並理解我們。如同英特爾創辦人葛 洛夫 說:(我們溝通有多好,不是決定於我們說得多好,而是別人懂了多少。) 上述兩點,可以是一念之間的轉變,但平凡如我們,多半得透過持續的練習。藉由練習,強化我們的自信, 進而聽懂別人。 倘若,連賈伯斯都得用兩個整天的時間,來排練五分鐘的產品發表會;當思科執行長錢伯斯 都必須為二十分鐘的簡報,花費二十七小時演練;我們又怎能奢望自己瞬間變成溝通天才? 收到!從這個簡單的小動作開始,讓我們練習讓自己、也讓別人真的收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