姪女在庭院來來回回走了幾趟,看了看後問我:
「嬸嬸,好想阿嬤哦,我還能為阿嬤做什麼嗎?」
我環視了四周,靈堂的一對鮮花、庭院的罐頭塔、路旁迤邐成排的黃色彩球、
紅色花圈,舉凡奠禮上用得到的排場,姪女一件件的添加,生怕阿嬤走得孤單、冷清。
我心疼的說:「夠了,夠了,妳為阿嬤做的已經夠多了。」
婆婆若地下有知,知道自己一手帶大的孫女如此厚禮的為她送終,自當含笑九泉。
婆婆幾次的生命關卡,多虧了姪女及時處置,才讓婆婆化險為夷。
在我心中,她不過是我看著長大的一個小女孩,但比起婆婆兩個年過半百的兒子,
姪女似乎更能頂天立地。
糖尿病纏身的婆婆,健康每下愈況,姪女不但常常為婆婆添購營養食品,
工作之餘,也會回家看看阿嬤,噓寒問暖。
所以婆婆常向我炫耀,姪女又買什麼給她,之後還會將姪女的近況如數家珍般地與我分享。
我總是跟婆婆開玩笑的說:「帶大這孫女,是值得的。」
婆婆的晚年,早晚都得兒子幫忙施打胰島素。而性情原就急躁的他們,時間被約束,
不耐的氣就轉移在婆婆身上,一個難得叫聲媽,一個動輒大呼小叫。
婆婆總是無可奈何的說:「這針要打到我死哪!」
多虧有姪女相伴,婆婆才不顯得孤寂,也只有談到姪女時,才能看到婆婆靦腆的笑容。
姪女從懵懂的女孩、叛逆的少女、時髦的小姐到開著休旅車的摩登少婦,
一層層的蛻變,我是一個再清楚不過的見証人。
姪女對目不識丁且土裡土氣的阿嬤從不嫌棄,若不是心懷感恩,哪來如此的純真?
守孝的十六天,不缺席的依然是姪女。她每天必到婆婆的靈前上香,
天天為婆婆摺往生蓮花,想起就說:「嬸嬸,我懂得不多,如果我做得不夠週全,
妳可要提醒我。」我心裡想著,不管是精神上或物質上,甚或實際行動,
有誰表達得比姪女還週全?
姪女的生命中若少了阿嬤的親情召喚,恐無今日之光彩;婆婆若少了姪女的關懷慰藉,
一生就顯得貧乏了無生趣。我有幸與這樣兩個互補的生命交融,
在在感受了親情在生命中的美好。
雖然婆婆走了,但從姪女身上,依然可以看到婆婆的愛在發光發亮。
⊕ .⊙....
故事感人卻也真實,這正警惕著我們大家,趁年輕就要照顧好自己身體的重要性!
自古有云:久病床前無孝子!
更何況現在是少子化的社會,當你年老的時候,還會有誰陪伴在你身邊?
真的要為自己的未來作打算。
台灣糖尿病風行,已達數十年之久,大家似乎早已見怪不怪,
甚至認為老了就是該有一些慢性病在身上,才是歲月的痕跡。
可是,在早期農業的社會裡,大家哪有這些慢性疾病呢?
這些疾病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養成,而是時間的累積,
敢問各位,妳們有多久不曾好好地檢視自己的生活習慣呢?
健康是可以透過觀念的改變及生活飲食習慣所調整,
願大家平安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