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89391
 自由翱翔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天下雜誌422期-3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天下雜誌422期-5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天下雜誌422期-4
作者: 自由翱翔 日期: 2010.03.20  天氣:  心情:

上週,引發甲仙大地震的就是鄰近潮州斷層的「盲斷層」。但是,至今連學界都無法掌握,台灣還有多少這種「未曾發現、記錄的盲斷層」。可見,我們對家園土地的認識,還有功課要做。


就因台灣位於地質活動帶中,最新的構造作用仍然相當活躍,早期的造山運動也持續至今。


事實2 砂岩、頁岩易鬆動


尤其是高屏溪中上游,在地質構造上全都是砂岩、泥岩和頁岩組合。「不但容易鬆動滑脫,又是順向坡構造,斷層特別多,且有破碎帶通過,地層會順著整片山滑下來,」陳宏宇說明,從甲仙小林、那瑪夏到六龜寶來,從旗山溪到荖濃溪沿岸全部被土石流淹沒。


山林變色,揭露一個台灣過去未面對的真相——國土敏感和脆弱。鑽研河流演化的台灣大學地質系兼任助理教授謝孟龍直指,「全台都是破碎地質,幾乎沒有一處安全的地方,尤其是荖濃溪。」


往荖濃溪上游,來到布唐布納斯溪和清水溪的交會口。從航照圖看來,原來削瘦的主支流,就像「綠巨人浩克」突然變身,身上噴張的血脈扭曲橫陳。「河床土石堆積平均超過四十公尺,」謝孟龍說。就像頓時站上十三層樓高度,應是雄偉俊秀的山,當下令人有變矮的錯覺。


事實3 岩性軟、節理多、破碎多


原民語的「布唐布納斯溪」,翻成漢語正是「濁水溪」,意指終年水色渾濁的溪流。


從地質看來,災變有著歷史的必然。「荖濃溪從九二一地震後就進入不穩定的時期,」謝孟龍分析,尤其是布唐布納斯溪坍塌面積最大最廣,和附近溪流比,岩性相對軟,節理多,破碎多。


從走山後裸露的山壁,可以清楚看出泥流和土石流的顏色不同,一層一層碎砂石堆積起來,顯示以前就是河床地。從過去歷史看來,河川水位造成沉積地形,甚至遠比現在的河床高。一路溯溪到更上游的桃源梅山仍可看到類似景象。

標籤:
瀏覽次數:47    人氣指數:247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天下雜誌422期-3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天下雜誌422期-5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