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時期台灣唱片業發展
一、概說
在學術研究領域裡,「留聲機與唱片」受到傳統文化觀念「玩物喪志」的影響,一直沒有受到重視,而只能成為骨董收藏家的玩物,以至於現代學者仍然看待「留聲機與唱片」是純粹的休閒娛樂,而不是一項有文化品味的傳播載體。
唱片別名-曲盤
唱片最早期稱做Photopragh Recorder,日人稱呼為「曲盤」就是包括「留聲機」(即「電唱機」)與「唱片」的組合發明;也就是唱片的播放,需要留聲機的配合運轉,但後來都以「唱片」來涵括整個操作播放的過程,甚至於代表整個相關的事業發展史。由於「留聲機與唱片」在知識份子的心目中,仍是休閒玩物,致使相關史料散漫難尋。
十年前銘傳大學大眾傳播系,作了一份較完整的搜尋整理,期中林翠瑤將台灣唱片公司的發展時間,分為三階段:
(1)民國50年前後,此時期成立的唱片公司有:第一、鳴鳳、四海、亞洲、環球、海山、麗歌、女王等。
(2)民國60年代:歌林、新格、光美、滾石等為此時期的代表,期中以引導國語流行歌曲與校園民歌的歌林和新格兩家唱片公司最為出色。民國70年代初成立的「滾石」,更帶動日後唱片業的新氣象。
(3)民國70年代:此時期唱片業競爭趨於白熱化、音樂風格走向多元化,唱片公司的成立如過江之鯽,包括飛碟、點將、鄉城、可登、寶麗金、綜一、吉馬等,其中以滾石、飛碟二者間的競爭,最令人矚目。
在唱片市場上,除了出版國、台語歌曲的唱片公司外,尚有以發行「地下音樂」為主。「地下音樂」由於強調本土,充滿批判意味,一直不見容於審查制度。而水晶、藍儂兩家公司的逐漸受到重視,更值得大家共同來探討「地下音樂」與「審查制度」的關係。近年來,雖然唱片公司大量成立,但其組織型態卻漸趨縮小,而主因乃於音樂工作室的出現。
1980年,被喻為「夢幻般的音響」,亦是自艾迪生發明留聲機之後,唱片業最大的革命-雷射唱片(Compact Disc)問世。
當唱片軟體(如詞曲創作、表現形式)更趨多元化時;硬體部分,亦朝向更輕便更具臨場感的方向發展,在軟硬體完全結合之下,為唱片業開拓新的未來。
二、留聲機傳到日本
在大眾傳播史上,十九世紀中葉發明的電話、電報肇始「聲音的傳遞(傳送)」而新發明的留聲機、收音機、電影之出現,則加強了大眾傳播的力量。
1877年美國愛迪生(Thomas Edison,1847-1931)發明了留聲機,叫做「話匣子」,式樣笨拙,移動不便。
(它是裝一根刻針在振動板上,再把它壓在石蠟紙上,試驗急速的操作,講話聲音的振動便完整的刻出來,進而使用圓筒代替圓板,在表面上做溝槽,並在溝槽上面黏上錫箔,以記錄振動版的動作。)
第一只問是的留聲機是在1888年出品,他的送音喇叭筒是裝在匣子外面(後來才改在匣內),外殼由桃木製成再上漆,人們曾經指責它是「褻瀆上帝」的東西,為最早期的蠟管型留聲機;而唱片,是用白蠟製成,名叫「蠟盤」,冬天還好,但一到夏天就得把它放在冰箱裡,否則就會融化。
美國電話發明人「貝爾研究所」(Bell)將愛迪生所發明蠟管型(滾筒式)留聲機改良而成另一型。(導致「貝爾」與「愛迪生」兩者之間,發生了專利權爭奪戰,使得留聲機的生產業擴展迅速,越戰越激烈,並且蔓延到歐洲。)
1892年德裔美國電機技師「貝爾里那」發明壓片技術後,唱片才像其他商品一樣大量製造生產。
「貝爾」與「愛迪生」的激烈競爭,由「利賓可頓氏」介入調解。
(利賓可頓氏一方面從「貝爾」買進專利權,另方面也使用「愛迪生」專利權,進一步在美國創立留聲機公司。)
(利賓可頓氏公司係以「特許權」制度,作為經營方針,由於經驗不足導致破產。)
哥倫比亞留聲機公司(日本人翻譯為古倫美亞)從利賓可頓氏取得特許營業權後,頗能利用關商關係,大肆宣傳留聲機的娛樂價值。(使哥倫比亞公司的留聲機銷路大增,奠定了哥倫比亞公司的穩固基礎。)
1896年「約翰遜」,首先推出「維克達牌」留聲機,於1899年在發售的留聲機和唱片上,設計了「小狗」在留聲機旁聆聽的標籤圖案。並且於1901年和貝爾里那合併,創設了規模宏大的維克達留聲機公司。
原本任職於貝爾里那公司的西門,忽然與普利斯克特兩人攜手創設國際牌佐那洪公司,首先推出大眾化的廉價唱片「博必優樂」(Poprlar)然後漸次灌唱一流音樂家唱片。
1893年貝爾里那發展出「平圓盤式」留聲機及唱片,又於1903年發明「調音鐵腕」而使留聲機型體及音質舒適。
進入二十世紀之際,維克達公司與愛迪生、貝爾、哥倫比亞、巴帝等大公司激烈爭奪留聲機與蠟管型(滾筒式)唱片的市場。
到了1905年後,又有「烈克斯」、「史達林」、「懷德」、倫敦「博必優樂」、「克樂利翁」等也成長起來,加入了資本市場的爭奪戰。
維克達公司新發明的平圓盤型唱片(黑片)逐漸代替早期的蠟管型,1918年第一次大戰後,已躍為市場上的主流產品。
1900年歐美留聲機市場的統計,蠟管型留聲機(唱片)占30%,而新式的黑片平圓盤型已達70%。
留聲機傳入日本是愛迪生發明後的11年-1888年(明治二十二年),直到1896年才大量由外國進口留聲機來販賣。
日俄戰生時(1903-1905年)平圓型唱片以傳入俄國。
直到明治32年(1898年),留聲機才大批輸入日本。起初日本人稱留聲機為:「自言器」、「傳話器」或「輸聲器」,後用「寫聲機」、「寫聲器」、及「蓄音機」「蓄音器」。
明治40年(1907年)美國與日本技術合作,日本開始自製留聲機並以「蓄音器」為名,該公司後來改名稱為日本蓄音機公司(簡稱日蓄),並在日本各地設立「出張所」,於1910年10月在台北榮町設立「株式會社日本蓄音器商會台北出張所」開始在台灣販賣留聲機和唱片。
最早販售留聲機的?日本記者松本武一郎,他於1896年在東京草區設「三光堂」。
1906年美國哥倫比亞公司在日本灌製三光牌唱片,由三光堂發售,所以三光堂後來成為日本的「古倫美亞」公司,並於1911年正式成立。
1904年「朝氣」公司製造出喇叭花型的留聲機,特色在令人有柔和氣氛的感覺,英國製的攜帶式留聲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中被攜至戰場,另方面各大留聲機公司紛紛製造外關大型的改良機種,其中以美國哥倫比亞公司所造的最豪華大方。
風靡一時的廣告明星-聽曲狗
最富魅力的唱片標籤?一隻小狗蹲在留聲機旁聆聽歌曲的「音響之王」。由美國維克達率先採用,其正式使用?在1909年以後,後來很多家也乾脆冒用了這「聽曲狗」的圖案,而不標示自己的公司名字。1927年創設的日本維克達公司,也就是台灣的「勝利牌」(維克達是譯音),是美國維克達公司的分公司,於是也是用「聽曲狗」圖案。日本人在日本國技術生產後,留聲機公司也應運而生,銷路都不錯。1913年東京蓄音器株式會社生產富士山牌唱片,1914年東洋蓄音器株式會社出品駱駝牌東洋唱片。1919年帝國留聲機公司(帝國蓄音器商會)成立,簡稱「帝蓄」出品飛機牌及思芬克斯牌曲盤。
1920年在大阪成立日東蓄音器株式會社,1921年朝日留聲機(蓄音器)公司成立後,出品浴日鶴牌;同年東亞蓄音器株式會社,出品鴿牌唱片。
20年代,日本留聲機製造進入興盛時期。至20年代中葉,逐漸進入電唱機時代,1927年正式邁進電唱機時代,此時,留聲機(手搖)與電唱機同時興盛,自昭和十年(1935年)起三年間,是戰前日本唱片界的黃金時代,其所灌製的唱片是精刻音槽,聲音非常優美,此種肖像唱片是日本曲盤的特色。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唱片界為了配合日本政府,紛紛製作軍歌,並且透過廣播電台放送。隨著戰爭的日趨激烈,生產原料的缺乏,民生越趨困難,唱片業逐漸沒落,至1945年8月戰爭結束,78轉的黑膠唱片界終告瓦解。
戰後,唱片業已全面進入電唱機時代,而且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更加快速,當時台灣已經擺脫日本的殖民統治,所以留聲機的演進僅敘述至1945年戰爭結束。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唱片和電影一樣,是一項結合科技與人文的產品,唱片是隨著電影、廣播、電視兒發展起來,並成為傳播媒體中不可或缺的「載體」。
唱片,日本人稱之為「曲盤」,是西洋人應用科技所發明的產品,伴隨著留聲機的發明問世。
唱片,也是資本主義的商品,其製作與發行都是資本市場的運作,所以,社會經濟繁榮的城市,也就成為唱片流通的最大市場。
唱片,更是休閒娛樂商品,當然就是一項社會文化教育,對文藝的發展與社會風氣的陶冶,確有其不可忽視的力量。
唱片事業和電影ㄧ樣,是一項複雜的流行文化事業。一般而言,唱片是隨著電影而流行,也間接影響到廣播事業的興盛,其關鍵是歌曲的流行,因為歌曲流行的四大來源是:電影、舞台劇、電視、唱片。反過來說,廣播事業促成唱片的暢銷,帶動歌曲的流行,也延長了電影的銷路;另方面,唱片的歌曲也成為電影至作帶來靈感。
其實,唱片、電影、廣播(電臺、電視)三者相互影響,並可帶動文化活動的興盛及社會經濟的熱絡,此三項事業的發達,亦反映出社會經濟的繁榮與時代文化的進步。
唱片的流行,是西方工業革命後的ㄧ項城市文明,ㄧ開始便是中產階級的休閒玩物。
ㄧ、台灣曲盤事業的興起
因為唱片事有前人的虛榮象徵,被事為休閒玩物。
從日本明治維新的歷史來看,留聲機可能隨著日本人占領台灣而傳入。
唱片初啼在何時?
台灣就有人進口西洋音樂唱片,其內容包括古典音樂、各國民謠、聖歌等,也引進上海出品的京劇、何難梆子等唱片。
1911年在東京成立的「古倫美亞」蓄音器公司,也在不久便發行曲盤到台灣來,但整個台灣本土音樂戲劇的唱片,因社會經濟尚未發達,已至於銷路並不好。
唱片事業像電影ㄧ樣,是資本主義的娛樂商品,必須有繁榮的城市經濟才能勃興起來。
1.「曲盤」興起的時代背景
唱片跟電影ㄧ樣,都有類似的社會經濟背景。20年代是日本大正民主時代,台灣城市的社會經濟也跟著開始繁興,新文化運動正在蓬勃展開。
從日本近代歷史的演進來看,大正時期在相對之下是比較自由的時代;像民主運動、社會主義、憲法論爭、普選問題、男女平等、自由戀愛等課題,均在此時風起雲湧地在日本掀起自由思潮。
戲劇帶領唱片的盛行
台灣的新劇(話劇)運動萌芽於1922年末,大體上是以廈門通俗教育社出身者為主體,其中雜有一部分日本留學生。他們受日本新派戲劇影響,在東京高殺聊開館是的遊藝節目中,初次表演《金色夜叉》,賣座不錯,並首次公演了《良心的戀愛》,造成轟動。
此後,台南黎明新劇團、新竹新光社、霧峰一新會、民聲社、台灣學生聯盟(學生演劇團)、草屯炎峰青年會演劇團等。不過,新劇(話劇)灌錄成唱片的不多(日語話劇比較多),因為台灣人比較喜歡到現場觀賞剛開始流行的新劇,加上台片的製作操在日本人手裡,日人當然不喜歡灌製有台灣意識的台語話劇唱片。且流傳叫久,因雸ˋ灌製成唱片發行的就比較多;從19世紀末開始,台灣即已流行大人戲的亂彈(北管樂曲)及四評;少年戲的九甲戲與白字戲仔,而於1915年在台北「新舞台」首次公演後,歌仔戲從次走進戲院而稱為「內台戲」,傳遍全島後越演越盛,於是在1925至1926年底之間,「歌仔戲」此一名稱被正是取得戲劇地位,並且受到社會大眾的認定,成長更加快速,並開始灌製唱片發行。
留學生的穿針引線
大正民主時代,甚至有人唱出「光從東來」,當時日本對於西洋音樂已有相當水準,世界著名的音樂家亦常往來。
張福興(186~1954)苗栗人,是天字第一號的台灣音樂留學生,自國語學校畢業(台北師範前身)後,1906年關費留學進入日本唯一官立東京上野音樂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學習大風琴和小提琴,1922年出版(水社化番的杵音與歌謠)試一篇最早的土著音樂之田野採譜。1924年的(女狀元)是一本以工尺譜及五線譜對照之漢族民間音樂。
武藏音樂學校畢業的張彩湘、周遜寬,國立高等音樂學校的林進生,帝國音樂學校李志傳、陳南山、蔡淑慧、高慈美、張登照、羅慶成,東洋音樂學校的翁榮茂、呂泉生、陳暖玉、林鶴年、劉燕、李桂香、蔡香吟、陳雪卿,日本音樂學校的廖朝墩、高錦花等;在音樂或聲樂放面頗有成就,對台灣西洋樂壇都有相當程度的影響。提琴家田中英太郎夫妻、橋本國彥,聲樂家觀敦敏子、三浦環、三坂好子、藤原義江、鋼琴家高木東六等都曾來到台灣。
曲盤業的興起
由於台灣殖民地並無科技與工業製造的基礎環境,因此「曲盤」皆由日本進口;最早期的唱片都是寄託在西藥房、文具店、鐘錶店、化妝品店、書店、百貨店等地方出售,甚至到光復初期,台灣鄉下的西藥房還在兼賣唱片。此一現像說明昂貴的曲盤不是一般人所能買得起的,以至於無法普遍流行。
曲盤大戰
1925年「金鳥」唱片在本町的資生堂開始販售,此商標正是一隻金色的小鳥,他是以厚紙塗上蟲膠製成,寬度只有7吋,正反面貼上「台灣唱片特許」並標榜是「專賣特許」,內容還是以北管、客家山歌及歌仔戲為主。
台灣曲盤事業的興盛
時代背景
日本在台灣殖民經營,經過30年的強迫教育,統治力愈臻鞏固;在農業生產方面,日本大力扶植稻米與糖的生產,並且積極推廣農業技術、興修水利,使台灣的農業發展奠定鞏固的基礎,從而在30年代後期逐漸改變農、工業發展的結構。
1937年,台灣總督積極推行「南進化、軍需化、工業化」的政策後,日人加緊實施經濟建設,興建工業化都市,促進工業快速發展,使得台灣的經濟發展到戰前的最高峰,台灣每人所得約為日本的百分之55至60之間,而社會經濟的繁榮提供了唱片事業發展最有利的條件。
唱片與留聲機,都是應用科技的工業產品,而以娛樂商品來企業行銷,其過程很類似電影,也是一項科技與人文結合,十分複雜。因此,唱片所牽涉到的音樂、戲劇、文學、美術等相關的文藝領域,也就不能不留意。
到30年代,由於社會經濟的繁榮,台灣新文化運動更加蓬勃發展,其中與唱片業息息相關的戲劇、文學、美術廣告等。
唱片與電影一樣,也是一項資本主義的產品,流行與否與市場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30年代台灣的城市社會經濟以漸趨繁榮,唱片業的發展也就成為一項新的城市文明,唱片的廣告在城市街頭,到處都可以看到。但是,唱片及留聲機(電唱機)都是工業產品,必須有科技與經濟的基礎;而台灣原是封建的農業社會,再加上台灣成為日本帝國殖民地後,就更不可能有科技實驗發展的基礎,反而成為資本主義競爭剝削的樂園,所以,唱片的製作都是在日本本土。
曲盤業競爭激烈
在20年代中葉後,新問世的電唱機與就是的留聲機,都有蓬勃發展的空間。30年代台灣大城市的社會經濟繁榮起來,幾乎十大城市(台北、基隆、宜蘭、新竹、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及花蓮港廳都有曲牌特約商,像台中保力唱片特約店的大宗唱片行。
代理商大都聚集在台北市,1930年日人佐藤喜久間在台北市本町(重慶南路)創立的「鶴」標唱片公司,後來遷到嘉義市去,其出品的汪思明編唱笑料(黑貓黑狗)(台語)是到南洋群島開拓市場的第一枚唱片。
台灣人陳英芳主持「羊」標唱片公司,但出品兩次後即告結束。1931年榮町(衡陽路)河合樂器店特約「太平」唱片公司。1932年台灣人江添壽在大稻埕永樂町組織「文聲」唱片公司,王平成立「新高」,隨後「奧稽」、「博友樂」「思明」等紛紛成立。另外還有以客家音樂為主的唱片公司「三榮」及「美樂」兩家。
日人經營唱片公司更多,較大的有「帝蓄」、「古倫美亞」、「利家」、「波利」、「HIKOK1」、「勝利」(維克達)、「高亭」(Godeon)都在台灣日日新報刊登發行廣告,尤其是勝利與古倫美亞兩家。
到了30年代中葉後,台語流行歌曲盤十分風行,以「古倫美亞」、「勝利」、「日東」及「奧稽」四家規模較大,幾乎囊括了台灣曲盤市場,所有宣傳海報都由台灣總代理商負責一起發行。曲排零售店指要登記好顧客訂購的數量,交給巡迴的業務員,就可以收到由總公司運來的曲盤。
1932年,曲盤的宣傳廣告突然多起來,而且出品的曲盤,種類繁多,有音樂、演說、說唱藝術、語言等,其中以音樂類為最多,又可粗分為日本唱片和西洋唱片,後者的市場最大,台灣人中上階層也多喜歡西洋的古典樂。
而日本維克達蓄音器株式會社,經常配合新譜發行,增加印畫主題曲及舞蹈唱片。
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的企業經營
「古倫美亞」總公司,隨著科技的進步及資本主義的成長,在20年代雄霸亞洲的唱片市場。在台灣代理發行的「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從1928年起,改由支配人柏野正次郎經營,擅長宣傳企劃與行銷,使業績成長快速,進而與「勝利」等大公司相抗衡。首先就在報紙刊登巨幅的「新譜發賣」廣告,非常醒目,極具吸引力,並在正是發行前幾天就登出。
例如(1929年五月新譜):
˙常唄(青盤四枚)三味線
˙謠曲(熊也),梅若萬三郎(青盤)
˙二重唱
˙映畫小唄一枚,天也喜久代
「日本蓄音株式會社」
大部分公司,都是數十枚或數十枚新譜才聯合登廣告,但柏野正次郎重視宣傳,即使新譜只有一兩枚,也願意撥下廣告費。
「古倫美亞」公司坐落在台北市本町三層大樓,一樓:初或步、曲盤倉庫(庫存約有千片);二樓:社長室、會課室、營業部、會計部;三樓:修理部、文藝部。
台灣公司職員有40人,其中20位台灣人待遇與日人相同,但高級職位都是日人。每部設有一位部長,皆由日人擔任,銷售員5人。
古倫美亞員工一律穿西裝頗有榮譽感,佩戴徽章員工可很大方的免費入場看電影,因為「大世界館」都會像「古倫美亞」公司,借用曲盤於休息時間播放。
大稻埕的王維錦,經人介紹面試後進入「古倫美亞」工作。起初是在初貨部,其腳踏車送「曲盤箱」(由二至三人分區送,曲盤78轉,裝成一箱很重)跑遍台北。起初薪水是日圓拾元,試用三個月後是拾參圓伍拾錢,半年一次賞金,過年獎金是業績而定,如果好,則賞金有三個月薪資。
柏野正次郎的太太,後來到榮町(今衡陽路)距離本公司不到百公尺處,成立「日蓄音器株式會社」;其是「古倫美亞」公司的延長而已,大稻埕也有「古倫美亞」代理店,且都用同一商標。
「曲盤」的製作都在日本東京總公司完成,台灣「文藝部」事先做好演唱人才培訓,在徵選參與灌製人員,包括作曲、作詞、唱歌及相關人員。至於在台灣採購唱片程序是,先挑一些唱片由公司選曲,選聽「試聽片」,在由月物園到各地推見銷售,零售商選定後,公司在統一向總公司正式訂貨,程序嚴謹,台灣「古倫美亞」公司只保存一兩張「試聽片」樣本,但也由於過程慎重,因而選出的歌曲特別受到大眾歡迎,像電影《殺鴦之鐘》(1943年)的主題曲唱片,進口後,在台灣立即銷售一空。
柏野正次郎很有企業頭腦,特別留意市場動向,要求銷售員巡迴全島,蒐集情報,以發現台灣人的娛樂習慣。
1934年「古倫美亞」出品的台語唱片較受歡迎的有:
●〈蓬萊花鼓〉,陳君玉詞,高金福曲,純純主唱。
●〈摘茶花鼓〉,陳君玉詞,高金福曲。
●〈都會的早晨〉,李臨秋詞,王雲峰曲,純純主唱。
●〈未來夢〉,陳君玉詞,周添旺曲,愛愛主唱。
●〈無醉不歸〉,李臨秋詞,王雲峰曲,張傳明主唱。
●〈觀月花鼓〉,陳君玉詞,高金福曲。
●〈春宵吟〉,陳君玉詞,鄧雨賢曲 ,雪蘭主唱。
●〈春江曲〉,陳君玉詞,鄧雨賢曲 ,嬌英主唱。
●〈梅前小曲〉,陳君玉詞,鄧雨賢曲。
〈春宵吟〉、〈蓬萊花鼓〉、〈摘茶花鼓〉三支最受歡迎,其中〈蓬萊花鼓〉一枚,更聘專家特地配創舞蹈,在唱片附帶說明單上印著舞遙圖樣及如何歌舞的說明,這三支花鼓在台灣唱片中,創始每銷一片就給予作者三分印稅契約的新規定,銷路雖好,但作者卻撈不到分毫的稅金。
「古倫美亞」的唱片除日語流行歌之外,台語流行哥新近也暢銷起來,1934年底陳君玉被台灣人郭博容挖角到「博友樂」唱片公司。「古倫美亞」的文藝不則改由周添旺接手,他和鄧雨賢合作的唱片有:
●〈對花〉, 周添旺 詞 鄧雨賢曲,純純、青春美主唱。
●〈江上月影〉, 周添旺 詞 鄧雨賢曲,純純主唱。
●〈三姊妹〉, 陳君玉詞 鄧雨賢曲,福財主唱。
●〈雨夜花〉, 周添旺詞 鄧雨賢曲,純純主唱。
●〈青春讚〉, 周添旺詞 鄧雨賢曲。
陳君玉轉到博友樂之後歌手有青春美蔡德音柳月娥等,他製作了電影〈 人道 〉 的電影宣傳歌,由李臨秋作詞; 他製作流行歌不下三十首, 重要的有:
●〈風動石〉 陳君玉 詞 邱再福曲。
●〈一心兩岸 〉陳君玉 詞 邱再福曲。
●〈籠中鳥 〉 郭博容 詞 邱再福曲。
●〈如思夢〉,蔡德音詞,邱再福曲。
●〈滿江紅〉,林清月詞,王雲峰曲,紅玉姬主唱(電影)。
●〈人道〉,李臨秋詞,邱再福(電影)。以及(稻江行進曲),〈有約那無來〉,〈浮萍〉,〈好歹照輪〉,〈漂浪花〉,〈逍遙鄉〉等。
邱再福,與鄧雨賢、蘇桐、王雲峰等成為當時台灣作曲的四大金剛。
p84
在1934年推出的唱片中比較暢銷的則有:
●〈花前雁影〉王鳳翔詞,林木水曲,青春美主唱。
●〈美麗島〉黃得時詞,朱火生曲。
●〈秋夜相思〉陳發生詞,陳清銀曲,蓁蓁主唱。
●〈三嘆梅雨〉陳君玉詞,高金福曲。
●〈月下愁〉趙櫪馬詞,陳運旺曲,青春美主唱。
●〈阿小妹啊!〉陳君玉詞,高金福曲。
●〈為情一路〉趙櫪馬詞,施澤民曲。
●〈希望的出帆〉趙櫪馬詞,林木水曲,芬芬主唱。
●〈送出帆〉蔡德音詞,曲未詳。
●〈春怨〉黃金火詞,施澤民曲,林氏好主唱。
●〈失業兄弟〉未詳。
台語歌越寫越活潑,處處在反映現實的生活,其中因歌詞中的一句景氣一日一日歹而遭到禁唱,雖然當時沒有檢查獲審定唱片的條例,但唱片所附帶的歌詞有違政令,所以〈失業兄弟〉也就成為台灣第一首被禁唱的台語流行歌曲。
「泰平」是台灣人經營的唱片公司中最具規模的公司,擁有專屬的泰平館弦樂團。
泰平卻能走在時代的前端,其流行歌像〈新台北進行曲〉
〈在東詞 逸客唱〉反映出台北的進步:「毛斷台北現代女, 十字路頭來相遇,行路親像在跳舞!跳舞!跳舞!
跳舞!活潑無人有,萬種流行攏會副咖啡街五燈,窗前女給在歡迎
,吃酒唱歌談愛情!愛情!愛情!」。
1935年2月10日 陳君玉 廖漢臣等鑒於歌壇從業人員愈來愈多,乃由他們及林清月、黃得時,高金福等共同發起成立「台灣歌人協會」。
到1935年春天,唱片業進入空前盛況,板橋的林本源家族企業之一「日星商事會社」,特約代理「日本??夕(勝利)蓄音器株式會社」在台灣的唱片發行業務,其商標係一隻狗蹲在蓄音器(留聲機,也稱電唱機)旁,當時所稱的勝利牌就是「狗標」。而「狗標」的來臨。象徵著台灣的唱片事業進入激烈的戰國時代。
「勝利」聘請東京上野音樂學校畢業的張福興主持文藝部。有意和「古倫美亞」一爭長短。張福興是台灣第一位留學西洋音樂的大師。有「台灣新音樂之父」之稱。在1935年灌錄的重要台語歌唱片就有:
●〈路滑滑〉、顏龍光詞、陳秋霖曲、張福興編曲。
●〈海邊風〉、趙怪先詞、陳秋霖曲。
●〈半夜調〉、陳君玉詞、蘇桐曲。
●〈月下相X〉、陳君玉詞、蘇桐曲。
●〈女兒經〉、陳達儒詞、蘇桐曲。
●〈夜來香〉、陳達儒詞、陳秋霖曲。
同年(1935年)「古倫美亞」出品的唱片有:
●〈碎心花〉、周添旺詞、鄧雨賢曲。
●〈滿面春風〉、周添旺詞、鄧雨賢曲。
●〈南風情花譜〉、周添旺詞、鄧雨賢曲。
●〈南風謠〉、陳君玉詞、鄧雨賢曲。
●〈河邊春夢〉、周添福詞、黎明曲。
●〈自由船〉、李臨秋詞、王雲峰曲,純純主唱。
其中〈自由船〉為象徵著當年男女青年追求自由戀愛的代表作,〈河邊春夢〉是同年度最暢銷的流行歌曲。(陳君玉的說法是只有〈南風謠〉和〈南風情花譜〉二片銷路平,其餘皆不佳)。1936年後「古倫美亞」再也沒有好的台語作品參與競爭, 只有日語流行歌唱片繼續其獨霸的局面。
「狗標」出品不少台灣流行歌:
●〈溫泉情景〉、林清月詞、陳清銀曲。
●〈立志〉、林清月詞、王福曲,陳昭治主唱。
●〈歌舞〉、林天來詞、林禮涵曲。
而影片《重婚》主題歌〈重婚〉、〈怨恨〉都由陳達儒作詞。
「古倫美亞」與「勝利」(狗標)兩家都是日本人的唱片公司,此外由台灣人所成立的唱片公司也不少,都位於大稻埕商業區,
陳英芳主持的「奧稽」(OKEN)是他將文聲唱片行接手後改名,主要製作歌仔戲、北管、勸世文為主。
由台灣蓄音器合資會設製作的「新高曲盤」,此曲由本居長世作曲,幾松獨唱,TS和洋合奏團伴奏,頗受歡迎。
「泰平」及「博友樂」結束後,將銷售權轉讓給呂王平,他將商標改稱為「日東」,並於1937年從「豪華」挖角陳君玉出任文藝部長,並且與當時最紅的歌仔戲演員及台語流行歌歌手劉清香(純純)簽約,使得劉清香成為「日東」的專屬歌手。「日東」也擁有「日東WS西樂團」伴奏,其出品的重要唱片
「日東WS西樂團」伴奏,其出品的重要唱片有:
●〈鏡中人〉、陳達儒詞、陳秋霖曲。
●〈農村曲〉、陳達儒詞、蘇桐曲。
●〈一剪梅〉、陳達儒詞、蘇桐曲、青春美主唱(電影)。
●〈琵琶春怨〉、陳君玉詞、陳秋霖曲、青春美主唱(電影)。
●〈隔壁兄〉、陳君玉詞、蘇桐曲。
●〈新娘的感情〉、陳君玉詞、鄧雨賢曲、青春美主唱。
●〈日暮山歌〉、陳君玉詞、鄧雨賢曲、青春美主唱。
●〈望鄉調〉、謝如李詞、陳水柳曲。
●〈田家樂〉、黃得時詞、林綿隆曲。
等20多支流行歌與小曲,其中以〈日暮山歌〉、〈農村曲〉、〈隔壁兄〉、〈新娘的感情〉四曲銷路頗好,「日東」果然聲勢不凡,瓜分了不少「古倫美亞」的台語唱片市場,進而發行最受台灣名間喜愛的歌仔戲唱片,像〈金姑看羊〉、〈水蛙記〉、〈孝子姚大舜〉、〈雙包公案〉等等,而且大部分由陳玉安作詞編劇陳秋霖編劇 專屬藝人有阿嬰(女)、永吉、卡玉及阿秀等都是曾經到過日本灌唱得紅藝人。
於1936年在大稻埕陳達儒家,發起組織「台灣新東洋樂研究會」,是台灣第一次漢樂(國樂)。其中潘榮枝曾將南管樂取改編為爵士樂。
「台灣新東洋樂研究會」又於「永樂座」參加稻華俱樂部藝旦的演出,廣受好評。但最後還是因為經費短缺而解散。但此一現象,正說明唱片業的興盛已掀起台灣音樂的熱潮。
台語流行歌在唱片業競爭下,形成風潮.尤其是〈忘春風〉,〈月夜愁〉等歌將台語流行歌殆盡嶄新的境界。
1937年5月成立了「第一映畫製作所」,採用當時台灣最流行的台語歌謠〈忘春風〉的歌詞編為劇本,並以〈忘春風〉的曲作為主題歌。
1938年,最後一個曲盤公司是陳秋霖在台北市港町成立「東亞唱片公司」。出品的唱片有:
●〈夜半的酒場〉,陳達儒作詞,陳秋霖曲。
●〈可憐的青春〉,陳達儒作詞,陳秋霖曲。
不過,東亞唱片的品質不好,1939年東亞改名為「帝蓄」。
曲盤業的沒落
台灣音樂唱片的製售在1930年達到高潮。1936年間以「政府第四十九號」制定了「台灣畜音器」取締規則。
1942年4月14日,台灣總督府發出了「訓令第八十號」,制定了「腳本及臺本檢閱規則」。
台灣的「戲班界」此時稱為「禁鼓樂」。
1945年5月31日美機轟炸台北,結果炸燬了在今博愛路的「古倫美亞」辦公大樓,一切化為灰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