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參http://www.cc.nctu.edu.tw/~jindan/chuanjean/01/1-3.html 圖片參http://travel.network.com.tw/tourguide/point/showpage/189.html ☆☆☆☆☆☆☆☆☆☆☆☆☆☆☆☆☆☆☆ ☆ ☆ ☆ 參經心悟-──全方位解讀《清靜經》☆ ☆ ☆ ☆☆☆☆☆☆☆☆☆☆☆☆☆☆☆☆☆☆☆
《清淨經》 老君曰: 大道無形, 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 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 長養萬物。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 有清有濁, 有動有靜。 天清地濁, 天動地靜; 男清女濁, 男動女靜。 降本流末, 而生萬物。 清者濁之源, 動者靜之基。 人能常清靜, 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 而心擾之; 人心好靜, 而慾牽之。 常能遣其慾, 而心自靜; 澄其心, 而神自清。 自然六慾不生, 三毒清滅。 所以不能者, 為心未澄, 慾未遣也。 能遣之者, 內觀其心, 心無其心; 外觀其形, 形無其形; 遠觀其物, 物無其物。 三者即悟, 唯見於空。 觀空亦空, 空無所空; 所空既無, 無無亦無; 無無即無, 湛然常寂; 寂無所寂, 慾豈能生? 慾既不生, 即是真靜。 真常應物, 真常得性; 常應常靜, 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 漸入真道; 既入真道, 名為得道。 雖名得道, 實無所得; 為化眾生, 名為得道。 能悟之者, 可傳聖道。 老君曰: 上士無爭, 下士好爭; 上德不德, 不德執德; 執著之者, 不明道德。 眾生所以, 不得真道者, 為有妄心。 既有妄心, 即驚其神; 既驚其神, 即著萬物; 既著萬物, 即生貪求; 既生貪求, 即是煩惱。 煩惱妄想, 憂苦身心, 便遭濁辱, 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 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 悟者自得。 得悟道者, 常清靜矣! 一‧從成立時代的角度解讀《清靜經》 ‧洪啟元‧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簡稱《清靜經》或《常 清靜經》,今《道藏》中有白文本及各家註本共七種。 本經文字共三百九十一字,經後有仙人葛仙翁、左玄真 人、正一真人三篇讚語。關於此經的成立時代,根據考 證應為唐代,因: (一)《清靜經》七種註本中,屬杜光庭註本為最早, 杜光庭是唐末五代人,因此《清靜經》應係晚唐以前的 作品。 (二)「洞神部‧玉訣類‧是字號」的無名氏註本,載 有太極真人向唐‧同昌公主傳授五戒、十善、六齋、三 會、五臘、五忌之法,並誡其當奉持《清靜經》之事。 註中亦記唐時靈驗故事,以宣揚此經的神應。可見此經 在唐時已普遍流傳。 由以上兩點可知此經成於唐代殆無疑義。另從此經 文字用例來看,如三毒、六慾等詞彙並不常見於六朝以 前的古籍。故應為六朝後的作品而非葛洪所作。疑為後 世道流所依托,作者不詳。 本經文詞用法糅合儒釋道三家詞語,故作者應是容 攝三教思想者。其經文的意義,包含道教的道,佛教的 三業、三界說法以及儒家的道德說,但其基本思想仍為 老子道的本體論與人生論。 至於此經的成立背景,可大體以唐時的宗教情況概 觀。唐初李氏崇拜老子,故崇道抑佛;至武后朝,反崇 佛棄道。這種反覆的情況和六朝時期非常相似,所以佛 道並存在唐代,只是一方顯明,另一方則灰黯,並非消 失。到晚唐時,因政治更加混亂,人民浮奢,遂需要一 些教化人心的教材加以規範,宗教於此便發生了淨化作 用。亦因為佛道並存,所以彼此作品當中皆有對方的思 想存在,藉以吸收社會民眾的認同,故劃分並不很清楚 。加以這部經典旨在講清靜、無欲、陰陽等觀念,其演 變符合唐代社會狀況所需,更加深此經為唐朝作品的可 信度。 宗教作品欲廣佈流傳,必須適合人民的需要,必須 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就像《清靜經》中以清靜為宗, 以澄心遣欲為本,皆是因應時代所需。唐代人民喜好逸 樂,故此篇極適合當時社會民眾,藉由此篇恰可一定程 度喚回所缺乏的精神。白雲霽《道藏目錄詳註》云:「 此經喻清靜二字,要人方寸虛明,獨露真體。」這也是 歷代道士所重視的修鍊方式之一。 由於本經思想為道教基本理論,故廣為各道門所吸 收,推闡既久,影響漸廣,各派皆將之列入本派「家當 」中。金元之際,全真道興起後,此經被列為日常持誦 功課的經典,修真者在領受初真戒時必須誦習此經,並 以此經為內丹性命鍊養的基礎,由此可知此經在全真道 中的地位,極有研究價值。 二‧從版本學的角度解讀《清靜經》 ‧李苔菁‧ 現存《道藏》中《清靜經》(「洞神部‧玉訣類‧ 是字號」)的註本共有七家版本,各家因時代背景不同 ,以及修道理論互有差異,故註解的宗旨與方向多少有 些出入。底下僅依時代先後分述之。 (一)杜光庭註本──唐末五代。註本釋經題曰:「清 者元也,靜者氣也,經者法也」。故曰《清靜經》為元 氣法;主旨在靜心去欲,以體道合真,宣解經義,另以 存三守一之養氣說引申經理。《清靜經》本具儒釋道三 教融合的特色,杜氏註本中更見發揮「三教聖人,所說 各異,其理一也」的道理。 (二)王玠註本──宋代。前序稱《清靜經》垂示生死 之因,教人領悟三生之理,是為「諸經之首」。其註引 聖賢之言,並繪圖輔之,如以周敦頤《太極圖》比喻道 家有無動靜之理,而推論丹道之微妙,強調性命雙修。 經後人水精子增註後(《道藏》未收),成為《清靜經 》最通行的版本。 (三)侯善淵註本──金世宗時。其解主張「大道中無 文字,文字中無大道,天文玉訣,須憑師匠口耳相傳」 。篇後附記葛仙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讚語。旨在闡 明言外經旨,發揮無、空與無為之義。 (四)李道純註本──元世祖時。本註旨在論述道的體 用與清靜的原則。多援用《易》、《老》之說,從道教 的本始教義闡述《清靜經》的義理。 (五)無名氏註本──元代。所註亦是發揮清靜無為之 義,並加入內丹、外丹、齋戒與誦念本經,以達相輔相 成的目的。註文以心、形、物俱為幻化之境,但滅動心 ,不滅照心為主旨。因註後還有評註性的「論曰」,故 疑此版本並非一人之作。 (六)元代道士註本──此註本有註無經,首列《大道 淵源老氏聖紀》,敘老子誌化。次列《混元三寶之圖》 、《初真內觀靜定之圖》、《金丹大道之圖》,以存三 抱一,靜鎮百關釋之。末列《傳經證道品》,註中依次 引證真人之語,解釋傳經、開經、知覺、明師、口訣、 行功、成道、超凡、入聖等階品,將持誦本經與忠孝為 先、內丹修鍊相結合,深契全真道性命雙修之宗旨。 (七)王元暉註本──元代。註中多引丘處機、馬鈺、 劉處玄、牛道淳之語。其解廣泛援引丹經(如《黃庭經 》)及丹家之語,可謂全真道內丹集註。 另,《藏外道書》第三冊,收有《太上老君說常清 靜真經》,八洞仙祖合註,一卷,為《重刊道藏輯要》 續補的藏外道書。 再者,《清靜經》的相關著作,有《太上老君清靜 心經》一卷。其內容大體同於《清靜經》,成立時代在 《清靜心經》之後;二經的本旨皆以清靜為宗,以澄心 遺欲為本,取佛教空寂之說來闡明清靜無為的義理。其 相異處為《清靜心經》約略六百字,其中有七言偈語; 而《清靜經》有三百九十一字,較為精鍊,且有杜光庭 等七家註解版本,因此可見《妙經》之流傳較為廣遠。 亦顯示《清靜經》體大思精,具有無限深遠的意義,可 容納不同角度的解讀。 三‧從老子《道德經》的角度解讀《清靜經》 ‧李美玲‧ 老子《道德經》的道體論,認為道無始無終、無所 不在、無所不為、無形無象、無聲無味。道生天地,天 地生萬物。所以,道是超越表象的,是一種自然運行的 法則,人是自然萬物的一員,當然也存在於這個運行法 則中,如果人抗拒這個自然的法則,即是違背天體運行 的規律,只有自取滅亡一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老子強調自然即道,並認為「道常無 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看似消 極,其實卻是處世安邦最佳的利器。將「無為而無不為 」的哲學應用於人類社會,人與人、國與國之間,只要 是不為害的就無所不為,這樣才合於宇宙的自然真理, 才是人類必須遵守的宇宙自然法則。 老子強調無為,重視自然。道生長萬物,都只是自 然的作為,不是刻意的經營,不偏不私,虛靜無為,即 清靜自然的生活;老子認為,人生的痛苦,主要是因為 私心太重、慾望太多、世俗的榮辱與福禍,都會動搖人 的心志,使人沉迷於貪、嗔、癡的慾念之中,趨榮避辱 、患得患失,無法知足、節制,最後陷於感官聲色之中 ,淪為慾念的奴隸,終至無法自拔……。《清靜經》中 也提到:「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 ,三毒消滅。」一個人如果常常心為物轉,神為心役, 心神無法清靜,那麼道將如何存在呢﹖如果人心能守靜 ,則能制慾,能制慾則道存哉!如果真能「如此清靜, 則能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 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這才是得道最後的目的與意義。 《清靜經》提到,人之所以不得真道,乃因人有妄 心、貪求、好爭,故煩惱孳生,真道墮失。在老子的人 生哲學中也告誡世人要不爭、守柔、善下,這是一種以 退為進的人生處世哲學,一個好爭的人,即使爭到了想 要的,也會為他自己帶來痛苦和不安;而一個不好爭的 人,由於他不爭,所以內心平靜自在,反而沒有人能夠 和他爭,容易獲得最後的成功。 老子亦主張抱樸守真,致虛守靜。「致虛極,守靜 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老子崇尚自然無為的生活 ,強調心常清靜、節制慾望,知足,無慾,這樣的思想 衍生到《清靜經》中,便是心要能守靜,不為物役,而 神自能清,六慾不生,才能潛心悟道;倘若心不能守靜 ,常為物役,追逐慾望尚不及,那還能悟道? 人如果凡事不強求,不刻意妄為,知足而且節制, 常保一顆清靜心,讓自己過著自然簡單的生活,那麼痛 苦與煩惱將無從生起,也才有可能悟得真道。故《清靜 經》中最後提到:「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 常清靜矣!」準此以觀,《清靜經》實是老學的進一步 發揮。 四‧從丹道學的角度解讀《清靜經》 ‧李文琦‧ 《莊子》「人間世」心齋論中所強調的「虛靜」與 《清靜經》中「常清靜」的觀念,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皆指向由寂靜而入深,在一層深入一層的入靜之後,使 自己契入混沌境界,此時心的知覺已不生作用,進而達 到真正的與萬物合而為一。 在道家內丹的仙道鍊養上,前述的思想,可謂修行 的軸心。無論北宗南宗,或任何道派,在修行上莫不以 清靜或虛靜為主旨。其存思、守竅的法則,即是依此循 序漸進,以證悟仙道生命的終極境界。凡人往往是六慾 橫生,三毒橫行,漸遠離真常之道。唯有明悟「常清靜 」,方可澄其心、清其神,而斷六慾、剷三毒。在《道 藏》目前所收的《清靜經》註本中,對於丹道的了悟各 家有不同的見解。玆略述於下: 元.李道純註本是循經文而解,以道的體用與清靜 原則,為心性的工夫。無名氏註本,則一方面發揮經文 清靜無為之義,另一方面又加入內丹、外丹、齋戒與誦 念《清靜經》彼此相合為用,實為全真道性命雙修之旨 的發揮。王元暉註本,乃廣引諸丹經及丹家之語,而將 《清靜經》解為內丹經。其註徵引宏當,析理精闢,可 謂元代全真道內丹思想集註。 諸家丹道學註本中,以王玠註本最善,亦最為通行 。該註本文辭簡質,直解經義,不重訓詁。其作圖輔助 說明丹道修鍊之旨,實源於陳摶、劉牧、周敦頤;此外 ,又據周子《太極圖》比喻道家有無動靜之理,而推論 丹道之微妙。以下為王玠的篡圖解註二圖: 圖一: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言道者是誰 ┌ 迎之不見在首 ○渾淪無象┤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 隨之不見在後 ┌ 金丹之體 故曰┤ └ 象帝之先 此表說明道乃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 焉在後,是以道存無體,神化無方。《道德經》亦指出 :「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 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信。」 圖二: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動念即乖 ┌ 靜則妙體圓通 ┐ 神無不全, ┐ 靈 ┌ 照 ┤ ├ ├┐ 者 │ └ 動則發用中動 ┘ 故無來無去 ┘│ ○屬 ┤ ├ 乎 │ ┌ 靜則私念不念 ┐ 神無不疲, ┐│ 心 └ 妄 ┤ ├ ├┘ └ 動則見物即染 ┘ 故有生有死 ┘ ┌ 神無思而身存 是以 ┤ └ 神好清而心擾 此表說明此神非思慮神,乃與元始相比肩,大則包 地包天,小則藏諸一粟,朗朗澄澈,豈可以有好清。若 以神思,神便非神也。何況神好清而人卻不知,則心地 愈生雜念,擾之不寧。《道德經》亦云:「其出彌遠, 其知彌少。」是也。 據此以論,《清靜經》在元代作為全真道鼎盛時期 的道門功課,其所蘊藏的性理與命功,除結合早晚課的 儀式行為外,更是丹道修鍊的指導原理,為全真道士二 六時中所奉行不渝的教內聖典。 五‧從道教神學的角度解讀《清靜經》 ‧劉怡君‧ 本文嘗試由道教神學的角度,探討「道──道言─ ─道言的聆聽者」之間的關係,解讀《太上老君說常清 靜經》的經文內容,從而呼應道教神學中的濟度思想, 以彰顯本經在解決人類出路方面的終極意義。 由經文首言「老君曰……」,佐以經名「太上老君 說……」,當可看出此經為太上老君所言說。在道教信 仰內部的觀念裡,老君為無世不存的永在天尊,祂是道 所凝聚的一個終極實體,也是道的化身。透過老君的歷 世化生,大道參與並揭露了每個時空的道啟與道言,因 天時傳道,以天機度人,內在於萬物而協助萬物經歷一 次又一次生命的鍊度。 經中接著提到道的體和用:因其無形,而能生育天 地;因其無情,而能運行日月;因其無名,而能長養萬 物。祂是兩極性的根源(清/濁、動/靜),然其二元 屬性的根本,則是在清與靜。從這裡,可以看出道化生 、生化萬物的原則,正在於「降本流末」;也就是說: 道創生了萬物,因道言而成肉身,因此人的肉身可視為 道的律動性、神性、生命語言的展現;也因此人身亦具 備了靈寶祖d,與天地、宇宙同源同構(皆為道),故 能夠聆聽、學習與彰顯道言和道啟。 道言與道啟又傳達了什麼訊息呢﹖既然道的本質是 清靜的,人理應復歸於清靜,才能夠返回於道。經文中 詳列了如何回歸清靜的方法,也清楚地啟示了回歸清靜 後的境況,甚而告誡了人們若不能復歸清靜,將沉淪到 何種情況。這些啟示,皆是清晰而明確的:祂明白地告 知奉道者該如何淨化自己的身心,如何明白大道作為萬 物的根源,其自身是一個完善的整體,也是一個清靜的 終極實體;而人作為一個淨化的道言聆聽者,本身不僅 是道言生命的聖顯,也必須向自己生命的本源來學習。 唯有如此,才能覺悟有限生命的暫存性,體驗大道的神 聖性,並使奉道者能在當下以自身生命,直接面對大道 ,與直觀、感悟道的言說,而喚起個人對道的終極獻身 ,使人們得以恢復神性生命,讓奉道者的靈寶玄珠得以 恢復光芒。透過這種光照,進而完成生命的解救之道, 也達到與道相遇,同行、同在的終極目的。 這樣的濟度之道,從道之所以能夠化生萬物的體用 出發,透過太上老君所揭示的道啟,使奉道者得以基於 自身分享來自大道的神性生命,藉著澄心、遣欲的淨化 工作,達到「湛然常寂」、「常應常靜」的「常清靜」 境地。在這樣的過程中,奉道者即能完成自身生命的解 救,而進入與道密契的回歸之道;這是道啟所揭露的濟 度訊息,也是太上老君對奉道者的應許。 六‧從宗教哲學的角度解讀《清靜經》 ‧林明賢‧ 從宗教哲學的角度解悟《清靜經》,約略可歸納出 三個主題:(一)道:推闡其義為體與用。(二)人:包含 其構成因素與因素的特性。(三)道與人的關係。以下即 循此理路,一一解析之。 (一)道: 1.意義──包含道體、道用、道相、道理諸義,以 道作為宇宙的本源、生成原則與人生哲學。就道的形上 意義而言,道乃萬物生化的根源。就道的認識論意義而 言,則道超越名言概念的思考。就道在實踐哲學中的意 義而言,道乃人生最高的價值歸趨。 2.性質──在本經中,道共有五種特性: (1)無形; (2)無情; (3)無名; (4)有清濁; (5)有動靜。 道既無形、情、名,則吾人何以得之﹖實因其作用之外 象而得知也,此可說是體天會地的生命大智慧的領悟。 如知男清女濁、男動女靜以察末溯本,由人事以逆推天 道,而知天清、動,地濁、靜,而後再知道亦有清濁、 動靜。 3.作用──在本經中,道具有四種作用: (1)生育天地; (2)運行日月; (3)長養萬物; (4)使人常清靜。 道的生化作用沖虛無窮, 以自然為法,以反為動,以弱 為用,具有主宰性、常存性。 道亦是一切事物活動的必 然規律,具有相反相成、循環反覆的特性。 道的玄德,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祂是萬物究極生命的 根源,卻不支配、控制萬物。 最後,道體對照有形萬物 所呈顯的各種面相, 雖然雜而多端,但其自處、處人之 術,要在清靜二字而已。 清靜本是道的本質,內在於天 地萬物之中,為天地萬物所同具。 人欲修道,與道同在 ,捨清靜又何為? (二 ) 人: 1.人與天地並列三才,人能常清靜,天地方能悉皆 歸。然人之回歸大道的主體即是心與神,方法則是澄心 與清神,使其清靜,歸於天地。為何人的主體是心與神 ?此乃因神好清而心好靜之故,亦只有清靜才能入真道 ,與天地契合。 2.人的生命要素既然是心神,心神的特性本好清靜 ,而人之所以擾亂心神的清靜本性,乃是受六慾、三毒 所左右之故。心神若不受此二者影響,則人便可在內觀 心、外觀形、遠觀物的過程中見悟。見悟則能見空、空 空、空無、無無,亦方能湛然常寂,不生六慾三毒,真 常應物。 (三)道與人: 1.本末的關係──道降本流末而生萬物,人亦是萬 物之一,所以人的本源即來自於道。 2.人如果能常清靜,天地便與人同歸於道。此即因 道有清濁、動靜,人雖流末,卻因溯本歸源的緣故,而 回歸於道。 3.人因著清靜便可入道、得道。人之清靜,以真常 應物,雖應物卻真體不動,無心、無形、無物,故合於 道體之無心、無形、無情。 4.人若悟道即可常清靜。既悟真常之道,即可常保 清靜矣! 以上僅就宗教哲學的角度,將道的涵義略為擴張, 重新組構,以彰顯《清靜經》的主旨。 七‧從神哲學的角度解讀《清靜經》 ‧鄭琪玉‧ 「道教」名稱的由來,與其崇奉「道」的信念關係 密切,而「道」是什麼﹖恐怕很難完整而清楚的表達出 來。現以《清靜經》中所示現的「道」,從西方神哲學 中形上學的觀點,予以詮釋比較,以加深對「道」的認 識及瞭解。 形上學尋求一切存在物後面的存有,把存有當作對 象來研究。在《清靜經》中提到:道是無形、無情、無 名的,既是如此,道存在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道並 非個別具體感官所能知覺的事物,它雖無形卻無所不在 ,天地萬物中均有其蹤跡,所以可說是宇宙萬物的「共 相」,它亦是柏拉圖觀念界的「善」,因其是分享的根 源,道生育天地萬物,反過來說即是天地萬物分享「道 」,故所以存在。因此,道是一切存在物後面的存有, 是形上學研究的對象。 「道」做為最高的存有,所以它也是亞里斯多德所 稱的第一因、第一原動者。道是自有的,無生無滅,對 道的解釋,隨著時間雖有不同的演繹,但此本質永恆不 變。而萬物陰陽動靜變化之因及推力即來自道,道本身 包含動靜、日月運行、四季變化……等,均是應道而有 變化,所以道是祂自己的原因,不再是別的原因之結果 的第一因,是恆常不被動者,但卻是其他運動淵源者的 第一原動者。 形上學後來常被神學家拿來論證神的存在。而第一 因、最高的存在即是上帝。但道不同,雖經過幾千年的 發展,「道」始終未被視為一有位格的神,「道」雖有 其神聖性,但始終未被中國人視為神祇來崇拜,雖然許 多先天的仙真,如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等,但均是 由道氣化生,始終無一稱為「道」的神,也許是道已超 越了神,超越了觀念界。在道教信仰中,所謂的「大道 」一詞,「大」義即指涉其廣無際,其深不可知的義蘊 。 由於東西雙方思考習慣方式不同,若硬將東方思想 放入西方思考模式中,雖然有所助益,但不可否認,仍 有一些不適合,如西方強調「觀念界」,但東方認為是 「性命」,精神與肉體並重。所以建立一套適合東方的 神哲學,已是刻不容緩的事。無論如何,希望通過拙作 對道的研究,能開展出富有東方宗教情操的神哲學思考 理路。 八‧從宗教心理學的角度解讀《清靜經》 ──清靜二字,要在方寸虛明,獨露真體 ‧羅涼萍‧ 在宗教信仰上,心理的作用是形成宗教信仰的重要 原因之一。經由心理上對宗教的認知,才能使人產生虔 誠信仰。本文擬從宗教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個體生命透 過《清靜經》獲得清靜的心理歷程。 本經旨在揭櫫吾人如何剝落心、形、物的牽制羈絆 ,找回原本清靜靈明的天性。底下僅依此分別說明其心 理歷程: (一)內觀其心,心無其心: 就《莊子》的心齋而言,人心原本是清靜無染的, 然受各種慾望蒙蔽之後,即無法清靜。在宗教心理、宗 教經驗中,虛明的覺心、悟心,本一塵不染,因此吾人 原本就存在的道心亦無一毫人慾存在。明乎此,心外求 心,萬般作用盡是狂圖。 (二)外觀其形,形無其形: 當吾人返回原本清靜的道心之後,吾人的認知將不 再被外在的形體牽制。因一切形體都是短暫的現象,處 於變化、非常的狀態,吾人肉眼所看到的形體並非永遠 都如此,它總有一天會毀壞消滅。因此當吾人以道心觀 照形體時,當下即能覺知並非真有其固定的形體,是以 心思活動即不致被現有的形體所桎梏。所謂「此物與彼 物道通為一」即是此意。 (三)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人由於受到視覺上的限制,總將肉眼所看到的認為 就是物體的形相。其實萬物是變化多端的,當吾人仰望 天空的一抹雲彩時,一開始它像一隻可愛的動物,但幾 秒鐘之後可能就不見了。而當吾人睜開眼睛時,雖能注 視一個物體,然闔上眼睛時,物體亦隨即消失。因此, 吾人若不蔽於視覺上的限制,復歸虛明道心,則能達到 無物、物無的清靜之境。 以道心內觀,而達無心、心無的清靜之境;以道心 外觀,而達無形、形無的清靜之境;以道心遠觀,而達 無物、物無的清靜之境。因此《清靜經》對心理的作用 ,在於告訴吾人若能去除人心的各種慾望,則能達到內 心真正的清靜。人心昏昏而道心昭昭,頓悟道心,當下 即是清靜。 九‧從宗教社會學的角度解讀《清靜經》 ‧黃坤農‧ 《清靜經》杜光庭註本的內容,近於盛唐時期「重 玄派」的思想,其理論和佛教的「空義」有相當程度的 關聯,在文化融合的必然趨勢下,此經曾受佛教空義影 響,再加以轉化,成為重玄派晚期的重要經典。又因其 言簡意賅,字數少,所以較諸大部頭經典傳佈的階層更 廣、人數更多,更能深入社會,和佛教的《般若心經》 有異曲同工之妙。 就此經的意旨而論,它提出「清靜」之說為悟道者 的指導原則,在太平時期很切合人心的向背。因此和上 清、靈寶、正一諸派以實用為目的的存思、齋儀、符籙 等諸教法顯著不同,具有社會的必然性。但總體而言, 偏向於心性的鍛鍊。 此經既作為「重玄派」信仰的重要經典,則其中的 宗教意識必會隨著信仰進入信徒的生活,成為其生活準 則,進而強化信徒間的同一感,整合信徒。而後隨著教 派的擴張、信徒的增加,這樣的宗教意識也會擴大成為 普遍性的社會意識,整合層面當然也隨之擴大。 本經中亦提出男女、天地、上士下士、上德下德等 二元的觀念。類此二元對立的辯證方式,雖是其論證清 靜的方法,但也可看出重玄派信仰者的倫理觀。其中由 「爭」與「德」的因素來界定上士/下士、上德/下德 二種層次;間接的以「不爭」的清靜觀作為人格的完美 典型,進而削減了社會改革的力量。另外也重申「男清 女濁、男動女靜」的觀念,這對以男性為主的社會具有 穩定作用。所以,《清靜經》中的宗教意識能增進社會 結構的穩定性,達到某種社會控制的功能。 本經也為信徒提供心理調節的功能。藉由一個能「 運行日月」、「長養萬物」的「道」,使信徒相信解救 的可能;再由「得悟道者,常清靜矣」提供一個成道的 方法,經由「常清靜」的心理狀態使人可以去除妄心、 貪求、煩惱而脫離生死苦海。因著信仰「道」而達到一 種內在需求的滿足。 此外,本經尚具有陶冶情操的功能。因為,能了悟 此經「清靜」之義者,不但能悟道,成就自我的完美生 命,還具有普化眾生、傳佈聖道的能力。由於此經標舉 這樣的功能,故而成為一種內在吸引力,引導社會大眾 閱讀本經,接受「清靜」思想,達到陶冶情操的功能。 由於《清靜經》的思想能滿足人們的內在心理需求 ,達到陶冶情操的功能,自然能吸引信徒。當信眾增加 、組織擴大之後,這種內化的宗教意識便會外化成為行 為規範,加強一種靜態的清靜人生觀,而這樣的社會意 識因著信徒間的整合作用,可以達到某種社會控制的功 能,促進了社會的和諧和社會結構的穩定。 十‧從道教美學的角度解悟《清靜經》 ──道之美,非無常,非不常,而在真常 ‧黃進仕‧ 道,看似無形,實存於天地雲篆玉石變化之常形美 ;道,聞似無情,實察於日月晨昏陰晴圓缺運行之常情 美;道,聽似無名,實立於男女乾坤陰陽調和之常名美 。因此道教美學所強調的是一種不含人為造作的自然純 淨之美。 觀乎《清靜經》所展現的意象世界實為天地日月萬 物運行變化之美,雖然變化是無常,但規律卻是真常; 其次,道所衍生的清濁動靜,從美學角度看來,有著一 種二元互補對稱的平衡之美,其中所展現的太極陰陽二 元互為基源;降本流末實為清靜本體,所存在的無染、 純淨之美。因此在體悟道之真常與清靜之美後,自然神 清心靜,六慾不生,三屍自滅,達到心靈解脫的常清靜 境界。 道可道,非常道;道可得,亦非常道;聖道之能悟 ,有如太陽之光,可藉外物感覺其形,卻抓不住其光形 。因此,道似有,實為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正如 被山嵐圍繞的山頭,顯現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 就是山的秘奧美景。從空間透視的角度來看,內觀不見 其心、外觀不見其形、遠觀不見其物,看似虛無飄渺, 實則常在;看似風雨雲湧,實則清靜純淨;看似有形之 立體時空,實為虛谷無無之空。道之體,根源有、空、 無、無無、常寂、不欲、真靜,直求常清靜純淨之美; 道之用,有如明礬一般,放入心慾動濁之水中,自有遣 慾澄心之用、神清心靜之效,如此一來,妄心即無,其 神不驚,萬物不著,貪求不生,煩惱不起,身心不苦, 不遭濁辱,昇離苦海,永得真道矣! 清靜與濁妄有如海中之氣泡。心清靜則小氣泡凝聚 成大氣泡,浮力上昇,得以早日渡脫苦海。反之,若心 濁妄則大氣泡分散為小氣泡,受外力束縛,浮力消失, 則身心永沉苦海,不得真道。因此心靈的解脫之法,乃 在得悟清靜之理,認清真常之道,此道理自然可得,不 須造作。是故上士、上德之所以勝過下士、下德,其差 異乃在於上士之不爭與上德之不德,充分顯現出一種不 執著的藝術,透過語言的描述,更容易使人體悟真常與 清靜之美,真常與清靜正是生命靈光所敞亮的解脫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