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85959
 186呼吸呼吸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復出預告 CCC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好久不見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行天宮裡念清靜經^^
作者: 186呼吸呼吸 日期: 2007.05.11  天氣:  心情:


文字參http://www.cc.nctu.edu.tw/~jindan/chuanjean/01/1-3.html


圖片參http://travel.network.com.tw/tourguide/point/showpage/189.html

☆☆☆☆☆☆☆☆☆☆☆☆☆☆☆☆☆☆☆
   ☆                  ☆
   ☆ 參經心悟-──全方位解讀《清靜經》☆
   ☆                  ☆
   ☆☆☆☆☆☆☆☆☆☆☆☆☆☆☆☆☆☆☆

 

 






《清淨經》


         老君曰:
         大道無形, 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 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 長養萬物。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
         有清有濁, 有動有靜。
         天清地濁, 天動地靜;
         男清女濁, 男動女靜。
         降本流末, 而生萬物。

         清者濁之源, 動者靜之基。
         人能常清靜, 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 而心擾之;
         人心好靜, 而慾牽之。
         常能遣其慾, 而心自靜;
         澄其心, 而神自清。
         自然六慾不生, 三毒清滅。
         所以不能者, 為心未澄, 
         慾未遣也。

         能遣之者, 
         內觀其心, 心無其心;
         外觀其形, 形無其形;
         遠觀其物, 物無其物。
         三者即悟, 唯見於空。

         觀空亦空, 空無所空;
         所空既無, 無無亦無;
         無無即無, 湛然常寂;
         寂無所寂, 慾豈能生?
         慾既不生, 即是真靜。

         真常應物, 真常得性;
         常應常靜, 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 漸入真道;
         既入真道, 名為得道。
         雖名得道, 實無所得;
         為化眾生, 名為得道。
         能悟之者, 可傳聖道。

         老君曰:
         上士無爭, 下士好爭;
         上德不德, 不德執德;
         執著之者, 不明道德。

         眾生所以,
         不得真道者, 為有妄心。
         既有妄心, 即驚其神;
         既驚其神, 即著萬物;
         既著萬物, 即生貪求;
         既生貪求, 即是煩惱。

         煩惱妄想, 憂苦身心,
         便遭濁辱, 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 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 悟者自得。
         得悟道者, 常清靜矣!



       一‧從成立時代的角度解讀《清靜經》


              ‧洪啟元‧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簡稱《清靜經》或《常
       清靜經》,今《道藏》中有白文本及各家註本共七種。
       本經文字共三百九十一字,經後有仙人葛仙翁、左玄真
       人、正一真人三篇讚語。關於此經的成立時代,根據考
       證應為唐代,因:

        (一)《清靜經》七種註本中,屬杜光庭註本為最早,
       杜光庭是唐末五代人,因此《清靜經》應係晚唐以前的
       作品。

        (二)「洞神部‧玉訣類‧是字號」的無名氏註本,載
       有太極真人向唐‧同昌公主傳授五戒、十善、六齋、三
       會、五臘、五忌之法,並誡其當奉持《清靜經》之事。
       註中亦記唐時靈驗故事,以宣揚此經的神應。可見此經
       在唐時已普遍流傳。

         由以上兩點可知此經成於唐代殆無疑義。另從此經
       文字用例來看,如三毒、六慾等詞彙並不常見於六朝以
       前的古籍。故應為六朝後的作品而非葛洪所作。疑為後
       世道流所依托,作者不詳。

         本經文詞用法糅合儒釋道三家詞語,故作者應是容
       攝三教思想者。其經文的意義,包含道教的道,佛教的
       三業、三界說法以及儒家的道德說,但其基本思想仍為
       老子道的本體論與人生論。

         至於此經的成立背景,可大體以唐時的宗教情況概
       觀。唐初李氏崇拜老子,故崇道抑佛;至武后朝,反崇
       佛棄道。這種反覆的情況和六朝時期非常相似,所以佛
       道並存在唐代,只是一方顯明,另一方則灰黯,並非消
       失。到晚唐時,因政治更加混亂,人民浮奢,遂需要一
       些教化人心的教材加以規範,宗教於此便發生了淨化作
       用。亦因為佛道並存,所以彼此作品當中皆有對方的思
       想存在,藉以吸收社會民眾的認同,故劃分並不很清楚
       。加以這部經典旨在講清靜、無欲、陰陽等觀念,其演
       變符合唐代社會狀況所需,更加深此經為唐朝作品的可
       信度。

         宗教作品欲廣佈流傳,必須適合人民的需要,必須
       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就像《清靜經》中以清靜為宗,
       以澄心遣欲為本,皆是因應時代所需。唐代人民喜好逸
       樂,故此篇極適合當時社會民眾,藉由此篇恰可一定程
       度喚回所缺乏的精神。白雲霽《道藏目錄詳註》云:「
       此經喻清靜二字,要人方寸虛明,獨露真體。」這也是
       歷代道士所重視的修鍊方式之一。

         由於本經思想為道教基本理論,故廣為各道門所吸
       收,推闡既久,影響漸廣,各派皆將之列入本派「家當
       」中。金元之際,全真道興起後,此經被列為日常持誦
       功課的經典,修真者在領受初真戒時必須誦習此經,並
       以此經為內丹性命鍊養的基礎,由此可知此經在全真道
       中的地位,極有研究價值。



       二‧從版本學的角度解讀《清靜經》


            ‧李苔菁‧


         現存《道藏》中《清靜經》(「洞神部‧玉訣類‧
       是字號」)的註本共有七家版本,各家因時代背景不同
       ,以及修道理論互有差異,故註解的宗旨與方向多少有
       些出入。底下僅依時代先後分述之。

        (一)杜光庭註本──唐末五代。註本釋經題曰:「清
       者元也,靜者氣也,經者法也」。故曰《清靜經》為元
       氣法;主旨在靜心去欲,以體道合真,宣解經義,另以
       存三守一之養氣說引申經理。《清靜經》本具儒釋道三
       教融合的特色,杜氏註本中更見發揮「三教聖人,所說
       各異,其理一也」的道理。

        (二)王玠註本──宋代。前序稱《清靜經》垂示生死
       之因,教人領悟三生之理,是為「諸經之首」。其註引
       聖賢之言,並繪圖輔之,如以周敦頤《太極圖》比喻道
       家有無動靜之理,而推論丹道之微妙,強調性命雙修。
       經後人水精子增註後(《道藏》未收),成為《清靜經
       》最通行的版本。

        (三)侯善淵註本──金世宗時。其解主張「大道中無
       文字,文字中無大道,天文玉訣,須憑師匠口耳相傳」
       。篇後附記葛仙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讚語。旨在闡
       明言外經旨,發揮無、空與無為之義。

        (四)李道純註本──元世祖時。本註旨在論述道的體
       用與清靜的原則。多援用《易》、《老》之說,從道教
       的本始教義闡述《清靜經》的義理。
        (五)無名氏註本──元代。所註亦是發揮清靜無為之
       義,並加入內丹、外丹、齋戒與誦念本經,以達相輔相
       成的目的。註文以心、形、物俱為幻化之境,但滅動心
       ,不滅照心為主旨。因註後還有評註性的「論曰」,故
       疑此版本並非一人之作。

        (六)元代道士註本──此註本有註無經,首列《大道
       淵源老氏聖紀》,敘老子誌化。次列《混元三寶之圖》
       、《初真內觀靜定之圖》、《金丹大道之圖》,以存三
       抱一,靜鎮百關釋之。末列《傳經證道品》,註中依次
       引證真人之語,解釋傳經、開經、知覺、明師、口訣、
       行功、成道、超凡、入聖等階品,將持誦本經與忠孝為
       先、內丹修鍊相結合,深契全真道性命雙修之宗旨。

        (七)王元暉註本──元代。註中多引丘處機、馬鈺、
       劉處玄、牛道淳之語。其解廣泛援引丹經(如《黃庭經
       》)及丹家之語,可謂全真道內丹集註。
         另,《藏外道書》第三冊,收有《太上老君說常清
       靜真經》,八洞仙祖合註,一卷,為《重刊道藏輯要》
       續補的藏外道書。

         再者,《清靜經》的相關著作,有《太上老君清靜
       心經》一卷。其內容大體同於《清靜經》,成立時代在
       《清靜心經》之後;二經的本旨皆以清靜為宗,以澄心
       遺欲為本,取佛教空寂之說來闡明清靜無為的義理。其
       相異處為《清靜心經》約略六百字,其中有七言偈語;
       而《清靜經》有三百九十一字,較為精鍊,且有杜光庭
       等七家註解版本,因此可見《妙經》之流傳較為廣遠。
       亦顯示《清靜經》體大思精,具有無限深遠的意義,可
       容納不同角度的解讀。


       三‧從老子《道德經》的角度解讀《清靜經》


            ‧李美玲‧


         老子《道德經》的道體論,認為道無始無終、無所
       不在、無所不為、無形無象、無聲無味。道生天地,天
       地生萬物。所以,道是超越表象的,是一種自然運行的
       法則,人是自然萬物的一員,當然也存在於這個運行法
       則中,如果人抗拒這個自然的法則,即是違背天體運行
       的規律,只有自取滅亡一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老子強調自然即道,並認為「道常無
       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看似消
       極,其實卻是處世安邦最佳的利器。將「無為而無不為
       」的哲學應用於人類社會,人與人、國與國之間,只要
       是不為害的就無所不為,這樣才合於宇宙的自然真理,
       才是人類必須遵守的宇宙自然法則。

         老子強調無為,重視自然。道生長萬物,都只是自
       然的作為,不是刻意的經營,不偏不私,虛靜無為,即
       清靜自然的生活;老子認為,人生的痛苦,主要是因為
       私心太重、慾望太多、世俗的榮辱與福禍,都會動搖人
       的心志,使人沉迷於貪、嗔、癡的慾念之中,趨榮避辱
       、患得患失,無法知足、節制,最後陷於感官聲色之中
       ,淪為慾念的奴隸,終至無法自拔……。《清靜經》中
       也提到:「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
       ,三毒消滅。」一個人如果常常心為物轉,神為心役,
       心神無法清靜,那麼道將如何存在呢﹖如果人心能守靜
       ,則能制慾,能制慾則道存哉!如果真能「如此清靜,
       則能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
       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這才是得道最後的目的與意義。

         《清靜經》提到,人之所以不得真道,乃因人有妄
       心、貪求、好爭,故煩惱孳生,真道墮失。在老子的人
       生哲學中也告誡世人要不爭、守柔、善下,這是一種以
       退為進的人生處世哲學,一個好爭的人,即使爭到了想
       要的,也會為他自己帶來痛苦和不安;而一個不好爭的
       人,由於他不爭,所以內心平靜自在,反而沒有人能夠
       和他爭,容易獲得最後的成功。

         老子亦主張抱樸守真,致虛守靜。「致虛極,守靜
       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老子崇尚自然無為的生活
       ,強調心常清靜、節制慾望,知足,無慾,這樣的思想
       衍生到《清靜經》中,便是心要能守靜,不為物役,而
       神自能清,六慾不生,才能潛心悟道;倘若心不能守靜
       ,常為物役,追逐慾望尚不及,那還能悟道?

         人如果凡事不強求,不刻意妄為,知足而且節制,
       常保一顆清靜心,讓自己過著自然簡單的生活,那麼痛
       苦與煩惱將無從生起,也才有可能悟得真道。故《清靜
       經》中最後提到:「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
       常清靜矣!」準此以觀,《清靜經》實是老學的進一步
       發揮。



       四‧從丹道學的角度解讀《清靜經》


            ‧李文琦‧


         《莊子》「人間世」心齋論中所強調的「虛靜」與
       《清靜經》中「常清靜」的觀念,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皆指向由寂靜而入深,在一層深入一層的入靜之後,使
       自己契入混沌境界,此時心的知覺已不生作用,進而達
       到真正的與萬物合而為一。

         在道家內丹的仙道鍊養上,前述的思想,可謂修行
       的軸心。無論北宗南宗,或任何道派,在修行上莫不以
       清靜或虛靜為主旨。其存思、守竅的法則,即是依此循
       序漸進,以證悟仙道生命的終極境界。凡人往往是六慾
       橫生,三毒橫行,漸遠離真常之道。唯有明悟「常清靜
       」,方可澄其心、清其神,而斷六慾、剷三毒。在《道
       藏》目前所收的《清靜經》註本中,對於丹道的了悟各
       家有不同的見解。玆略述於下:

         元.李道純註本是循經文而解,以道的體用與清靜
       原則,為心性的工夫。無名氏註本,則一方面發揮經文
       清靜無為之義,另一方面又加入內丹、外丹、齋戒與誦
       念《清靜經》彼此相合為用,實為全真道性命雙修之旨
       的發揮。王元暉註本,乃廣引諸丹經及丹家之語,而將
       《清靜經》解為內丹經。其註徵引宏當,析理精闢,可
       謂元代全真道內丹思想集註。

         諸家丹道學註本中,以王玠註本最善,亦最為通行
       。該註本文辭簡質,直解經義,不重訓詁。其作圖輔助
       說明丹道修鍊之旨,實源於陳摶、劉牧、周敦頤;此外
       ,又據周子《太極圖》比喻道家有無動靜之理,而推論
       丹道之微妙。以下為王玠的篡圖解註二圖:

         圖一: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言道者是誰

            ┌ 迎之不見在首
       ○渾淪無象┤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 隨之不見在後
          ┌ 金丹之體
        故曰┤
          └ 象帝之先

         此表說明道乃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
       焉在後,是以道存無體,神化無方。《道德經》亦指出
       :「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
       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信。」

         圖二: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動念即乖

              ┌ 靜則妙體圓通 ┐ 神無不全, ┐
        靈 ┌ 照 ┤        ├       ├┐
        者 │   └ 動則發用中動 ┘ 故無來無去 ┘│
       ○屬 ┤                     ├
        乎 │   ┌ 靜則私念不念 ┐ 神無不疲, ┐│
        心 └ 妄 ┤        ├       ├┘
              └ 動則見物即染 ┘ 故有生有死 ┘
          ┌ 神無思而身存
       是以 ┤
          └ 神好清而心擾

         此表說明此神非思慮神,乃與元始相比肩,大則包
       地包天,小則藏諸一粟,朗朗澄澈,豈可以有好清。若
       以神思,神便非神也。何況神好清而人卻不知,則心地
       愈生雜念,擾之不寧。《道德經》亦云:「其出彌遠,
       其知彌少。」是也。

         據此以論,《清靜經》在元代作為全真道鼎盛時期
       的道門功課,其所蘊藏的性理與命功,除結合早晚課的
       儀式行為外,更是丹道修鍊的指導原理,為全真道士二
       六時中所奉行不渝的教內聖典。



       五‧從道教神學的角度解讀《清靜經》


            ‧劉怡君‧


         本文嘗試由道教神學的角度,探討「道──道言─
       ─道言的聆聽者」之間的關係,解讀《太上老君說常清
       靜經》的經文內容,從而呼應道教神學中的濟度思想,
       以彰顯本經在解決人類出路方面的終極意義。

         由經文首言「老君曰……」,佐以經名「太上老君
       說……」,當可看出此經為太上老君所言說。在道教信
       仰內部的觀念裡,老君為無世不存的永在天尊,祂是道
       所凝聚的一個終極實體,也是道的化身。透過老君的歷
       世化生,大道參與並揭露了每個時空的道啟與道言,因
       天時傳道,以天機度人,內在於萬物而協助萬物經歷一
       次又一次生命的鍊度。

         經中接著提到道的體和用:因其無形,而能生育天
       地;因其無情,而能運行日月;因其無名,而能長養萬
       物。祂是兩極性的根源(清/濁、動/靜),然其二元
       屬性的根本,則是在清與靜。從這裡,可以看出道化生
       、生化萬物的原則,正在於「降本流末」;也就是說:
       道創生了萬物,因道言而成肉身,因此人的肉身可視為
       道的律動性、神性、生命語言的展現;也因此人身亦具
       備了靈寶祖d,與天地、宇宙同源同構(皆為道),故
       能夠聆聽、學習與彰顯道言和道啟。

         道言與道啟又傳達了什麼訊息呢﹖既然道的本質是
       清靜的,人理應復歸於清靜,才能夠返回於道。經文中
       詳列了如何回歸清靜的方法,也清楚地啟示了回歸清靜
       後的境況,甚而告誡了人們若不能復歸清靜,將沉淪到
       何種情況。這些啟示,皆是清晰而明確的:祂明白地告
       知奉道者該如何淨化自己的身心,如何明白大道作為萬
       物的根源,其自身是一個完善的整體,也是一個清靜的
       終極實體;而人作為一個淨化的道言聆聽者,本身不僅
       是道言生命的聖顯,也必須向自己生命的本源來學習。
       唯有如此,才能覺悟有限生命的暫存性,體驗大道的神
       聖性,並使奉道者能在當下以自身生命,直接面對大道
       ,與直觀、感悟道的言說,而喚起個人對道的終極獻身
       ,使人們得以恢復神性生命,讓奉道者的靈寶玄珠得以
       恢復光芒。透過這種光照,進而完成生命的解救之道,
       也達到與道相遇,同行、同在的終極目的。

         這樣的濟度之道,從道之所以能夠化生萬物的體用
       出發,透過太上老君所揭示的道啟,使奉道者得以基於
       自身分享來自大道的神性生命,藉著澄心、遣欲的淨化
       工作,達到「湛然常寂」、「常應常靜」的「常清靜」
       境地。在這樣的過程中,奉道者即能完成自身生命的解
       救,而進入與道密契的回歸之道;這是道啟所揭露的濟
       度訊息,也是太上老君對奉道者的應許。



       六‧從宗教哲學的角度解讀《清靜經》


            ‧林明賢‧


         從宗教哲學的角度解悟《清靜經》,約略可歸納出
       三個主題:(一)道:推闡其義為體與用。(二)人:包含
       其構成因素與因素的特性。(三)道與人的關係。以下即
       循此理路,一一解析之。

        (一)道:

         1.意義──包含道體、道用、道相、道理諸義,以
       道作為宇宙的本源、生成原則與人生哲學。就道的形上
       意義而言,道乃萬物生化的根源。就道的認識論意義而
       言,則道超越名言概念的思考。就道在實踐哲學中的意
       義而言,道乃人生最高的價值歸趨。

         2.性質──在本經中,道共有五種特性:
           (1)無形;
           (2)無情;
           (3)無名;
           (4)有清濁;
           (5)有動靜。
       道既無形、情、名,則吾人何以得之﹖實因其作用之外
       象而得知也,此可說是體天會地的生命大智慧的領悟。
       如知男清女濁、男動女靜以察末溯本,由人事以逆推天
       道,而知天清、動,地濁、靜,而後再知道亦有清濁、
       動靜。

         3.作用──在本經中,道具有四種作用:
           (1)生育天地;
           (2)運行日月;
           (3)長養萬物;
           (4)使人常清靜。
       道的生化作用沖虛無窮, 以自然為法,以反為動,以弱
       為用,具有主宰性、常存性。 道亦是一切事物活動的必
       然規律,具有相反相成、循環反覆的特性。 道的玄德,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祂是萬物究極生命的
       根源,卻不支配、控制萬物。 最後,道體對照有形萬物
       所呈顯的各種面相, 雖然雜而多端,但其自處、處人之
       術,要在清靜二字而已。 清靜本是道的本質,內在於天
       地萬物之中,為天地萬物所同具。 人欲修道,與道同在
       ,捨清靜又何為?

       (二 ) 人:

         1.人與天地並列三才,人能常清靜,天地方能悉皆
       歸。然人之回歸大道的主體即是心與神,方法則是澄心
       與清神,使其清靜,歸於天地。為何人的主體是心與神
       ?此乃因神好清而心好靜之故,亦只有清靜才能入真道
       ,與天地契合。

         2.人的生命要素既然是心神,心神的特性本好清靜
       ,而人之所以擾亂心神的清靜本性,乃是受六慾、三毒
       所左右之故。心神若不受此二者影響,則人便可在內觀
       心、外觀形、遠觀物的過程中見悟。見悟則能見空、空
       空、空無、無無,亦方能湛然常寂,不生六慾三毒,真
       常應物。

        (三)道與人:

         1.本末的關係──道降本流末而生萬物,人亦是萬
       物之一,所以人的本源即來自於道。

         2.人如果能常清靜,天地便與人同歸於道。此即因
       道有清濁、動靜,人雖流末,卻因溯本歸源的緣故,而
       回歸於道。

         3.人因著清靜便可入道、得道。人之清靜,以真常
       應物,雖應物卻真體不動,無心、無形、無物,故合於
       道體之無心、無形、無情。

         4.人若悟道即可常清靜。既悟真常之道,即可常保
       清靜矣!

         以上僅就宗教哲學的角度,將道的涵義略為擴張,
       重新組構,以彰顯《清靜經》的主旨。



       七‧從神哲學的角度解讀《清靜經》


            ‧鄭琪玉‧


         「道教」名稱的由來,與其崇奉「道」的信念關係
       密切,而「道」是什麼﹖恐怕很難完整而清楚的表達出
       來。現以《清靜經》中所示現的「道」,從西方神哲學
       中形上學的觀點,予以詮釋比較,以加深對「道」的認
       識及瞭解。

         形上學尋求一切存在物後面的存有,把存有當作對
       象來研究。在《清靜經》中提到:道是無形、無情、無
       名的,既是如此,道存在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道並
       非個別具體感官所能知覺的事物,它雖無形卻無所不在
       ,天地萬物中均有其蹤跡,所以可說是宇宙萬物的「共
       相」,它亦是柏拉圖觀念界的「善」,因其是分享的根
       源,道生育天地萬物,反過來說即是天地萬物分享「道
       」,故所以存在。因此,道是一切存在物後面的存有,
       是形上學研究的對象。

         「道」做為最高的存有,所以它也是亞里斯多德所
       稱的第一因、第一原動者。道是自有的,無生無滅,對
       道的解釋,隨著時間雖有不同的演繹,但此本質永恆不
       變。而萬物陰陽動靜變化之因及推力即來自道,道本身
       包含動靜、日月運行、四季變化……等,均是應道而有
       變化,所以道是祂自己的原因,不再是別的原因之結果
       的第一因,是恆常不被動者,但卻是其他運動淵源者的
       第一原動者。

         形上學後來常被神學家拿來論證神的存在。而第一
       因、最高的存在即是上帝。但道不同,雖經過幾千年的
       發展,「道」始終未被視為一有位格的神,「道」雖有
       其神聖性,但始終未被中國人視為神祇來崇拜,雖然許
       多先天的仙真,如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等,但均是
       由道氣化生,始終無一稱為「道」的神,也許是道已超
       越了神,超越了觀念界。在道教信仰中,所謂的「大道
       」一詞,「大」義即指涉其廣無際,其深不可知的義蘊
       。

         由於東西雙方思考習慣方式不同,若硬將東方思想
       放入西方思考模式中,雖然有所助益,但不可否認,仍
       有一些不適合,如西方強調「觀念界」,但東方認為是
       「性命」,精神與肉體並重。所以建立一套適合東方的
       神哲學,已是刻不容緩的事。無論如何,希望通過拙作
       對道的研究,能開展出富有東方宗教情操的神哲學思考
       理路。



       八‧從宗教心理學的角度解讀《清靜經》


             ──清靜二字,要在方寸虛明,獨露真體


            ‧羅涼萍‧


         在宗教信仰上,心理的作用是形成宗教信仰的重要
       原因之一。經由心理上對宗教的認知,才能使人產生虔
       誠信仰。本文擬從宗教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個體生命透
       過《清靜經》獲得清靜的心理歷程。

         本經旨在揭櫫吾人如何剝落心、形、物的牽制羈絆
       ,找回原本清靜靈明的天性。底下僅依此分別說明其心
       理歷程:

        (一)內觀其心,心無其心:

         就《莊子》的心齋而言,人心原本是清靜無染的,
       然受各種慾望蒙蔽之後,即無法清靜。在宗教心理、宗
       教經驗中,虛明的覺心、悟心,本一塵不染,因此吾人
       原本就存在的道心亦無一毫人慾存在。明乎此,心外求
       心,萬般作用盡是狂圖。

        (二)外觀其形,形無其形:

         當吾人返回原本清靜的道心之後,吾人的認知將不
       再被外在的形體牽制。因一切形體都是短暫的現象,處
       於變化、非常的狀態,吾人肉眼所看到的形體並非永遠
       都如此,它總有一天會毀壞消滅。因此當吾人以道心觀
       照形體時,當下即能覺知並非真有其固定的形體,是以
       心思活動即不致被現有的形體所桎梏。所謂「此物與彼
       物道通為一」即是此意。

        (三)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人由於受到視覺上的限制,總將肉眼所看到的認為
       就是物體的形相。其實萬物是變化多端的,當吾人仰望
       天空的一抹雲彩時,一開始它像一隻可愛的動物,但幾
       秒鐘之後可能就不見了。而當吾人睜開眼睛時,雖能注
       視一個物體,然闔上眼睛時,物體亦隨即消失。因此,
       吾人若不蔽於視覺上的限制,復歸虛明道心,則能達到
       無物、物無的清靜之境。

         以道心內觀,而達無心、心無的清靜之境;以道心
       外觀,而達無形、形無的清靜之境;以道心遠觀,而達
       無物、物無的清靜之境。因此《清靜經》對心理的作用
       ,在於告訴吾人若能去除人心的各種慾望,則能達到內
       心真正的清靜。人心昏昏而道心昭昭,頓悟道心,當下
       即是清靜。


       九‧從宗教社會學的角度解讀《清靜經》


            ‧黃坤農‧


         《清靜經》杜光庭註本的內容,近於盛唐時期「重
       玄派」的思想,其理論和佛教的「空義」有相當程度的
       關聯,在文化融合的必然趨勢下,此經曾受佛教空義影
       響,再加以轉化,成為重玄派晚期的重要經典。又因其
       言簡意賅,字數少,所以較諸大部頭經典傳佈的階層更
       廣、人數更多,更能深入社會,和佛教的《般若心經》
       有異曲同工之妙。

         就此經的意旨而論,它提出「清靜」之說為悟道者
       的指導原則,在太平時期很切合人心的向背。因此和上
       清、靈寶、正一諸派以實用為目的的存思、齋儀、符籙
       等諸教法顯著不同,具有社會的必然性。但總體而言,
       偏向於心性的鍛鍊。

         此經既作為「重玄派」信仰的重要經典,則其中的
       宗教意識必會隨著信仰進入信徒的生活,成為其生活準
       則,進而強化信徒間的同一感,整合信徒。而後隨著教
       派的擴張、信徒的增加,這樣的宗教意識也會擴大成為
       普遍性的社會意識,整合層面當然也隨之擴大。

         本經中亦提出男女、天地、上士下士、上德下德等
       二元的觀念。類此二元對立的辯證方式,雖是其論證清
       靜的方法,但也可看出重玄派信仰者的倫理觀。其中由
       「爭」與「德」的因素來界定上士/下士、上德/下德
       二種層次;間接的以「不爭」的清靜觀作為人格的完美
       典型,進而削減了社會改革的力量。另外也重申「男清
       女濁、男動女靜」的觀念,這對以男性為主的社會具有
       穩定作用。所以,《清靜經》中的宗教意識能增進社會
       結構的穩定性,達到某種社會控制的功能。

         本經也為信徒提供心理調節的功能。藉由一個能「
       運行日月」、「長養萬物」的「道」,使信徒相信解救
       的可能;再由「得悟道者,常清靜矣」提供一個成道的
       方法,經由「常清靜」的心理狀態使人可以去除妄心、
       貪求、煩惱而脫離生死苦海。因著信仰「道」而達到一
       種內在需求的滿足。

         此外,本經尚具有陶冶情操的功能。因為,能了悟
       此經「清靜」之義者,不但能悟道,成就自我的完美生
       命,還具有普化眾生、傳佈聖道的能力。由於此經標舉
       這樣的功能,故而成為一種內在吸引力,引導社會大眾
       閱讀本經,接受「清靜」思想,達到陶冶情操的功能。
         由於《清靜經》的思想能滿足人們的內在心理需求
       ,達到陶冶情操的功能,自然能吸引信徒。當信眾增加
       、組織擴大之後,這種內化的宗教意識便會外化成為行
       為規範,加強一種靜態的清靜人生觀,而這樣的社會意
       識因著信徒間的整合作用,可以達到某種社會控制的功
       能,促進了社會的和諧和社會結構的穩定。



       十‧從道教美學的角度解悟《清靜經》


             ──道之美,非無常,非不常,而在真常


            ‧黃進仕‧


         道,看似無形,實存於天地雲篆玉石變化之常形美
       ;道,聞似無情,實察於日月晨昏陰晴圓缺運行之常情
       美;道,聽似無名,實立於男女乾坤陰陽調和之常名美
       。因此道教美學所強調的是一種不含人為造作的自然純
       淨之美。

         觀乎《清靜經》所展現的意象世界實為天地日月萬
       物運行變化之美,雖然變化是無常,但規律卻是真常;
       其次,道所衍生的清濁動靜,從美學角度看來,有著一
       種二元互補對稱的平衡之美,其中所展現的太極陰陽二
       元互為基源;降本流末實為清靜本體,所存在的無染、
       純淨之美。因此在體悟道之真常與清靜之美後,自然神
       清心靜,六慾不生,三屍自滅,達到心靈解脫的常清靜
       境界。

         道可道,非常道;道可得,亦非常道;聖道之能悟
       ,有如太陽之光,可藉外物感覺其形,卻抓不住其光形
       。因此,道似有,實為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正如
       被山嵐圍繞的山頭,顯現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
       就是山的秘奧美景。從空間透視的角度來看,內觀不見
       其心、外觀不見其形、遠觀不見其物,看似虛無飄渺,
       實則常在;看似風雨雲湧,實則清靜純淨;看似有形之
       立體時空,實為虛谷無無之空。道之體,根源有、空、
       無、無無、常寂、不欲、真靜,直求常清靜純淨之美;
       道之用,有如明礬一般,放入心慾動濁之水中,自有遣
       慾澄心之用、神清心靜之效,如此一來,妄心即無,其
       神不驚,萬物不著,貪求不生,煩惱不起,身心不苦,
       不遭濁辱,昇離苦海,永得真道矣!

         清靜與濁妄有如海中之氣泡。心清靜則小氣泡凝聚
       成大氣泡,浮力上昇,得以早日渡脫苦海。反之,若心
       濁妄則大氣泡分散為小氣泡,受外力束縛,浮力消失,
       則身心永沉苦海,不得真道。因此心靈的解脫之法,乃
       在得悟清靜之理,認清真常之道,此道理自然可得,不
       須造作。是故上士、上德之所以勝過下士、下德,其差
       異乃在於上士之不爭與上德之不德,充分顯現出一種不
       執著的藝術,透過語言的描述,更容易使人體悟真常與
       清靜之美,真常與清靜正是生命靈光所敞亮的解脫之道
       。





         《清靜經》是全真道四大聖典之一,反映、涵攝了       全真道的基本教義和各種修鍊術,除了修真之士須常時       持誦外,歷來因為流傳它具有神驗,一般信徒及民眾因       而對之敬信不疑。加以它字數少,言簡意深,易於背誦       ,先天具備普遍流佈的性質,故累世以來蒙其安撫、慰       藉、啟示、福澤的心靈不知凡幾。                  洪啟元等十位同修都是二十一、二歲的莘莘學子,       目前就讀於臺灣輔仁大學宗教學系道教組,他們通過同       參共濡,分別自十個角度對此經進行學術性解讀。本刊       有感於他們可喜的讀經態度及可愛的全真作為,特別情       商刊出他們的讀經心得,以呈現新一代年輕全真人的奮       躍面之一。雖然他們初試啼聲,啼聲尚嫌清嫩,但聲聲       充滿希望。他們的大鳴大唱指日可待。   --編按

標籤:
瀏覽次數:488    人氣指數:2288    累積鼓勵:9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復出預告 CCC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好久不見
 
住戶回應
 
時間:2007-05-22 01:36
他, 35歲,新北市,服務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07-05-11 15:49
她, 50歲,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