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震驚了清朝廷,清政府迅速作出反應。10月12日,清政府撤銷瑞澄職務,命他帶罪立功,暫時署理湖廣總督;停止永平(今河北盧龍縣)秋操,令陸軍大臣蔭昌迅速趕赴湖北,所有湖北各軍及赴援軍隊均任其節制;令海軍提督薩鎮冰率領海軍和長江水師,迅速開往武漢江面。14日,清政府編組一,二、三軍,以隨蔭昌赴湖北的陸軍第四鎮及混成第三協、十一協為第一軍,蔭昌為軍統(也稱總統);以陸軍第五鎮為第二軍,馮國璋為軍統;以禁衛軍和陸軍第一鎮為第三軍,載濤為軍統。三軍迅速向漢口附近集結。
面對這一形勢,湖北軍政府於10月15日決定首先掃蕩漢口敵軍,然後向北推進,以阻止清軍南下。從10月18日出戰漢口,到11月27日漢陽失陷,前後戰鬥41天,史稱「陽夏戰爭」、「陽夏保衛戰」、或漢口、漢陽保衛戰。
在這41天之中,湖南、陝西、江西、山西、雲南、浙江、貴州、江蘇、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四川等省市,先後獨立。關內十八省中只剩下甘肅、河南、直隸、山東四省效忠清朝。故陽夏保衛戰對於辛亥革命的成功,具有重大意義。
漢陽失陷後,黃興退到武昌,起義軍政府即召開軍事會議,黎元洪主持。黃認為漢口和漢陽已失,武昌難以固守,主張率領鄂湘兩軍轉移攻取金陵。黃的主張被多數人反對,參謀范騰霄說:「漢陽既已不守,武昌又擬放棄,試問還有什麼能力可以攻取金陵,如果湘鄂兩軍尚可用,則武昌當然可守。」范一席話使大家熱烈鼓掌,會議決定死守。會議結束後,黃興偕李書誠、湯化龍、胡瑞霖、陳登山和黃中塏等乘船東去。 後繼影響 武昌起義勝利後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 緬懷先烈,莫辜負創業艱辛 發揚光大,猶賴我全體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