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的內容,從時間來說,包括過去、現在、未來。就空間而言,從我們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無盡的世界。不分國家、族群、宗教,包含無限維次的空間。
民國十二年,佛學大家歐陽竟無先生曾於當時的第四中山大學(現稱南京師範大學)發表一篇講演,講題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當時在中國引起相當的震撼。
為什麼說「佛法非宗教」呢?在宗教裡,上帝和人民是「主僕」、「父子」的關係;上帝創造萬物,人民不可能成為上帝。而佛門所說的「宗教」,『宗』指禪宗,『教』指教下,是各種不同學習法門(方法門徑) 的總稱。
「佛法非哲學」。因哲學中必定有能所、有對待,故有唯心、唯物之說。而佛法說明宇宙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則「能所是一」、「心物不二」,絕對沒有絲毫分別對立。
然而,佛教雖非宗教、非哲學,卻是圓滿融攝倫理、道德、因果、宗教、科學等教育,且達到此五種教育最高峰的至善教育。細分之,比我們現在一所完整大學所包涵的科系內容還要更加豐富。 佛法修學關鍵 《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圓覺經》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自性圓滿具足一切智慧、福德、才藝、相好。自性又稱為「法性」、「本性」或者「心性」,也就是《三字經》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
但因一念不覺而生無明。 無明就是妄想,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迷,迷得更深,生起了分別。 迷上加迷,從分別再產生執著。依執著的深淺不同,而分為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 實際上,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覺是本性本善,不覺是妄想、分別、執著。無論妄想、分別、執著多麼深重,一切眾生的本性本善從未失去,不生不滅。 既然妄想、分別、執著是自性本來沒有的,當然可以去除。自性是一切眾生本有的,肯定可以恢復! 凡夫於世出世法,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 阿羅漢有妄想、有分別、無執著。 菩薩有妄想、無分別、無執著。 諸佛如來一切皆無,明心見性。自性本具的圓滿智慧德相,一時頓現。是故佛教眾生,若能看破,煩惱迷惑本無。放下執著、分別、妄想,本來成佛,本來是佛。 古語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指的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一念徹底覺悟,真正放下,凡夫一念之間就成佛。佛在那裡?佛就是我們自己!成佛的關鍵,不在於外在一切境緣,而在於自己是否徹底放下對一切人事物的妄想、分別、執著。 不過我覺得真正能看完的會有幾個人呢? 哈哈,不過我覺得這對初學的有些還是有點深了。 呵呵,有這樣的想是美好的,但不代表生活中得常常掛在嘴邊。 身體力行才是最重要的。勇敢的改變你的思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