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47,180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1774722
阿甘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15~晚娘面孔難為人~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17~由養士到考試~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16~是什麼東西~
作者:
阿甘
日期: 2010.01.05 天氣:
心情:
下面接著是:
「子曰:君子不器。」
如照字面翻成白話就很好笑了──孔子說:「君子不是東西。」提到這個思想,我常說我們中國人實在了不起,各個懂得哲學,尤其罵人的時候更是如此。譬如說:「你是什麼東西?」拿哲學來講,我真不知道我是什麼東西,因為人的生命究竟怎麼回事,還搞不清楚嘛!所以真不知道我是什麼東西。
但孔子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因為「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樣樣懂。「不器」就是並不成為某一個定型的人,一個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無所不通。
從表面上看,一個很好的大政治家,好像一個很好的演員,演什麼角色,就是什麼角色。當演工友的時候,是規規矩矩掃地倒茶,當演大官的時候,溫溫和和就是作官,幹哪一行就是哪一行。
「君子不器」這個學問,就是成功了真正的通才,否則只有變成專才、專家。所以君子不器放在為政篇,就是說明為政在這方面的道理。換句話說:「允文允武」,也便是「君子不器」的說明。
論語在這裏講到了君子,什麼是君子呢?下面提到: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儒家孔孟思想,經常提到君子,什麼是君子?將來我們還要討論到的,這是另外一個問題,在這裏不發揮。我們這裏只講子貢問君子,孔子是怎麼答覆他的?他說,把實際的行動擺在言論的前面,不要光吹牛而不做。先做,用不著你說,做完了,大家都會跟從你,順從你。古今中外,人類的心理都是一樣的,多半愛吹牛,很少見諸於事實;理想非常的高,要在行動上做出來就很難。所以孔子說,真正的君子,是要少說空話,多做實在的事情。
接著下來,對於君子的涵義,又有一說: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與小人的分別是什麼呢?周是包羅萬象,就是一個圓滿的圓圈,各處都到的。他說一個君子的作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張三跟自己比較,合適一點,就對他好,不大同意李四這個人,就對他不好,就是「比」。
一個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樣,愛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們對於人,好的固然好,愛他;但對不好的更要愛他,因為他不好,所以必須去愛他,使他好。這樣一個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態度,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
「比」是什麼呢?我們知道中國字,古寫的篆文比字,是這樣寫的──比(自己查),象形兩個人相同,同向一個方向;而古文北字──北(自己查),就是相背,各走極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說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樣,那就容易流於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麼事都以「我」為中心、為標準,這樣就不能夠普遍。
講到這裏,君子的道理還沒有講完: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是我們前面講到的,過去的歷史,對於人才,有三個基本的原則,便是才、德、學。有些人的品德是天生的──品德往往大半出於天性──但沒有才能。我們知道有品德的人,可以守成,教這種人到大後方坐鎮,好得很;教他設法打開一個局面,衝出去,那他辦不到,他沒有這個才,他只有守成之才,沒有開創之才。
所以守成之才,偏重品德。而才德兩個字很難兼全的,但有一個東西可以補救,那就是學,用學問來培養那所缺的一面。有些人雖然天生有才有德,但還是須要學問來培養的。
講到學問,就須兩件事,一是要學,一是要問。多向人家請教,多向人家學習,接受前人的經驗,加以自己從經驗中得來的,便是學問。但「學而不思則罔」,有些人有學問,可是沒有智慧的思想,那麼就是迂闊疏遠,變成了不切實際的「罔」了,沒有用處。如此可以作學者,像我們一樣──教書,吹吹牛,不但是學術界如此,別的圈子也是一樣,有學識,但沒有真思想,這就是不切實際的「罔」了。
相反的,有些人「思而不學則殆」。他們有思想,有天才,但沒有經過學問的踏實鍛鍊,那也是非常危險的。許多人往往倚仗天才胡作非為,自己誤以為那便是創作,結果陷於自害害人。
尤其是目前的中國青年,身受古今中外思潮的交流、撞擊,思想的徬徨與矛盾,情緒的鬱悶與煩躁,充分顯示出時代性的紊亂和不安,因此形成了青少年們的病態心理。
而代表上一代的老輩子人物,悲嘆窮廬,傷感「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大有日暮途窮,不可一日的憂慮;其實童稚無知,懷著一顆赤子之心,來到人間,宛如一張白紙,染之朱則赤,染之墨則黑,結果因為父母的主觀觀念──「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塗塗抹抹,使他們成了五光十色,爛污一片,不是把他們逼成了書呆子,就是把他們逼成太保,還不是真的太保。我經常說,真太保是創造歷史的人才。
所以老一輩人的思想,無論是做父母的,當老師的,或者領導人的,都應該先要有一番自我教育才行。尤其是教育、領導文化思想的,更不能不清楚這個問題。
所以青少年教育的問題,首先要注意他們的幻想,因為幻想就是學問的基礎。據我的研究,無論古今中外,每一個人學問、事業的基礎,都是建立在少年時期的這一段,從少年時期的這一段,從少年的個性就可以看到中年老年的成果。
一個人的一生,也只是把少年時期的理想加上學問的培養而已,到了中年的事業就是少年理想的發揮,晚年就回憶自己中少年那一段的成果。所以我說歷史文化,無論中外,永遠年輕,永遠只有三十歲,沒有五千年,為什麼呢?人的聰明智慧都在四十歲以前發揮,就是從科學方面也可以看到,四十歲以後,就難得有新的發明,每個人的成就都在十幾歲到二、三十歲這個階段,人類在這一段時間的成果,累積起來,就變成文化歷史。
人類的腦子長到完全成熟的時候,正在五六十歲,可是他大半像蘋果一樣,就此落地了。所以人類智慧永遠在這三、四十的階段作接力賽,永遠以二、三十年的經驗接下去,結果上下五千年歷史,只有二、三十年的經驗而已。
所以人類基本問題沒有解決。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宇宙從那裏來的?人生究竟如何?還是沒有絕對的答案。因此,有了思想,還要力學。上面所說,有了學問而沒有思想則「罔」,沒有用處;相反的,有了思想就要學問來培養,如青少年們,天才奔放,但不力學,就像美國有些青少年一樣,由吸毒而裸奔,以後還不知道玩出什麼花樣。所以思想,沒有學問去培養,則「殆」,危險。
~異端與偏激~
接著下來是: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這是一個問題了。我們知道,「異」就是特別的,「端」也就是另外一頭。但在宋儒以後,「異端」兩字,就用來專指佛、道兩家,宋以前則沒有這種肯定的說法。
講到這裏,順便提到一個問題,現在世界上流行一個名詞──漢學。歐美各國講中國學問,都稱之為「漢學」,這是世界通稱,成了習慣,已經沒辦法更正了。事實上這個觀念是錯誤的。在我們中國文化中所稱的漢學,是指漢儒的作學問,注重於訓詁。
所謂「訓詁」,就是對於文字的考據,研究一個字作什麼解說,為什麼這樣寫?不過漢學很討厭,他們有時候為了一個字,可以寫十多萬字的文章,所以我們研究這一方面的書,也是令人頭大的。但是古人所謂博士學位──我們現在的博士也是這樣──往往憑這些專深的研究,可以作一百多萬字的文章,這就是訓詁之學。後來發展為考據,就是對於書本上的某一句話,研究他是真的或是假的。這些學問,為了一個題目,或某一觀念也可寫百多萬字。
總之,漢儒就是訓詁考據之學;在中國文化上叫「漢學」,意思是漢儒作的學問。漢學自漢武帝開始,就有「五經博士」,就是四書五經等書中,通了一經的就是「博士」,所以中國有博士這個尊稱,也是從漢朝開始的。所謂博士,就是專家。如詩經博士,就是詩經的專家。到了唐代以後,就慢慢注重文學了,因為幾百年訓詁考據下來,也整得差不多了。
到了宋代,當時有所謂五大儒者,包括了朱熹等五個人,他們提倡新的觀念,自認為孔孟以後繼承無人,儒家的學問斷了,到他們手裏才接上去。這中間相隔差不多一千多年,不知道他們在哪裏碰到孔子和孟子,就一下子得了密傳一樣,把學說接上去了,這是宋儒很奇怪的觀念。然後他們就批評各家都不對,創了所謂理學。
不過有一點要注意,我們現在的思想界中,理學仍然非常流行,有一派自稱新理學,講儒學的學問。但很遺憾,他們還不成體系,仍不倫不類的。至於宋儒的理學家,專門講心性之學,他們所講的孔孟心性之學,實際上是從哪裏來的呢?一半是佛家來的,一半是拿道家的東西,換湯不換藥的轉到儒家來的。
所以,我不大同意宋儒。對於宋儒的理學,我也曾花了很大的工夫去研究,發現了這一點,就不同意他們。一個人借了張家的東西用,沒有關係,可以告訴老李,這是向張家借來的,一點不為過。可是借了張家的東西,冒為己有充面子,還轉過頭來罵張家,就沒道理了。宋儒們借了佛道兩家的學問,來解釋儒家的心性之學,一方面又批駁佛道。其結果不止如此而已,從宋儒一直下來,歷代的這一派理學,到後來使孔孟學說被人打倒,受人批評,宋儒真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以後經過宋、元、明、清四朝,都在宋儒的理學範圍中轉圈圈,是不是闡揚孔子的真義,很難下一定論。
有一本「四朝學案」,是講宋、元、明、清幾百年來儒家心性之學的。尤其到了明朝末年,理學非常盛行,所以滿清入關的時候,很多人對明儒的理學非常憤慨,認為明儒提倡理學的結果是:「平時靜坐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主。」指責理學對國家天下一點都沒有用。平常講道德、講學問,正襟危坐談心性,到了國家有大難的時候──「臨危一死報君王」,一死了之,如此而已。不過話說回來,能夠做到「臨危一死報君王」已經很不容易了,但對於真正儒家的為政之道而言,未免太離譜了。
因此,清初一般學者,對於此高談心性,無補時艱的理學相當反感。最著名的如顧亭林、李二曲、王船山、傅青主這一些人,也絕不投降滿清,而致力反清復明的工作。後來中國社會幫會中的洪幫,現在又叫洪門,就是他們當時的地下組織,是士大夫沒有辦法了,轉到地下去的,洪門首先是在臺灣由鄭成功他們組織,一直影響到陝西,都是他們的活動範圍,所謂天地會等等,都由洪門後來的分衍而來。
清初顧亭林這些人,既不同意宋明儒者的空談,於是回過頭來作學問,再走考據的路子,叫作「樸學」,因此也有稱之為漢學的。我們身為中國人,必須要瞭解「漢學」這個名稱是這樣來的。外國人研究中國的學問也稱漢學,是指中國學問。古書上所指的漢學,是偏重於考證的學問,這是順便介紹的。
我們為什麼引出了這個問題呢?就是為了孔子這句話:「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自宋朝以後,八百年來,一提到異端,一些人都認為專指佛道兩家。這句話不要搞錯了,在孔子當時,沒有佛家,也沒有道家,在當時儒道不分家的。以儒、佛、道三家的文化,作為中國文化中心,是唐代以後的事,後認為論語中異端兩個字,是專指佛道而言,則是錯誤的觀念。
現在我們回轉來研究,什麼叫「異端」呢?這在文字上解釋非常簡單。「端」就是兩頭,尖端,兩邊的頭,或多邊的頭謂之「端」。「異端」是走極端偏向的路線,不走中道的。不但不走中道,而且標新立異,特別從事怪異的思想。關於這一點我們如果用現代的思想問題和心理學來研究,也可以說一般的人,大都是喜歡異端的,每個人都有愛好標新立異的天性。
本文取自老古出版社「論語別裁」一書。
阿甘
標籤:
瀏覽次數:
45
人氣指數:
445
累積鼓勵:
2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本日記尚未得到貼紙
15~晚娘面孔難為人~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17~由養士到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