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台灣孩子被「升學成績」的魔爪抓得緊緊的,
最能適應的孩子就是那些「乖乖」服從制度的用功(或所謂聰明的)孩子~
許多「不夠乖」的台灣孩子,他們的創意、熱情、快樂、自由、自尊、自信
一路被教育制度消磨殆盡,
但台灣的家長、老師們有想到,有發現嗎,
未來的社會已經不是二、三十年前那樣封閉的社會了~
我們的孩子以後面對的是來自全球各地(尤其是中國)的競爭,
如果我們的教育制度只教會孩子如何乖乖聽老師的話、
如何避免成為異類、如何背一堆自己聽不懂的古文;
爸媽也跟孩子說:你只要乖乖聽老師的話就好了~
父母不放手,小孩不放膽
那...... 如果我們的教育制度與方向是錯的呢??
就算一路讀到大學、碩士、博士,
真的能找到「好工作」嗎???
未來的社會上還有「鐵飯碗」嗎???
大家耳熟能詳的鴻海曾經是全球最大的代工廠,
前幾天鴻海的台灣市值正式被自創品牌 HTC 超越了
這代表的是什麼未來趨勢?
純粹接單、代工、做別人東西的產業,
將不敵能夠持續提出新穎創意的自我品牌!
簡單說好了,在以後的全球性經濟體中,
便宜的代工將被人口多的中國、印度接去做,
而高價的科技研發仍被高創意的歐美壟斷,
那台灣孩子呢??? 我們的台灣孩子能夠做什麼??
現代家長的盲點:要孩子追逐「速利」「速成」「齊一」「從眾」的人生、
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是沒有安全感?還是虛榮?
台灣教育目標非常單一,讀大學、拿博士,找到讓人稱羨的好工作,才是人生正途,
體制的不公、政策的短視、施教者的無心、家長的盲目、到青年的沈默。
台灣教育長期被分數綁架,形成「共錯結構」,導致學生沒自信、讀書不快樂;
至於技職教育嚴重學術化,更導致台灣缺乏基礎技術人才。
眼看台灣的教育氣球正在錯誤的膨脹,專家不願意去戳破、政府官員不敢抬頭面對,
教育資源過於集中,社會走向強者益強、弱者益弱
考試是假性平等,重要的東西不能量化。
學生和老師都被「標準答案」給集體綁架了
每個人才智殊異,標準答案扼殺了創意
老師也被體制霸凌,不快樂的老師比比皆是,莫忘為師初衷
從威權到啟發:只有當學生的伯樂,師生才會都快樂
把舞台留給學生,從現實中發現問題,尋找活的解答
老師可以更勇敢,陪學生冒險,教他踏實築夢
教學技巧時時勤磨練,問題學生是環境有問題,不是學生有問題
老師的力量最微小、卻也最巨大。
「讀書不該是唯一專長,卻被教育政策壓縮成唯一方向,技職教育完全被摧毀,職校升格專科、
專科變學院、又成科大。升學直升梯讓許多年輕人不願當基礎螺絲釘的技師,台灣的中間空掉了,
沒有腳踏實地的基礎人力,許多碩博士卻變成宅男宅女在家,找不到未來。」
爭取百大只是虛榮
「爭取世界排名只是虛榮,即使排名到世界百大、也不過是百分之一。
台灣應找到自己的優點、吸引一流人才進台灣,小而美的瑞士永遠不擔心人才外流,
因為他們不斷培養出世界級經理人。」
每年僅收五百位學生的美國威廉斯學院,雖名氣比不上長春藤名校,
但去年在全美大學評比上卻超越哈佛,在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首屈一指,
知名歌手王力宏便是傑出校友。
台灣的實踐大學卻無法有相同待遇,實踐以設計學院聞名,師資不以博士為尊、
但卻是設計與實務領域中的佼佼者,「評鑑成績總是後段班成績,但實踐的設計學院卻是全球前三十強」。
家長反成教改阻力
台灣的家長迷信補習、迷信分數,卻無意間成為孩子成長最大的絆腳石,
甚至可能是扼殺孩子天賦的頭號殺手,也是教育改革最大的阻力。
家長不要鼓勵孩子考公務員或熱門行業,人生不應只有單一的教育觀念,
「不是鐵飯碗就好、不是多金的職業就是好」。
年輕人應具備五大能力:
「傾聽」自己內心的能力、「判斷」的能力、
拿出「主見」的能力、「實踐」與「學習」的能力、對世界「好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