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42,827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2075165
救.放生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 !!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台灣英雄.DVD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唯識學的要點
作者:
救.放生
日期: 2014.08.22 天氣:
心情:
唯識學概述
http://youtu.be/7ygUpOtmI68
唯識,是大乘有宗的宗義。此大乘之有,是源自小乘之有而發展出來的。它上承阿含經義,是源自小乘之有而發展出來的。上承阿含經義,及部派佛教上座部的說一切有部,繼阿毗達磨一系理論,發展為大乘有宗。所以它淵源廣達,資籍博厚;它的學理系統嚴整,條理分明,大小乘佛教中的重要哲學名詞,大部份都備之於唯識典籍中。所以若能通達唯識學,再閱讀其他大小乘經論,名詞上的困難大半可迎刃而解。因此,本人認為,研究佛學,唯識學是入門的基礎學之一。
一、大乘瑜珈行學派的興起
西元第四、五世紀間,無著、世親兩位大論師出世。當時印度思想界,一方面是中觀學派的空─一切皆空的惡取空,一方面是外道小乘的有─「我法實有」或「我空法有」。說空說有,皆是邪執,因此無著、世親二論師,資於小乘之實有,鑒於大乘之沉空,揭示大乘有義。此有,破我法二執,故不同於小乘之有,遮惡取空見,矯治大乘沉空,但亦不同於大乘之空。此是真空妙有,唯識中有。此真空妙有,唯識中道的理論,是瑜伽行者在修持禪定工夫中所體驗出來,故此一學派後世稱之為「瑜伽行學派」。
唐代義淨西行的求法,於《南海寄歸內法傳》中載:所云大乘,無過二種,一則中觀,二乃瑜伽。中觀則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瑜伽則外無內有,事皆唯識。「瑜伽」義為相應,《識論述記》「稱相應有五義,即:與境相應、與行相應、與理相應、與果相應、與機相應。」其中與行相應者,即集中心意的修習,謂與定慧相應。修行者,稱瑜伽師。唯識中道的理論,是一批早期的瑜伽師所體驗建立的。
一般的傳說:謂佛滅後九百年頃,在兜率天宮的彌勒菩薩,應無著論師之請,在中印度阿瑜遮那國的瑜遮那講堂,為無著講五部大論:《瑜伽師地論》、《分別瑜伽論》、《大乘莊嚴論》、《辯中邊論》、《金剛般若論》。無著承彌勒之說,專弘此五部大論。
彌勒菩薩並不是歷史上獨有的一位人物,在當時世間上另有一位叫彌勒的人─印度人名字相同的十分普遍的事情。日人宇井伯壽就主張此說,甚至於有人以為五部大論是無著所造,而假托彌勒之名行世的。更可靠的推論,就是無著、世親之前,早有一批瑜伽師的存在,無著、世親除了繼承了前述五部大論的學說,更糅和了這些瑜伽師的理論系統,而建立了瑜伽行派。
無著的生卒年代,約在西元三九五─四七○年之間,他是北印度犍陀羅國富婁沙富城人,出身於婆羅門種的家庭,成長後捨棄婆羅門教,入佛教化地部出家,修習小乘。後來讀誦大乘經典,大有心得,就矢志弘揚大乘。他的著作,主要有《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以及《順中論》、《金剛經論》等。
世親是無著的異母弟,(世親亦有譯為天親),他的生卒年代,東西方學者至今還未達至共識,而在漢地一般採用呂澂先生所撰《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一書中所載:世親大約生存於公元四二○─五○○年之間。他也是先自小乘的說一切有部出家,博通小乘經典。他曾匿名到迦濕彌羅(Kasmira),漢文舊譯為「罽賓」(是有部的根據地)學習阿毗達磨(Abhidharma)意為「對法」,亦精通毗婆沙,乃至十八部的略別論典(其中包括了經量部─Sautrantika的義理),各部不同的經典和戒律,外道六師的所有學說及一切辯論技巧。世親(Vasubandhu)論師既已通達有部毘婆沙義,便為眾人講說,日造一頌,以賅攝一天所說義理,如是次第,造六百餘頌(即《阿毘達磨大毗婆沙論》)(Abhidarmahavibhasa)盡攝毘婆沙要義,而無人能破,這便是《阿毘達磨俱舍論》(Abhidharmakosa)的本頌,在當時稱「聰明論」,後來成為中國俱舍宗所依據論典。
世親原在北印度弘揚小乘義理,但卻不信大乘,認為大乘非佛所說。他的兄長無著(Asanaga)論師在富婁沙富羅(Purusapura)意譯為「丈夫城」在今Peshawar地方。既喜見其弟世親聰明過人,識解深廣,賅通內外典籍,但又恐其造論破壞大乘,故遣使往阿緰闍國(Ayodhya)亦翻作「阿瑜陀」,告以病篤;世親便即隨使返丈夫城,與兄相見,諮問病源。無著答道:「吾今心有重病,由汝而生,汝不信大乘,常生毀謗,以此惡業,必永淪惡道。吾今愁苦,命將不全。」世親聽了,深驚懼,即請兄長為解說大乘。無著為他略大乘要義;世親聰穎,即時悟知大乘學理過於小乘。於是遍學大乘義理,深深體驗到小乘為失,大乘為得,若無大乘則無三乘道果;憶昔毀謗大乘,不生信樂,深自咎責,懺悔先過,欲以割舌謝罪。無著勸止,說道:「汝設割千舌,亦不能滅此罪;汝舌能毀謗大乘,亦能善用此舌以解說大乘義。」世親承教,自此廣造大乘諸論,解釋大乘經教。世親的著作很多,古來亦有「千部論主」的美譽,其中關於唯識學說方面的專論著作有《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大乘成業論》、《大乘五蘊頌》、《大乘百法明門論》……等等,不勝枚舉。
瑜伽行派是由無著和世親兩兄弟建立的,他們把彌勒(Maitreya)的五部大論,做了一番綜合性的整理,歸納及組織成嚴密的體系,並以「唯識說」而使之統一─本來,唯識之說,是散於彌勒的論著之中,經過兩兄弟的整理,使之有系統的成為「法相唯識」學說。這其中世親之力尤多,他的《唯識三十論》,是為集唯識義理之大成,故此派又稱為「唯識宗」。
二、唯識學的要點
唯識學要義,有萬法唯識,五位百法,蘊、處、界三科,種子現行、以及賴耶緣起、三境三性等。唯識學的學理系統,嚴密完整,條理分明,因此所涉及的經論典籍非常久博厚,今因篇幅之關係不容詳述,余僅以《唯識三十頌》(Trimsika Vijnaptikarika)之內文「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三。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
唯識學立論,是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為其宗旨。佛學雖有小乘(Hinayana)、大乘(Mahayana),空宗、有宗的分別(後人為方便初學人入門而做歸類),要之莫不以「心識」為依歸。例如小乘有部,雖主張「我空法有」─心外有實在之法,但是說到法的成壞,仍不能不歸之於心力之造役,此即所謂「業感緣起」說。
大乘佛教思想,是以「一實相印」為依歸。直指「萬法唯心」,不許心外有實在之法,但是對此心的見解,空、有兩宗各有不相同;空宗─以此心為理心,指的是萬法實
相的真如(Bhutatathata),此即所謂「真如緣起」;有宗─以此心為理心,指的是生滅變異的八識心,以此八識心而說萬法唯識,此即所謂「賴耶緣起」。所謂「唯識」(Vijnaptimatra):「Vijnapti」是從「心識」(Vijnona),一詞轉來,有「表別」義;「matra」是「唯」義,直譯則成「識唯」,不合漢文構詞的習慣,故玄奘翻譯為「唯識」,霍韜晦先生,在《安慧三十唯識釋原典譯注》一書中,依Vijnapti有表別義,把「唯識」故譯為「唯表」。又呂澂先生在《印度佛學源流略講》第三章<初期大乘佛學>中,有這樣的闡釋:「Vinapti一字,漢文常譯作『了』或『表』(如表業、無表業)。Vijnapti這個字是由『識』Vijnana變化而來,是識的過去分詞,不但是識義,且有『識所表現出來的』意義。」由此可知「唯識」這個詞語,實有「唯識所表」的含義。若單取「唯表」,省去「識」義,則使人產生「從何所表?」的疑問,語意不大清晰,且不合構詞習慣,依漢語的構詞規律:「唯」字之後,多用名詞性的詞語,如「唯名」、「唯心」、「唯物」、「唯天可表」、「唯我獨尊」等,若合作「唯表」、「表」為「動詞」,不合漢語習慣。因此把Vijnaptimatra譯為「唯表」似尚有商椎餘地。「唯」者又有獨、僅有、不離、簡持等義。「識」者則有了別、心、意、識四個同義複詞。窺基記言:「唯遮境有,執有者喪其真;識簡心空,滯空者乖其實。所以晦斯空有,長溺二邊;悟彼有空,高履中道。」(《成唯識論述記》卷一,見《大正藏》卷四十三,頁二二九。)由上述資料可知「唯識」一詞有遮表兩種意義;「唯識」是宙間只有心識所表的存在,那就遮撥(否定)離心識外、有獨立自主的客觀外境存在,所以窺基說:「唯遮境有」,意顯不同於外道及小乘有部的執有實境;同時也遮撥不善解空義者的「執心亦空無」,所以說「識簡心空」,意顯不同於大乘般若「一切法空」之說。總括的說─唯識家立論:「宇宙萬有,唯識所現」。外界存在的一切森羅萬象,皆是依有情識眾生的識中種子變現出來的假相,離開了「心識」,外界的實在性就在不可建立。
http://youtu.be/ypWNGtfJ_9Q
http://youtu.be/021y9x9P2ys
標籤:
瀏覽次數:
265
人氣指數:
665
累積鼓勵:
2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本日記尚未得到貼紙
✿◠‿◠ !!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台灣英雄.D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