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57,551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4339106
呆掉了的 Alice~✿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聲音著床不完整症候群(下)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一人份的快樂/密絲飄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聲音著床不完整症候群(上)
作者:
呆掉了的 Alice~✿
日期: 2014.02.18 天氣:
心情:
文/吳億偉
來到德國學習新的語言,有種感受是前從未有的,我戲稱為「聲音著床不完整症候群」。
十幾、二十歲時學語言,對聲音反應快,聲音與意思的聯結沒有時差,總能在第一時間,了解別人馬上回應,
就算帶著口音,在溝通上總沒什麼大問題。語言,說穿了不過是開口發聲,將聲音排列至符合某特定的意思系統規範。
簡言之,只要懂得如何控制聲音,一切都不難。
但是,過了三十,突然深刻感受到聲音與意思存在著差距。在歐洲,聲音琳瑯滿目,我卻生不出個意思來。
長到現在,腦子能認出的聲音似乎早已底定,新的聲音只好被拒於門外。
看著德國同學雙唇開闔,冒出的聲音如雨滴往我身上灌,但卻無法在我的理解系統裡著床,
如同一場按鍵損壞的鋼琴演奏會,音樂家激情舞動雙手,我耳裡的聲音卻是斷裂,激昂之處常是音符的落空,
本是飽滿樂章最終成為凌亂筆記,磅礡樂曲譜成腦中問號,最後朋友問我意見,我只能裝傻一笑,
或是無意識回應Ja(是的),然後從朋友的表情中理解,他們早知道我沒聽懂。
沒聽懂為什麼不問呢?我常被這樣質問,但想問清楚總有個限量,若只是隻字片語不懂,自然可問,
但若只懂隻字片語,那實在不用大費脣舌了,因為連要問什麼都不知道。
在學習語言裡,聽比說還要來得重要,聽懂了,還可用有限的字彙去表達意見,聽不懂,對話就只有草草結束的下場,
像我這樣聲音著床不完整,所得的意義自然有限,被切斷的溝通讓人覺得挫敗,有些東西就是近在咫尺,但雙眼卻是一片盲。
根據語言學家的說法,腦子會自行分割區塊處理聲音,不同語言各占一區,互不干擾,
所謂多語能力便是能在這些區塊間來去自如。可惜,這樣的切割能力在五歲之後就開始關閉,對聲音的認知也逐漸定著,
世界將在已知的聲音中開始建立,比如日本人的世界,就是五十種聲音組合;
德語中抖著小舌的R音,對我是沒有座標的存在物;
而中文的四聲,是西方人士難以理解的細微轉變,一偉或是億偉,一個或是很多,沒有差別。
知道這些理論,並不能讓人馬上侃侃而談。想像那些區塊,若有一個小人在我腦中來去穿梭,他必定很辛苦,
不得其門而入還是得「硬闖空門」。專家的建議相當有趣,學習語言,愈是老愈是要回到五歲前的狀態,
讓擁擠的腦闢出一塊新地,唯一方式,就是不求甚解大量聆聽,讓新的聲音系統找到地方扎根,而不是攀附在既有系統之中。
看到這個說法,不知為何,我腦子響起〈王老先生有塊地〉的旋律,歌詞不再重要,咿啊咿啊喔才是重點。
參照所有建議,能夠治療這個症狀,最好藥方就是大量聽寫,不斷聽著同一片CD,等到每個聲音都聽清楚了,
便寫下所聽到的,看看耳朵聽到的跟實際上的有什麼差別。我雄心壯志,拿了一片自認可以聽懂六成以上的CD片專心聆聽,
然而在自以為已掌握所有內容時,提筆寫出的句子竟像啃得不夠乾淨的玉米棒,東缺西缺,看起來有些可憐。
試著回想CD播出的聲音,但缺的就是缺,空白依然空白,我的句子是湊不齊的拼圖,頂多能猜猜圖形為何,但看不到真貌。
不信邪,再試一次。CD再次播放,我全神貫注就怕遺漏任何聲音,尤其空白之處。
CD內的對話愈來愈能理解,但詭異的是,缺塊的聲音卻還是空白,超乎我理解範圍。這經驗是一種震驚。
繼續練習,如網上分享聽寫經驗的網友一般,五分鐘的小段落,可花上一小時,成果可能仍不是完整的段落、
混亂的句子單詞,和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的字母重組。這樣的「火星文」,如鏡照出真相,
如果只能聽出殘缺句子,那開口也只能是殘缺句子,別人聽我說話時的皺眉表情也是難免,
因書寫在紙上的證據,已說明我的意思堡壘不是堅固宮殿,而是殘垣殘壁。
為了捕捉這些消失的聲音,我經常覺得挫敗,對手是一個擋在眼前,卻見不著也無法穿越的事物;
聲音著床不完整症候群,羨慕那些能用外語自由交流的人,最後也只能感歎自己辨音、仿音的能力不如其他人,
愈是練習,愈是發現自己的限度。在專注而徹底的聽寫過程裡,才理解過去的聽懂其實是一種假理解,
抓到隻字片語,猜測意思,腦裡是母語的翻譯,等到開口回應,卻支吾無言。不能反述,腦袋裡的外語全被肢解。
在語言班上課時,我發現許多亞洲學生總是急急忙忙想升上更高級的班級,但是上課鮮少開口,聽不懂也說不清,
一心只想更證明自己語言知識很高。這當然與我們過往的語言教育訓練有關,學校教育重視考試成績,語言只需理解與知道,
熟練與運用是其次,我們被訓練得非常會解答,語言就是正確的選擇與填空,精巧地分析與背誦冷門單字,
一切如坊間語言書籍標榜的,三個月說一口流利×文,所以要趕著往前,知道語言規則,就是語言程度了。
身在異鄉,才深深體會這是多麼自欺欺人的學習態度。我也曾這樣,學習了德文一個月後,急忙要升級,
結果到了新班級,說不出也聽不懂,老師與我交流,我很堅持表示我都懂,也知文法規則,只需加強口語聽力而已。
分組練習,我根本無法與一口流利德文的義大利同學交談,他也不知要如何幫彼此自我介紹,
老師最後婉轉告知我必須再降一級,回到初級班。心裡有些難過,為何同樣的課程還要再上一次,
但是說實在話,即使第二次,我仍無法自由交談。
比較起亞洲人,歐美人較會開口發言,一開口就是一串,甚至同樣是初級班,他們也能侃侃而談,
不過,等到紙筆考試,亞洲學生總是能輕易得高分。我還記得一次與初級班上的日本同學一同參加考試,
老師分發考卷給我們兩個時,瞪大雙眼,因為我們得了滿分。「上課時都不說話的兩個人,怎麼會知道答案呢?」
我猜她心裡是這樣疑惑的。從小到大的考試,早練就考試技巧,甚至連題目都還沒有看完就知道答案,
但這樣的滿分,也是假性,拿到卷子卻沒有什麼興奮的心情,畢竟開口說話並不是填空是非選擇題。
好友J是身邊少數沒出國,外文就學得有聲有色的朋友。每當我向他抱怨聽不懂,音發不出時,他總是說著多練習就好。
但這樣的話說多了似乎也麻木,三個月一口流利×××全成了幻夢,咒罵著出版社作者騙人。
多半時候,他只是默默聽我說,直到一天才點破了我整個抱怨的盲點:
「你真的學得徹底了嗎?你真的把這些聲音吃進去了嗎?如果要聽要說一百次才能熟練,你真的練了一百次了嗎?」
(待續)
●2014/02/17 自由時報
標籤:
瀏覽次數:
220
人氣指數:
8840
累積鼓勵:
431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2
4
1
1
聲音著床不完整症候群(下)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一人份的快樂/密絲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