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家艾德華·葛雷分(Edward Griffin)在《無癌症的世界》(World without Cancer)一書中,透露了美國現代醫學的轉變,以及醫藥學界對疾病的觀念。
20世紀50年代,一位生化學家小恩斯特&S231;克雷布斯(Ernst T. Krebs, Jr.)分離出一個新的維生素B17(Vitamin B17),又稱爲“力而卓”(Laetrile)、“阿米達靈”(amygdalin)。他當時不清楚自己掀起了什麼樣的漣漪,雖然至今許多人仍相信克雷布斯找到了癌症的療法;然而跨國際的大制藥廠因爲無法申請專利或壟斷維生素B17的使用,故而對維生素B17發起了空前的惡毒攻擊宣傳,即使事實證明它對於各種癌症有療效。
營養細胞球是另一種細胞經由一連串的步驟所形成的,葛氏將之簡化爲“完全生命”細胞(total life cell)(有點像現在最熱門的乾細胞),它可以分化爲任何一種器官或組織,乃至一個完整的胚胎。當完全生命細胞被男女皆有的動情激素啟發而開始制造營養球細胞時,有兩種結果可能發生。第一,如果是在懷孕的情況下,結果就會形成胎盤及臍帶;第二,如果營養球細胞是在修補的情況下被啟動,結果就是癌細胞的形成。葛氏補充:﹁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如果細胞修複工程沒有結束的話,就形成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