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48,308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1991159
人間光點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失去才重新省視擁有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掏耳朵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轉載"NHK的他山之石"
作者:
人間光點
日期: 2011.03.20 天氣:
心情:
我喜歡這篇文章,媒體有時嘩眾取巧、誇張,只是掩飾自己,澎漲自己,一窩蜂抄襲,還自我感覺很好,把閱聽人當作笨蛋。
NHK的他山之石
2011-03-20 中國時報 【羅慧雯】
日本於上周五發生規模九.○地震,引發海嘯與核災難,透過媒體報導,我們不僅看到日本人面對災難的冷靜,也對日本公共電視NHK臨危不亂的傳達即時資訊感到欽佩。台灣和日本同屬地震頻仍的地區,也有多座核電廠,如果台灣發生類似事件,慣於煽情報導的台灣媒體能否像日本媒體發揮媒體最基本的告知與守望功能,是許多人憂心的問題。
事實上,NHK的表現有其制度因素,日本的《災害對策基本法》中明訂NHK是災害發生時國家指定報導機關,因此NHK必須正確迅速報導災害狀況給全國周知,確保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在警報系統方面,NHK的每個分台皆與氣象廳連線,於第一時間掌握並播出地震、海嘯等災害訊息。NHK也在每個分台和全國各重要地點(機場、港口)設置自動攝影機(總數達四百多個),地震發生時即可將瞬間影像記錄與傳播出去。NHK在全國九個基地中也有十一架直升機待命,可隨時出動勘查災情,轉播各地受災畫面。此外,最重要的是,NHK每天做一次災害演習,確保相關人員熟悉災害發生時的標準作業流程,也確保主播能冷靜應變,將即時資訊正確傳達給全國民眾,讓災區民眾知道如何避災,也讓非災區民眾掌握災情。一旦災害發生,NHK的八個頻道(兩個無線電視頻道、三個衛星電視頻道、三個廣播電台頻道)就會同時播出。由於NHK對防災與災害訊息傳布之重視,使得NHK成為日本人最信賴的媒體。
日本的商業媒體在這樣一個重視媒體守望功能的環境中,也以謹慎態度處理災難新聞,例如:不拍攝受難者屍體、避免問出讓訪問對象情緒崩潰的問題、採訪活動不能干擾救災工作等等,這些都是日本媒體界行之有年的內部規範,雖非法律規範,但大致都能遵守。這和日本社會的兩種特性有關,第一,日本的傳播體制以公共媒體為主,等於是公共媒體設立了標準,商業媒體若與公共媒體的表現相差太遠,閱聽人會抵制;第二,日本是個充分記取歷次災害教訓的社會,阪神大地震時,曾發生採訪用直升機噪音干擾救難隊搜尋生命跡象、和女記者穿著過於鮮豔進入災區等事件,後來各家媒體就協議減少採訪用直升機進入災區(甚至有時是協調只讓某一家媒體進入),報導災難新聞時穿著素雅也成為各家電視台的默契。
反觀台灣媒體,聳動的標題、記者略帶興奮的語氣、催人熱淚的「日本海嘯MV」似乎是每家商業電視台的公式。更誇張的是,記者英勇「挺進」日本災區,政論節目名嘴也個個都變成專家,解釋起地震、海嘯、核電廠原理,但有哪個媒體真正記取日本教訓,為傳達正確即時的災害資訊、為安定人心做好教育訓練?又有哪個媒體每日做一次災害演習?
制度的建立刻不容緩,日本震災教我們的是,一個以公共媒體為主的制度,不僅能發揮即時傳遞災害訊息的功能,公共媒體還扮演了標竿媒體的角色,使得任何的收視率競爭和商業考量都不至於脫序。但以台灣目前的公共電視規模來看,不但不足以提供像NHK般即時傳遞災害訊息的服務,並且依據行政院最新版本的《公共電視法修正案》,公視未來連經費的穩定性都有問題。而台灣災害防救的相關法規上也沒給公共媒體或電視媒體一個防災和救災的定位。呼籲相關單位正視媒體在防災與救災上的功能,除了給予公共電視更多資源外,還應以法律規範商業電視落實防災演習,才能讓台灣媒體在災害發生時以冷靜態度安撫人心,發揮媒體應有的功能。
(作者為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系助理教授)
[8-}]
******************
震災話題-當災難喚起公民意識…
2011-03-20 中國時報 【張家榮/北市(碩士)】
當懾人的海嘯畫面透過衛星畫面傳播全球時,台灣無論是在報章社論或網路社群,人人熱烈地討論這場異國災難,而這些討論都圍繞著一個主軸:面對災難,台灣與日本有哪些不同?
例如,電視新聞台報導災難事件的風格。相對於日本NHK以不灑狗血、冷靜壓抑的報導方式,反而讓台灣人,更能體會台灣電視台的荒誕與煽情。
透過資訊與傳播全球化,日本大地震不但凸顯我們與他們的差異,也召喚在地的公民意識,例如堅持閱聽人的自主負責、環境正義與防救災體系的有效監督。這些因災難而撐開的省思與爭辯空間,不能隨著新聞時效性而消失。政府應該告訴我們,公部門會做好哪些防救災準備、核能發電的風險與必要性,以及擘畫替代能源政策。此外,新聞媒體的自律與國家的制度改革是否能因而展開,讓公民意識作為持續改革的後盾。
標籤:
瀏覽次數:
199
人氣指數:
1199
累積鼓勵:
5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本日記尚未得到貼紙
失去才重新省視擁有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掏耳朵
住戶回應
時間:2011-04-30 20:04
她, 56歲,新北市,房地產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