楢山節考
日本有一本小說叫做《楢山節考》(ならやまぶしこう),敘述日本古代信州寒村的山林內棄佬的傳說,鄉下人民生活非常窮苦,男人為了生存每天都很辛苦的工作,女嬰一出生就賣給有錢人家,換來的錢來貼補用,男嬰則棄道旁。
在鄉下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老人家到了70歲的年紀,就要由家人背到深山野嶺等死,年已69歲的阿玲婆為了讓孫子多一口飯吃,忍痛拿起石頭敲掉自己的牙齒,讓自己看起來蒼老一些,這看似非常荒謬不合人情,卻深刻地描繪出嚴苛的生存環境之下,自然界的殘酷生存法則。
作者深澤七郎做了一首「楢山節」的曲子貫穿整個故事,因此名為「楢山節考」,這部小說至今曾兩度拍攝成電影,1958年由木下惠介導演,女主角田中絹代為了求逼真,竟把自己的門牙摔斷;1983年由今村昌平監督,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台灣出生率一年比一年低,台北的老松國小學生最多的時候有12,000人,號稱全世界最大的小學,現在卻只有1,600人,而人的壽命一年比一年延長,而且拜科技之賜,患病的『時間』卻愈來愈長,於是網路流傳著一則現代版的《楢山節考》,是這麼寫的:
李伯母含辛茹苦的撫養獨子長大,也為兒子娶了一房媳婦,但婆媳間不合,經常有口角發生,兒子一直是夾心餅乾。
一日婆婆被媳婦氣得中風,臥床,三餐必需由媳婦照顧,媳婦照顧得不耐煩,有一天 向 先生說:「今天你要做個決定,是要你媽?還是要我?如果要你媽,現在我馬上就走,如果要我,就把你媽送到山上,讓她自生自滅!」
一天,兒子就背了母親要上深山「棄親」,一面走著走著,李伯母就一面折著樹枝,兒子心想,妳都無法走路了,還想折樹枝做記號回家嗎?
走到天黑了,也到山深了,兒子就把母親放下,準備讓母親自生自滅(放生),母親還是在折樹枝。
兒子就說:「妳再折也沒辦法回家啊!」
母親回答說:「兒呀,你背我上山到天黑,我是怕你找不到路回家,所以才沿路折樹枝作記號,好讓你放心回家!」
這個故事的教訓有二:
(1)母愛無邊,無論在任何情形下,做母親的總是為兒女著想!
(2)在經濟蕭條的年代,與其「理財」而賠掉老本,不如「理」好和子女的關係,成為子女願意奉養的家中「一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