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金融風暴到現再也將近一個多月了,對於美國的紓困方案全球都頗有微詞,甚至在上週日本股市狂跌,日相麻生太郎反而在抱怨美國紓困方案過的太慢,連新出爐的諾貝爾經濟學家克魯曼也都抱持相同的看法,相反的大家對於英國首相布郎所提出的解決方案(政府注資銀行)都表示認同,進而紛紛效尤。
這裡可以附帶提到布郎這個人,其實在金融風暴之前,布朗的民調就跟現在台灣的小馬哥差不多就是低的可憐,不過金融風暴襲擊英國時, 布朗憑藉著在前首相布萊爾底下幹過十年財政大臣的豐富行政經驗及財經長才,一夕之間b咖變a咖,成為國際間的救世主,把美國財長包爾森打的灰頭土臉,所以難怪古人說:「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長; 水不得時,風浪不平; 人不得時,利運不通。」(摘自 破窯賦 宋朝宰相呂蒙正作)PS.「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句話也是從這裡出來的。
言歸正傳,其實金融風暴之後出現很多所謂的金融學家,開始對於這場百年來難得ㄧ見的風暴提出看法,其中我覺得哈佛大學經濟學者費德斯坦的理論我覺得最有道理,因為我們回歸這次風暴的源頭是因為房價開始下跌,而衍生出一堆金融商品缺乏控管的問題,費德斯坦說:「房價必須進一步下跌,才會回到泡沫之前的水準。現在的危機在於房價持續下挫,民眾繳不起房貸,導致房屋遭到查封,如此又增加未售屋存量。」他說目前市場有1,000萬棟房屋為負資產,意味屋主積欠銀行的貸款高於房屋價值,屋主寧可違約。所以他建議美國政府向美國屋主買進部分房貸,用利率較低的新貸款交換,讓屋主減少貸款成本,才能阻止「房價下滑的惡性循環」。不過美國政府當然已經採取英國的作法開始注資銀行,當然成效有限,而後面所要接踵而來的考驗才是重點,因為銀行開始緊縮銀根,企業界融資不易,導致企業倒閉造成失業潮,然後民間消費力開始降低,又造成企業銷售下降,如此的經濟惡性循環中,大家真的要準備過苦日子,如何持盈保泰,並學習巴菲特的危機入市,「恐懼」與「貪婪」永遠是資本主義市場裡,最無法避免的心理因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