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5596891
 蘆葦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紀曉嵐妙對乾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紅山文化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良渚文化
作者: 蘆葦 日期: 2015.02.02  天氣:  心情:
良渚文化─

一、良渚文化的發現
二、良渚文化分佈與年代
三、良渚玉器材質特徵
四、良渚文化代表玉琮觀點
五、琮面分邊分節與角端面飾稜線作工
六、良渚玉器的鑽孔與花紋雕工
七、線鋸工線材質探討
  1.線與繩的區分及製作材質
  2.河姆渡文化對植物的莖與纖維運用
八、良渚玉器在平、弧面、稜線、鑽圓的綜合成就


一、良渚文化的發現

  浙江東南是良渚遺址一部份,1 9 3 6 年在杭州附近發現了良渚遺址。良渚文化玉器植根於當地從馬家濱文化開始,經由崧澤文化逐漸發展起來的用玉風尚,長江流域下游地區這裡有多種新石器時代文化,馬家濱文化是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遺址,1 9 7 3 年南京博物院對吳縣草鞋山的發掘,就總體上看在太湖地區,又確立一處多層次疊壓遺址,良渚文化只不過是儲層次中的一個文化堆積。

  良渚文化玉器的出土是早於良渚遺址的發現,清末吳大徵所著《古玉圖考》就收藏有很多良渚的琮,多以傳世器物依據經傳論證,缺乏實際出土資料引述,形成一種流於形式的參考不能做為依據。二十世紀二○年代西方考古學傳入中國,給傳統的古器物帶來了新的驗證方式,良渚遺址的發現是中國運用科學考古方法所獲得的最初成果之一。

二、良渚文化分佈與年代

  從良渚玉器出土的地點來看,有浙江的良渚、反山、瑤山,江蘇的福泉山、張陵山、草鞋山,就文化的地緣來說都含蓋到今天的上海、蘇州、杭州,而這三個地方在清末民初是達官顯貴殷商巨賈聚集之處,上海又曾是外國租界地,因政商關係帶來不少東西文化交流,當時良渚一帶流行盜掘古玉風氣,對於良渚玉器的取得並不困難,也是國內外收藏的目標,難怪今天很多外國博物館,收藏有那麼多良渚文化的琮。

  不過當時對這些造型特別、雕工精美的玉器,斷代大約都定在商周之際,更明確的說以周代為最多,在今來看可能是受當時學術想影響,不過考古學家對這不斷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年限追蹤研究未曾間歇,1 9 7 3 年南京博物院對江蘇省吳縣草鞋山、張陵山的考古發掘,著名的考古學家夏鼐在 1 9 7 7 年《考古》第四期<碳十四測定和中國史前考古學>一文中披露,良渚文化的年代下限距今 4 2 0 0(十‧一)1 4 5 年,大體按推算而得是夏代紀元起始年代相當,上限距今 5 2 6 0(十‧一)1 3 5 年,相當於大汶口文化中期,要比所謂商周年代早的很多。

  良渚文化玉器最早被發現是在江蘇省,吳縣嚴山春秋吳國玉器窖藏中的一塊素璧,距今也有二千多年,請參考 1 9 9 3 年出版《東周吳楚玉器》書中圖片1,爾後至宋朝有一種類型似琮型的瓷器,應該也是跟良渚文化的玉琮有所淵源。清朝乾隆皇帝是古玩雅好者,收藏有不少歷代古玉,在台灣故宮博物館可看到乾隆皇帝遺留下來的收藏古玉,其中有不少的琮或較小的方勒,雖然有些是後代宋明所仿,但也有些是良渚文化器物。民間收藏良渚文化玉器,從清朝、民初一直到近代,在當時雖然不確定年代,但對這些收藏的風氣並不受影響。

   差不多 1 9 8 6 年左右曾在香港一些古董店,看到一些底質全白或微黃,造型、花紋、圖案明顯與商周或春秋戰國完全不同,有圓柱體器物或片狀佩飾其中以素勒最多,坊間也以口相傳這些是良渚器物。當時對這種玉器不是很暸解,只是憑藉過去識玉經驗判斷是古代玉雕,一直到 1 9 8 9 年良渚文化玉器一書出版,對收藏良渚文化玉器的認識才較具體暸解,同時也對已有這類型的收藏品得到適度引證,不過之後器物來源就越來越少,相反的仿製器物就越來越多,至今要是能收到較好的良渚玉器,除非是藏家相讓否則是一物難求。

三、良渚玉器材質特徵

  良渚文化玉器會受到收藏者喜愛,是近代受考古學界認證為,長江流域下游一種特有文化影響之外,本身在造型、花紋、圖案,也與中原文化完全不同風格,所用材質也和中原商周出土玉器的材質也不相同,而且年代又高過商朝一千多年,是另成一格的獨有器物所吸引。從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器,經礦石分析測定是引用獨山玉岫岩玉新疆和田軟玉,和良渚所使用的材質做實際比對,質的硬度與透明度都有某些程度不同,確認種質差異得到一些初步肯定,材質來源或許是運用當時當地所產玉石,不過在學術性的考據如能找到,當時出產玉石的礦脈是最為理想的考證。

  良渚出土玉器對質的判別大致可分為二類,一種是幾乎完全看不見底質全白色材質,良渚玉器用這類玉質相當多,且佔大形器物大多數的量,另一種是可清楚看到底質的器物。

  看不到底質的出土器物,考古學家研究認為是殮葬時,經火焚燒改變玉質而成,焚燒痕跡可從《良渚文化玉器》書中第 3 頁圖片 3,浙江省餘杭縣反山 2 3 號墓墓穴,棺槨痕跡和隨葬器物分佈情況來看,墓穴坑底及墓穴四週土層表面,有凝結一層似白霜狀物質,土壤看起來較硬感覺,這種現象可證明此坑穴,在掩蓋埋土之前是經過高溫焚燒,產生土壤中某些矽化物與其他物質的結合變化,留存於土壤表面痕跡。這些現象是否能完全證明,使陪葬玉器的材質完全改變成全白色狀,成因是否完全這樣,個人認為需要更進一步深入探討,但這樣會牽涉出較多問題,例如燃燒材質、燃點溫度、燃燒時間長短,以及受客觀環境變化影響,改變玉質本身結構過程等問題,目前尚無法更進一步了解。對這現象提出看法目的是,這種材質是不是本來就是這樣,不一定是經過高溫焚燒形成,多一種辨別玉質思考方向。

  另一種是可看到玉的底質《良渚文化玉器》書中 1 4.1 5 頁的琮 1 4 1 頁圖片 1 8 7 的墜,1 1 2 頁圖片 1 4 5,福泉山出土的錐形器,器型所選用的玉質都非常好,這二種玉質都是做為收藏良渚器物材質的比較標準。


  從收藏角度來看除了比較材質之外,還有關於受沁形成較特別美的顏色,請參考《良渚文化玉器》1 4 5 頁圖 1 9 5 新月形飾的沁色,木瓜黃顏色邊還帶有紫色,形成的沁色比彩繪漂亮更能吸引人喜歡。沁色上面還帶有白色霧狀,及寬細不同的白色網狀,這是良渚獨有的沁狀特徵,在其他地方出土的古玉甚少有這些沁狀。可能是玉質與土壤物質,受當地環境變化相互影響所形成的。另外還有一種變化是從經驗中得到,《良渚文化玉器》1 4 0 頁圖片 1 8 6 的雙孔(或三孔)相通的玉珠,其圓形的表面特有光滑如經盤玩後會由白色漸變為橘紅色,確實蠻誘人的奇妙變化。

四、良渚文化代表玉琮觀點

  良渚文化玉器的器形代表是以琮為主,當然還有很多其它種類器型,主要圖案是以神或人與獸的面為多,花紋線條是用比玉稍硬的工具,刻劃出陰線迴旋紋組成。對這些良渚玉器從造型和圖案觀察,大致可了解其設計製作主軸,是從想像融會到實際生活中,崇拜某一種圖騰的宗教信仰,利用自然材質加上上乗工藝製作出一種信仰寄託之物,而成為實際生活中某一層面的必須品,或許是祭天地、敬神祇、拜祖先,屬於人在實際生活中,對自然在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透過宗教儀式虔誠祈求對未來的希望,一種能代表地方文化特質的器物。

  這麼莊重意義深遠的器物,在四千多年以後看到這些器物時,當然會感到驚訝與讚嘆,畢竟祖先相距現在是那麼久遠但卻未曾間斷,留下這麼精美的玉雕美術品,喚起後人對先人的精神與智慧一種崇敬引思,同時自我有一種惘然與渺小的感覺。從《良渚文化玉器》第 7 頁圖片 6-9 反山出土的琮,目前稱為琮王,琮王其渾厚感表現人對天地、神祇、祖先虔誠的崇拜,在器物製作時想表達宏偉的氣勢中,帶有一種最嚴肅、專注的凝聚,穩穩靜靜的讓後人慢慢去發掘與了解它。

  這麼大的琮要製作,單就材料的選擇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它從選料到加工成器,須經造型切磨,大小圓鑽孔,圖案花紋佈局,切磨流暢線條,器面整平等加工,每一道加工除了要有上乘的技術外,還懷有使命感精神專心雕琢而成。

五、琮面分邊分節與角端面飾稜線作工

  過去對琮的製作過程,因為無出土發掘報告資料,與流傳民間收藏的琮做正確性的比對,某些純屬個人意見的看法,只能列入參考不能當做引證,雖然清末民初一直到最近都有這類器物出現於坊間,但其文化背景成謎,尚且不論其年代,有關其器物的種種推論也臆測為多。但自吳縣草鞋山,餘杭縣反山,瑤山良渚文化出土發掘報告中,已能得到相當具體的知識依據,

  1 9 8 6 年浙江省餘杭縣反山出土的琮王,可能是目前有出土記錄屬於最大的一件矮琮,《良渚文化玉器》第 6-9 頁、質呈橘黃白色帶一點淡紫色相間玉質,長寬比厚度長,看起來似矮方柱體,有一種特別厚重的感覺,琮王的型制看起來內圓外方,內圓是射口到肩的型制,肩緣有一落差的高度至鼻,所以射口至肩從側面做一水平分割看像是一塊璧,璧是圓形在方的裡面,就有外方內圓之稱,肩至鼻的鼻是外方的四個角,兩角間的連線並不是直線,而是有微微外凸的弧線,換角度來說四邊面的中間,較高於兩邊角端而呈微弧面,角端至兩側中間,橫切磨三道窄深的陰線溝,將琮王分成四節,由上至下是雕一層神面,一層獸面共兩組整齊排列,面飾是以角端為中軸向兩側發展,良渚所有的方琮,圖案設計製作,都是這個樣子。

  琮王的分節切工,線溝不但窄深且長又直,但無法看清溝底切法,故另參考《良渚文化玉器》4 0 頁圖片 5 1,也是四層式高琮來看分節切工,這道切溝用深度及寬度來看,角端較深較寬於兩側,角端的溝底呈弧面,也就是在切磨通過角端時,沒有停頓才有這種現象,與面飾上雙橫額間,額與鼻或鼻下的夾角切磨就不一樣了,要成角狀切磨時一定會停頓,才能形成與分節切磨不同,而且要注意兩側在角端銜接的寬度與深度,尤其是深度,如果一側的深度深於另一側,那麼角端相接的稜角線,就偏向深度淺的那一側,無法去對準原來雙額的稜角線,講究稜角線整齊一致的紋飾就走樣了,一支多層次高琮要磨成夾角有多少處,如果技術掌握不好,何來花紋在角端成稜線之美。

  類似例子請參考《良渚文化玉器》2 2 頁圖片 2 9,瑤山出土的琮在角端有兩個凹槽面,分隔成三個較高刻線工的稜角面,這兩個凹槽角端切磨相接成一條稜角線,與上面刻有橫線的稜角線,做垂直比對是明顯偏左,可看出是右側邊的磨痕,較深於左側邊相接而成,這兩種不同做法之間的差別,在於「弧角」與「方角」之分,從這方面來看良渚對琮的製作,技術運用不但是相當靈活,而且分辨的很清楚成一種規矩,可提供於工藝製作參考依據。

  對於琮的分節橫線切磨大致已有了解概念,琮四面中間都有一道垂直平面間隔,將琮的面飾紋分隔成左右兩邊,這一道垂直平面間隔一般比左右兩邊的面飾紋稍低,與接近橫切磨線的尾端同平,它的寬度視器物整體美觀所須而定。從《良渚文化玉器》2 3 頁圖片 3 0,瑤山出土的琮這道垂直平面間隔是,琮在分節後的稜面上紋飾加工完成才製作而成,連面稜紋飾的兩邊在做垂直平面左右區分時都被磨掉,用出土的實物來做引述作工重點的層次說明,器物本身是非常珍貴的研究比對參考。


六、良渚玉器的鑽孔與花紋雕工

  良渚文化玉器的紋飾有其特別之處,與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出土的器物有所不同,其中以表達神人或獸的面,及紋飾加工有其特有造型,能完全表達良渚文化特點,給于研究良渚文化較容易了解,以《良渚文化玉器》1 7 8 頁圖片 2 3 7.2 3 8,玉鉞上的圖騰是為其中的代表,圖騰的上半部為一位五官清楚頭戴羽冠者,大概可稱這種面為「神」,下半段一種橢圓眼形正圓眼珠與瞳孔,下為寬鼻與最下端似寬四方口可稱為「獸」面,神與獸面之間有極細方圓形陰工迴紋,表達神的雙手與獸身的肢爪,神與獸的面飾是高於玉鉞器面浮雕,獸面內也有橢圓形陰工迴紋與底部紋飾相同。

  另外一種臉面紋是在琮上面見的最多,上額有兩道分開的線紋,下有圓形雙眼,底中有一四方口,稱之為「人」面等三種面的紋飾,這三種面的飾紋,其中「人」與「獸」面的眼睛,都鑽的很圓,尤其是獸的眼睛鑽的是又圓又深,較俱眼神的表達,明顯能看出獸眼的眼珠是用管鑽鑽旋加工而成,圓線陰工凹槽的兩邊角度都沒有崩塌的細缺角,可參考《良渚文化玉器》1 2 頁圖片 1 3,瑤山出土的琮,從成形效益的角度來看,要達到這種加工技術水準,對於施工技術與工具製造要求都相當高,管鑽工具製作基本比杵鑽工具要難,管鑽工具的中心是「面」,還有要相等的圓週率,施工時鑽頭與器物表面要保持水平定位旋鑽不能傾斜,解玉沙的顆粒細度要均勻,旋轉速度等速適中,不然鑽出的圓圈,圈線寬度不等或圓圈移位、高低邊、有細缺角等,其中之任何缺點產生。

  從人面或獸面圓形的眼睛,與琮的射口來看,雖同屬圓孔但大小區別很大,其製作難度也隨圓孔大小深淺而異,如多層組合的高琮,圓管鑽的工藝要求,不但要鑽的圓又深,孔壁也要很平滑,當時要鑽這麼大又深的圓孔,除了具備之前所提相關技術性外,這種大型製作要有大型的鑽孔機器及工具,運作大型機器要考量到動力的持久性,動力能源是人的體能轉換,工具其堅固性要高,這種製作過程時間會較長,中間不能停頓,除了鑽到圓孔深度中間,要轉換琮的另一頭時才適合停止外,其間如有停頓再鑽會有停頓痕跡,製作素質對體能轉換的持久性,及工具堅固性的考驗都相當高,以目前良渚文化出土玉器琮的鑽孔技術來看,鑽孔的素質是相當高,都說明已克服這些高難度相關條件,可能是目前與同期文化相比成就最高的作品。

  良渚在陰線工花紋雕琢,線條流暢的表現看起來有點停滯感,線條在進行時有點阻力,粗細深淺較沒有一致,好像用比底質稍硬的工具,用手用力刻劃出來,在刻劃時受到玉質晶體的硬度阻礙形成,組成線條的線段相接有點曲折,這是無可避免的現象。其實良渚在陰線工的工藝成就也很高,可從琮王或其他琮的神或人面上,細橫線額紋看出,不過這些都是直線,與迴旋彎線本身製作受制於弧度轉折,區分成二種作法,另外良渚利用迴旋彎線在器面併成花紋的線條,排法密度也是原因,雖是如此但不失盡能力去表達完成一種本意,這種雕法倒成為其特有風格。


七、線鋸工線材質探討

1. 線與繩的區分及製作材質

  優勢的鑽孔技法有時也跟透空雕搭配運做,請參考《良渚文化玉器》1 2 2 頁或 9 5 頁圖 1 2 3,出土的璜與冠形器就能明顯看出。良渚的透空雕應該是利用線鋸加工而成,線鋸是鋸法的一種,工具應是一種弓鋸,這種弓鋸的製作非常簡單,利用藤或較寬厚的竹片,用火稍為烘烤折彎,雙頭綁線即可,弓鋸運作時只要手握上端上下拉動往前推,就可拉鋸出想要的花紋圖案,這種製作程序稱為線鋸,但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線鋸的線,是用什麼材質做的,考古發掘工作也曾試圖找出這種工具,因為有某種原因都未盡理想。

  雖然目前在良渚文化玉器出土地點未能找到線鋸工具,不過出土的透空雕玉飾是證物,可促成研究線鋸材質反方向思考的起點,只要努力再去搜尋,如果有某些相關出土資料的發現,用觀察思考邏輯做推理組合模式,如果沒有直接的證據,也應該有些蛛絲馬跡的間接旁證。要探討之前先要了解「線」與「繩」的定義與差別,根據字典的解釋,「線」事用絲、麻、棉等製成的細縷,「繩」是用絲、麻、棉、草、兩股以上絞成的長條,兩者的材質大同小異,差別只是粗細之分。除了絲以外其他都是取至植物的纖維搓揉而成,或是較細條狀植物例如藤蘿(蔓生木本植物)本身已能當「繩」來運用。

  新石器時代後期出土很多石製工具或武器一般都沒有柄,從考古學的角度去想像工具或武器與柄的結合樣,進一步去了解它的用法,還模擬繪圖詳細解說應該是怎結合較為適中,往往在很多模擬解說圖上能看到是用「繩」綁住做固定,不過這樣想法在後來是得到出土遺物的證實。

2. 河姆渡文化對植物的莖與纖維運用

  這個證實是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河姆渡遺址地處景色秀麗的杭州灣南岸,遺址的西面和南面是姚江,東北面是平原,南越姚江是四明山。這裡在幾千年前是平原湖沼或丘陵地區,當時氣候溫熱濕潤,雨量充沛,與南方廣東、廣西等地區大致相近,1 9 7 3-1 9 7 8 年,考古工作者先後兩次發掘河姆渡。遺址面積 4 萬平方公尺,發掘面積 2 6 3 0 平方公尺,遺址共有四個文化層,據碳十四測定,河姆渡遺存的年代在西元前 5 0 0 5 年至西元前 3 3 8 0 年左右,河姆渡第四層文化是在長江下游東南沿海,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存中最早的文化層,它距今約 7 0 0 0 年,比良渚文化的上限要早 1 8 0 0 年左右。

  遺址出土各種生產工具多達幾千件,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成批的骨耜,耜是一種農具就是裝在犛上用來掘土的,骨耜當時是主要農業工具,它採用大型哺乳動物(可能是牛)的肩胛骨加工製成,長 2 0 公分由於長期使用,耜刃磨蝕較甚,有的骨耜還保留木柄,木柄安裝在骨耜淺槽中,用藤條穿過骨耜方孔綁緊柄端,木柄頂端作成丁字形或雕出捉手孔。請參考《中國重大考古發現》第 3 3 頁圖,古人對自然物的運用,視物的大小與使用狀況,選擇相配的材質做成工具,是俱有「考量」與「選擇」條件這是一種智慧與經驗,也是創作的基礎,用「藤」當「繩」做捆綁固定之用是一種事實,不是一種推論。

  再從《中國重大考古發現》(3 5 頁圖片),河姆渡遺址出土的一塊木蝶形器,看起來不是很厚表面平整光滑,器物上有三處透空,中間最大左右兩邊各一透空,中間透空留緣較窄可看出已斷,以右面的透法來看一端有似圓的孔逕,其餘似條狀彎曲弧度很大,不像用石條加熱烙成,兩旁沒有焦黑的痕跡,有可能用「線鋸」拉鋸而成,這種透空行狀與稍後有 1 8 0 0 年左右的,良渚文化玉器透空狀有相似之處,只是材質上的差異而已,另外還發現利用蘆葦加工編織而成得蘆席殘片。

  從河姆渡遺址發現列舉出土的幾項工藝作品,都是利用植物做材質加工完成,產品應不止這幾項,如果以材質運用觀念加上製作技術來推論,已具有用植物纖維來做「線」或「繩」的條件,只是未在出土報導中看到,如果能找到「線」或「繩」的遺作,那麼線鋸的「線」是用植物纖維來製作的推論應是相差不遠。而線鋸用途於良渚玉器製作,除了做鏤空運用之外還有用作切割,以《良渚文化玉器》7 1 頁圖片 9 3,張陵山出土的環,與 1 6 3 頁圖片 2 1 9,反山出土的牌飾,都可看到線鋸切割遺留的痕跡,這些遺留的痕跡隨環環繞,應是環在切割時切面順工具轉動才留下切口線痕跡,如果就美的觀點要求來看或許是一種缺陷,但是在研究方面來看,是難得的古代工藝品實物例證。

八、良渚玉器在平、弧面、稜線、鑽圓的綜合成就

  良渚出土的玉器,除了其代表性的琮之外,尚有其它很多不同類別,不但造型特別,就工藝美學角度來看,製作的水準要求頗高,有些沒有圖案或花紋的器物,講究的是幾何形的面與線,配合上乘的技術來表達物「體」的美,如《良渚文化玉器》7 5 頁圖片 9 9,瑤山出土的鐲,內徑圓的面壁光滑順暢,外圓凸弧的線股成斜度順勢排列,斜度順勢的形成基本上要求是斜向角度要一致,與製作位置的面積交互酌算,才不會造成擠壓或寬鬆不等的間距,用面與線互相搭配,製造出較特別的玉雕美術品。

  良渚玉器對圓的製作技術很高,從大型器物琮中間的上下通穿孔徑,玉鐲的內徑圓,小到獸面的圓眼珠,從小而淺到大而深儘可能達到正圓與深度均等要求。這種鑽孔加工最困難的是,在多層組合式琮中間鑽大又深的孔徑,從完成作品來看都有達到孔圓,孔壁面平滑順暢之水準,一般琮的鑽孔是兩面鑽,接痕多為接近中段,工具是用管鑽,從效益及美學觀點來看,工藝技術成就是相當高。

  另外來看《良渚文化玉器》圖片 2 0 6.2 0 7.2 1 3.2 1 4.2 1 5 等幾樣作品,本身都無花紋雕飾,但造型都極為特別,是組裝器件中的玉質部份,雖然這幾項作品的造型都互不相同,不過確有某些共同點,有榫頭或榫槽製作,可用作銜接與固定,而且器物整體對面的加工,無論平面或弧面都整磨的極為平順,形成面與面交夾的稜線也極為細銳分明,達到工藝製作線條對「美」的要求。綜觀良渚玉器製作技術水準相當高,從切磨、鑽孔、整平、雕花、留下很好的研究工藝目標,要提昇對古代玉雕工藝的認識,器物本身是最好的老師,看自己能從中體會多少,良渚玉器的認識是學習過程不可缺少的一環
標籤:
瀏覽次數:36    人氣指數:656    累積鼓勵:31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紀曉嵐妙對乾隆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紅山文化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