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8個喝水養生法.. ✿睡前喝水,可預防心肌梗塞或中風: 血液中有七成是水分,身體缺水時, 血液就會變得濃縮、粘稠、影響血流, 身體就必須提高血壓、縮小血管。 睡覺時,身體依然會因呼吸、排汗等排出水分, 這7~8小時中卻無法適時喝水。 哈佛大學的研究曾發現, 早上6~9點是最常引發心肌梗塞、栓塞型中風的時刻。 不過,為了避免有些人半夜起床上廁所會影響睡眠, 或老人家可能有跌倒的風險, 所以除了腎結石的人外,只要睡前1~2小時有喝水, 並且早上起床時立刻喝水, 也可達到預防血管阻塞的⋯⋯效果。 早上喝一杯水有助腸胃蠕動,改善便秘, 若前一晚先把水擺在床頭,一坐起床立刻喝下去,效果加倍。 身體從躺著到坐起來時,腸子會因站立反射而開始蠕動, 把握這個時候立刻再喝下一杯500cc左右的水,效果會更好。 常溫冷水比溫開水更能刺激腸子蠕動, 但勿低於常溫,太冷的水反而會抑制腸子蠕動。 至於喝溫鹽水,醫生表示,沒有證據顯示加鹽有助排便。 加上睡眠中身體已經消耗許多水分,所以喝鹽水反而會令人更加口乾, 尤其早晨時血壓通常較高,血壓高的人最好還是喝溫開水就好。 ✿運動前先喝水,表現更亮眼: 大多數人習慣運動完才喝水,其實最好的方式是在運動前就先喝一杯水。 因為運動的目的是訓練肌肉並增加血液迴圈, 當血液中水分充足,運動時血液流動才會更順暢, 供應肌肉與細胞充足的氧氣與養分, 讓運動表現更好,不易疲累,也可避免中暑。 ✿喝酒時,也要多喝水: 喝下啤酒時感到清涼暢快,別以為是在補充水份。 酒精含有利尿的成分,喝酒後跑廁所,排出的都比喝下去的多, 因為酒精成分已經悄悄地把你身體其它地方的水分帶走了。 而且酒精會使血管擴張,體溫上升,也容易造成大腦跟身體缺水。 因此喝酒的同時,也別忘了同時補充水分, 可以減少隔天起床後口渴、皮膚乾燥的情況,也有助減輕隔天的頭痛。 也不要把茶、咖啡、可樂算入每天所需的水分中。 含有咖啡因的飲料,以及含高量鉀或檸檬酸的果汁, 都有利尿作用,會帶走身體多餘的水分, 因此不能把這些飲料算入你所需要的水分中, 最多只能減半計算。 水具有穩定、滋潤、降火的功能。 只要缺水,就會有燥與熱的表現。 除了口渴,舌頭或嘴唇太鮮紅、乾燥、 手心與腳掌發熱、乾咳、便秘等情況, 都可能是身體缺水的表現。 此外,眼睛或皮膚乾澀,也需要多補充水分。 突然感到沒來由的疲累、情緒焦慮、暴躁、 或者大腦沉重且注意力無法集中時, 也可能是缺水的表現,試著喝一杯水來恢復活力。 老人家改變姿勢而產生姿勢性低血壓的暈眩時, 也可能是缺水造成血液量不足所引起。 一天平均約要喝2000cc左右的水才夠, 但應平均分配在一天當中補充,讓身體隨時都不缺水。 也要依照活動量做調整, 像是泡熱水澡、夏天長時間在外或待在冷氣房內, 都要多補充1~2杯水。 ✿天黑後才煮開水,水質最佳: 當開水煮沸至100度時, 要打開蓋子多煮3~5分鐘,以去除水中的三鹵甲烷。 但打開蓋子後,你別站在旁邊,並且要同時打開抽風機。 因為三鹵甲烷揮發成氣體時吸入,比溶解在水中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不管是不是大量流汗後,只要喝水時,都要小口小口地喝, 因為一次灌下太多水時,腎臟會收到進水太多的訊號, 便會加速排尿的速度,反而讓喝下去的水立刻流失, 沒有足夠的時間送到身體各地。 而且喝水喝太快,也容易引起脹氣。 ✿瓶裝水真的容易長細菌: 只要是瓶裝的飲料,開罐後都很容易長細菌, 儘量不要嘴巴貼著瓶口喝, 且不要連續幾天都重複使用同一個瓶子。 也不要將瓶子放在車上日曬,使塑膠瓶內的化學物質溶入水中。 不過,即使是水壺,也要記得每天清洗吸管與瓶身, 不銹鋼的材質則比塑膠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