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26976
 人在大陸出差中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媽................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美麗的女醫生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只有感恩
作者: 人在大陸出差中 日期: 2004.05.25  天氣:  心情:

只有感恩
> > >
> > > ◎劉墉  (20040320) 中時
> > >
> > >
> >
> 下午一點從北京上飛機,到台北已經深夜了。機場裡冷冷清清,行李完全不
> > 檢
> > > 查,
> > >
> >
> 揮揮手,過了。候機大廳裡沒幾個人,塑膠椅子在冷冷的燈光下散發著寂寥,我
> > 一
> > > 個人
> > >
> >
> 拖著行李往公路局車站走,突然聽見前面有人喊:「快!快!快!往台北,就要
> > 開
> > > 車
> > >
> >
> 了,不快趕不上了。」接著背後傳來一串腳步聲,原來一群阿公阿媽正大包小包
> > 地
> > > 拚命
> > >
> >
> 往前衝。「別跑!別跑!小心摔跤,我會等你們。」那司機又笑著猛揮手用台語
> > > 喊。我
> > > 突然有一種好特殊的感覺,覺得回到了家。
> > >
> >
> 才離開一個月,高速公路兩邊種的爬牆虎,似乎又長高了。今年台灣的冬天
> > 特
> > > 別
> > >
> >
> 冷,但比起北京,暖太多了。記得有一年跟個北京的朋友去杭州,天寒,北京朋
> > 友
> > > 穿羽
> > >
> >
> 絨衣,杭州人卻只穿薄毛衣。北京朋友說:「他們是南方人,比北方人不怕
> > 冷。」
> > > 我當
> > >
> >
> 時很不解,後來發現果然如此。因為北方天一寒就開暖氣,在屋裡不覺得冷;南
> > 方
> > > 沒暖
> > >
> >
> 氣,天冷也得撐著,久而久之,反比北方人耐寒。台灣人也耐寒,台灣人有一種
> > 特
> > > 殊的
> > >
> >
> 耐力與彈性,一下缺水、一下缺電,一下淹水,但是在電視裡,看那些人一邊舀
> > > 水,說
> > >
> >
> 家淹了、車也淹了,一邊卻露出笑。就算最近一隻大鯨魚死在海邊,在運往解剖
> > 的
> > > 過程
> > >
> >
> 中,突然鯨魚肚皮爆裂,內臟散了一地,附近居民也是一邊捂著鼻子清理,一邊
> > 笑
> > > 著
> > >
> >
> 罵,還有人居然拿著照相機,站到臭鯨魚前面留影。這,是台灣人特有的生命
> > 力,
> > > 對命
> > > 運的幽默與人生的豁達。
> > >
> >
> 車近台北市,遠遠看見台北一○一和新光三越大樓,還有下面的萬家燈火,映
> > > 在淡
> > >
> >
> 水河裡。這十年間,台北有了太大的改變,以前遠看市區,因為空氣污染,常只
> > 見
> > > 十里
> > >
> >
> 紅塵,一片模糊,而今卻連星星也看得清了。想起最近一個北京朋友,到台灣之
> > 後
> > > 對我
> > >
> >
> 說,台北不過像個中國南方的小城,真是刺痛了我;不過後來我又同情他太匆
> > 忙,
> > > 沒能
> > >
> >
> 見到台北的精神。在台北坐計程車,如果司機正抽菸,他們多半會主動把菸熄
> > 掉;
> > > 當客
> > >
> >
> 人打手機,司機常會把收音機的聲音關小。今天的台北有一種特別的細膩與優
> > 雅。
> > > 如同
> > >
> >
> 我搞電影的學生王瑋所說,當有一天北京地鐵裡的人能像台北,都小聲講話,我
> > 們
> > > 的偶
> > >
> >
> 像劇就不容易在大陸混了。因為那是一種細緻的文化氛圍,大陸急不得、也硬學
> > 不
> > > 來
> > > 的。
> > >
> >
> 其實整個台灣的文化都細緻了,文化人可以開個車子到山頭賣咖啡;山區裡
> > 的
> > > 民宿
> > >
> >
> 一間間蓋起,八十多歲的老兵胼手胝足地建成屬於他自己的公園;原本已經沒落
> > 的
> > > 手工
> > >
> >
> 造紙、糊油紙傘、畫竹燈籠、燒陶器,甚至提煉樟腦油和香精,都一一再興起
> > 了。
> > > 也就
> > >
> >
> 有那麼多人,攜家帶眷地去遊覽、去學習,這屬於他們阿公阿嬤時代的老東西。
> > >
> >
> 但在那些傳統工藝中,年輕人又賦予了新的生命。於是九份有了掛滿名家書
> > > 畫,和
> > >
> >
> 附設燒陶教室的茶館,許多老字號的糕餅糖果改變包裝,裹著一層又一層的綿
> > 紙,
> > > 再放
> > >
> >
> 進原木盒子,盒外燙上幾個耐人捉摸的文字。於是吃那東西,不再只是送進肚
> > 子,
> > > 享受
> > >
> >
> 片刻的美味,而成為一種過程、一種心情,甚至說:一種自信。
> > >
> >
> 台灣確實更自信了,只有經濟發達到遠遠超過生活需求之後,人們才會回頭
> > 找
> > > 尋屬
> > >
> >
> 於自己,或屬於原鄉的認知。就像孩子的成長,先沒有自己的主見,跟父母一個
> > 鼻
> > > 孔出
> > >
> >
> 氣;漸漸進入青春期,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甚至有時故意跟父母唱反調。至於
> > 成
> > > 熟之
> > >
> >
> 後,有些人能變得非常客觀,就算別人跟自己的立場相左,也公平對待。又有些
> > 人
> > > 則發
> > >
> >
> 展得十分主觀,十足表現自己的特質。也正因此,台灣才能呈現多元的文化。
> > > 鄉音無改鬢毛衰
> > >
> >
> 台灣就因為到了成熟的境界,所以許多年輕人大學畢業不再出國,他們回到
> > 自
> > > 己的
> > >
> >
> 家鄉,找尋父母親一代,因為追求經濟起飛而遺失的東西。所以每個小城小鎮都
> > 漸
> > > 漸強
> > >
> >
> 調自己的特色,把古蹟修復、為街道畫導覽圖,而且將那小城的歷史故事又帶到
> > 了
> > > 言語
> > >
> > 中,每個人以他家鄉的特質為傲,以自己是原鄉人為傲。
> > >
> >
> 在國外長大的孩子就沒有這樣的幸運,許多華人孩子在白人堆裡成長,小時
> > 候
> > > 自認
> > >
> >
> 為是白人;漸漸到了青春期,孩子們開始結黨,形成一個個小圈圈,那些黃皮膚
> > 的
> > > 孩
> > >
> >
> 子,突然發覺自己不一樣,他們開始想,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屬於什麼地
> > 方?
> > > 大概
> > >
> >
> 正因此,許多小時候拒絕學中文的華人子弟,進了大學,沒有父母逼,反而自己
> > 去
> > > 選修
> > >
> >
> 中文。為什麼?因為人人要自我肯定,如同一棵樹,枝葉再茂盛,也不能不認識
> > 它
> > > 的
> > > 根。
> > >
> >
> 想起馬來西亞華人領袖林連玉的話:「我們的文化便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我
> > 們
> > > 文化
> > >
> >
> 的傳遞與發揚,必然寄託在華文教育的繼續存在及發展上面」。每次我去大馬,
> > 都
> > > 有深
> > >
> >
> 深的感動,那裡很多報社的主編、僑社的領導,都坐過牢,原因是他們堅持推展
> > 中
> > > 文。
> > >
> >
> 由華人辦的獨立中學,經費都是華人捐的,孩子用的課本,連理化、生物、數
> > 學,
> > > 都是
> > >
> >
> 以中文寫的。記得一位僑商對我說「我們繳兩份稅,一份交給馬國政府,是正規
> > 的
> > > 稅;
> > >
> >
> 還有一份繳給董總(馬來西亞華人推展中文教育的總部)去推展僑教。」他還
> > 說:
> > > 「政
> > >
> >
> 府不承認華文學校的學歷,沒關係,我們華人的公司承認!」更令我感動的是,
> > 大
> > > 馬的
> > >
> >
> 華僑來自廣東、廣西、海南、福建,但是他們在一起必定說國語;共同的語文,
> > 使
> > > 他們
> > > 移民大馬幾百年之後,還能緊緊團結在一起。
> > > 到處都可能聽見南腔北調
> > >
> >
> 語文是多有意思的事啊!過去以為大陸經過文革、下放、大串連,許多北方
> > 人
> > > 調到
> > >
> >
> 了南方,南方人去了北疆,普通話應該早已取代方言。直到近幾年走過大江南
> > 北,
> > > 才發
> > >
> >
> 現處處都是鄉音無改鬢毛衰,每個地方的人在一起,仍然用他們的母語交談。
> > >
> >
> 最有意思的是,有一次上湖南衛視的「有話好說」節目,請到的話題人物來
> > 自
> > > 河
> > >
> >
> 南,講的是帶河南腔的「普通話」,居然現場幾百位湖南觀眾都聽不懂,而我卻
> > 聽
> > > 得毫
> > >
> >
> 無困難。我漸漸發現,陪我到四處旅行演講的北京朋友,聽不懂山東腔、聽不懂
> > 浙
> > > 江
> > >
> >
> 話,聽不懂台灣國語,連隔個太行山的山西話,都一知半解,但對於台灣去的
> > 我,
> > > 這些
> > > 都不成問題。
> > >
> >
> 於是發現,因為台灣有來自中國各地的人,每個台灣長大的孩子,都可能碰
> > 過
> > > 「外
> > >
> >
> 省老師」用濃重的鄉音教課,由「猜」到「懂」。每個人每一天在每個角落、每
> > 個
> > > 公
> > >
> >
> 司、每個商店,都可能聽見「南腔北調」,所以把聽力訓練得爐火純青,遠遠超
> > 過
> > > 那些
> > > 一輩子可能都走不出自己省分的大陸同胞。
> > >
> >
> 文章寫到這兒,電視裡正播出台灣的大學學測,說今年國文短文題目十分特
> > > 殊,試
> > >
> >
> 卷上印了張古畫,是個男人伸手捉一隻正在跳的大蛤蟆,要學生用想像力形容那
> > 畫
> > > 裡的
> > >
> >
> 故事。電視記者訪問了一個女生,那女生先一怔,接著笑了:「大概是『忽有龐
> > 然
> > > 大
> > >
> >
> 物,拔山倒樹而來』吧!」多機靈啊!她居然想到國中一年級課本上沈三白「浮
> > 生
> > > 六
> > >
> >
> 記」的文章。距離她,那最少是五年前學的東西了,居然還背得那麼熟,而且可
> > 以
> > > 一下
> > > 子跳進腦海,說出來。
> > >
> >
> 其實我們小時候讀的論語、孟子、岳陽樓記、桃花源記;我們拜的媽祖、觀
> > 音
> > > 、岳
> > >
> >
> 王,我們說的故事、吃的東西、過的節慶,哪一樣沒在我們心底留下深深的印
> > 象?
> > > 它們
> > > 不時跳出來,那就是我們文化的底蘊和我們的根。
> > > 台灣展現未來的中國
> > >
> >
> 電視裡又播出競選的畫面,相似的畫面、相似的旗海、相似的面孔、相似的
> > 語
> > > 言,
> > >
> >
> 我常想:「他們」真有那麼大的不同嗎?他們其實原來都像坐在翹翹板中間聊天
> > 的
> > > 朋
> > >
> >
> 友,只為比賽誰重,於是各自坐到翹翹板的另一頭;又為了槓桿原理,坐得愈
> > 遠,
> > > 力量
> > >
> >
> 愈大,於是到後來幾乎掉下了翹翹板。正因此,你才會發現前幾年還在這一頭
> > 的,
> > > 今年
> > >
> >
> 突然跳到那一頭。也正因此,翹翹板才不斷地上上下下、充滿活動。
> > >
> >
> 台灣的選舉真是充滿活力的,一下子好像全國人民都「high」了起來。記得
> > 有
> > > 一
> > >
> >
> 年,選舉之夜,在我居住的大樓門口看見個送披薩的人,高高一落、抱在身上,
> > 差
> > > 點遮
> > >
> >
> 住他的眼睛,我問他哪一家吃這麼多?他說很多家,因為今天主婦們不燒飯,要
> > 出
> > > 去參
> > > 加造勢大會。
> > >
> >
> 過了不久,聽樓下傳來嘈雜的人聲,從窗子探頭,見到一家人,爸爸接著兒
> > > 子,搖
> > >
> >
> 著綠旗子往一邊走;媽媽牽著女兒,搖著黃旗子往另一邊走,一邊走一邊回頭對
> > 彼
> > > 此喊
> > >
> >
> 「你的一定落選!XX凍蒜!XX凍蒜!」他們還沒喊完,就開過一輛宣傳車,
> > 震
> > > 天價
> > >
> >
> 響地播著音樂;又見幾個老太太走出大樓,居然也都戴著助選的帽子,還有人拿
> > 著
> > > 摺
> > >
> >
> 椅。遠處天邊突然一閃一滅,原來附近體育場煙火升空,砰砰有聲,一幅嘉年華
> > 會
> > > 的景
> > > 象。
> > >
> >
> 第二天,一早,聽樓下鬧嚷嚷,又是夫妻各自帶著兒女,搖著小旗子,大呼
> > 小
> > > 叫地
> > >
> > 出門投票。當天晚上,也又是送外賣的人奔進奔出的景象。
> > >
> >
> 然後,開票,放鞭炮、放煙火、發表當選和落選談話;遠遠望去,家家燈火
> > 通
> > > 明,
> > > 街上卻行人稀少。
> > >
> >
> 第三天,安靜了!似乎連汽車都不捨得出聲。又看到那一對夫妻,居然有說
> > 有
> > > 笑地
> > >
> >
> 帶孩子出遊。街上的旗子不知什麼時候撤的,一夜間,全不見了。傍晚時,又傳
> > 來
> > > 鍋鏟
> > > 相擊的聲音和陣陣的菜香。
> > > 一切回歸了正常,好像什麼都不曾發生似的。
> > >
> >
> 多有意思的景象啊!讓我想起去年到廈門,幾個大陸朋友笑說最愛看台灣選
> > 舉
> > > 的電
> > >
> >
> 視,居然敢罵總統,又笑說不知道他們到哪一年才能有這福氣。聽了他的話,我
> > 心
> > > 一
> > >
> >
> 跳,想想可不是嗎?不知到哪一年,大陸才能像台灣一樣開放?又不知到哪一
> > 年,
> > > 大陸
> > >
> >
> 上的族群才能像在台灣一樣,把大江南北漢滿蒙回藏和少數民族緊緊融合在一
> > 起。
> > > 因為
> > > 台灣所展現的,是一個縮小的中國、未來的中國。
> > >
> >
> 由中國大陸各地渡海到台灣的人,也有過衝突、有過流血、有過仇恨,但是
> > 在
> > > 愛心
> > >
> >
> 與寬容下,族群融合了、民主建立了,台灣能有今天的繁榮富裕,我們是不是也
> > 該
> > > 有個
> > > 台灣的感恩節呢?
> > > 不再挑撥、不再忘本、不再撕裂、不再謾罵……
> > > 只有深深的感恩!
> > >
> >
> (劉墉,生於台北,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研究,曾於各地舉辦畫展三十餘
> > > 次,著
> > >
> >
> 有「螢窗小語」、「我不是教你詐」、「超越自己」、「肯定自己」等暢銷書數
> > 十
> > > 本。)
標籤:
瀏覽次數:50    人氣指數:1370    累積鼓勵:66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媽................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美麗的女醫生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