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5596891
 蘆葦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良渚文化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世界三大死亡歌曲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紅山文化
作者: 蘆葦 日期: 2015.02.03  天氣:  心情:
紅山文化
拼音:Hóngshān wénhuà(Hongshan wenhua)
目錄[ 隱藏 ]
1簡介
2歷史
3玉器
3.1盤玉
3.2特征
4文化藝術
5文化遺址
5.1出土文物
6源流研究
紅山文化象征-翁牛特旗三星他拉中華第一龍

  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間一個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西遼河上游流域活動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因最早發現於内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郊的紅山後遺址而得名。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爲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爲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經濟形態以農業爲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征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編輯本段簡介



任南紅山文化考古發現  紅山文化年代爲公元前4000~前3000年。

  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細石器工具發達;還有磨制和打制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陶器以壓印和篦點的之字形紋和彩陶爲特色,種類有罐、盆、甕、無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飾渦紋、三角紋、鱗形紋和平行線紋。已出現結構進步的雙火膛連室陶窯。玉雕工藝水平較高,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還發現相當多的冶銅用坩堝殘片,說明冶銅業已經產生。房址爲方形半地穴式,分爲大型與小型。

  紅山文化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在發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匯產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内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爲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樸實。玉器制作爲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發展中具備了專業化、系統化、規範化,到目前爲止,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發飄擧,極富動感。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諸遺址,統稱爲紅山文化。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其内涵豐富,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别致的玉器,多與豬、龜、鳥、蟬、魚等動物形象。隨着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别出來,考古學家發現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

編輯本段歷史



考古發現  紅山,意爲紅色的山峰。它位於内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東北郊的英金河畔。傳說内蒙赤峰的紅山,原名叫九女山。遠古時,有九個仙女犯了天規,西王母大怒,於是九仙女驚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灑在了山上,因而出現了九個紅色的山峰。蒙元時代,蒙古族人叫它爲烏蘭哈達。漢譯爲紅色的山峰。所以,後來都叫它“紅山”。

  公元20世紀初,中國處於軍閥割據的年代,當地喀喇沁蒙古王公聘請了一位叫鳥居龍藏的日本學者來講學。據日人回憶,當年他越過遼上京(今巴林左旗)來到了紅山,在附近地面上發現了一些陶片。1919年,來了一位法國人,它的名字叫桑芝華。他來到内蒙林西(今巴林右旗),無穫而歸。還有一位法國人,名叫德日進,他在紅山一帶發現一些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細石器。1930年冬,從東北通遼來一位梁啟超的兒子叫梁思永,他生於澳門,從美國留學歸國後,開始研究考古學。它收集了一些鳥居龍藏的資料後,參加了中國科學院考古組。他到過林西、沙拉海、鍋撑子山一帶,僅發現一些陶片後就回北京了。

  1933年,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了當時熱河省省會——承德。隨後來了一批所謂的日本考古工作團,叫滿蒙考察團。有個叫濱田的,是當年東京大學校長。他們來的動機是: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想在内蒙古找出不屬於中國歷史文化的憑據。結果在紅山30多處遺址僅發現一些陶器殘片和幾件青銅器,都屬於中國歷史文物,結果是日寇枉費心機。

  解放後,梁思永先生爲中國考古所副所長。中國考古學家尹達先生出版《中國新石器文化》一書,梁先生作序。尹達先生認爲:紅山文化是北方細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結合。兩位學者論述了東北這一文化現象,屬於長城南北接觸產生的一種新文化現象,並提出定名爲《紅山文化》。

  紅山古玉的正式發現,是20世紀70年代的事情。1971年5月,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在北山植樹時,意外掘出一件大型碧玉雕龍。從此,人們開始意識到,中國玉雕藝術的源頭可能發生在紅山文化時代的西遼河流域。

  其後不久,在内蒙敖漢軲轆板壕、克什克騰旗好魯庫石板山,阜新胡頭溝等地紅山文化遺存中又陸續發現了數批玉雕龍、大型勾雲佩等紅山文化玉器。1979年5月,考古工作者又在遼西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找到了具有科學地層依據的紅山文化玉器墓葬,從而使紅山文化確有玉器成爲定論。



任南紅山文化考古隊  歷史學教授雷廣臻研究發現,中國古文獻記載的黄帝圖騰(熊、龍、龜、雲、鳥等),均有紅山文化玉器與之對應。這些圖騰性玉器反映了5500年前紅山先祖的生產、生活、生育和生靈情況,而玉龍玉鳳則是紅山最尊崇的玉器。

  遼寧省朝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校長、歷史學教授雷廣臻有關牛河梁紅山玉文化國際論壇上發表了自己的最新見解,引起了與會專家的關注。

  雷廣臻說,根據古文獻記載,黄帝圖騰主要有5種:一是熊。《史記》說:“黄帝爲有熊。”班固編著的《白虎通義》也說:“黄帝有天下,號曰有熊。”在朝陽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考古發掘中,不但出土了泥塑的熊下顎和熊掌殘體,還出土了雙熊頭三孔玉器;二是龍。《史記》說“軒轅,黄龍體”。聞一多先生認爲,上古姬通女又通巳,而巳即是大蛇,這種大蛇又被人們稱作龍,被黄帝部落奉爲圖騰。紅山文化蛇形龍玉器,從興隆窪、查海遺址的玉玦,到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遺址的玉龍,已經形成了一個系列;三是龜。《國語》說“我姬氏出自天黿”。郭沫若先生認爲黄帝的圖騰爲天黿,即神龜。在牛河梁遺址多次出土了神龜玉器和玉龜殼。四是雲。紅山文化的勾雲形玉器,部分造型可能與雲有關。五是鳥。《國語》記載,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有“人面鳥身者”,可能以鳥爲圖騰。在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墓葬中,確實出土了玉鳥。

  雷廣臻強調,在中國着名新石器時代史前文化中,隻有紅山文化(主要是玉器)與黄帝有這麼多的契合。這種種契合的真正含義是什麼?雷廣臻認爲,紅山文化圖騰性玉器反映了紅山先祖的生產、生活、生育和生靈這“四生”情況。可以說,紅山文化的每一件玉器均是“四生”的反映。

  雷廣臻教授進一步分析,黄帝多圖騰,哪個爲社會所共同崇拜、從而成爲共同的圖騰呢?從文獻上看,一是龍,二是鳳。從出土玉器實物上看也是如此:以蛇爲原型的龍,以貓頭鷹爲原型的鳳,組成了玉龍、玉鳳系列。由此可以推斷,龍和鳳是黄帝部族的最高圖騰,玉龍玉鳳是紅山最尊崇的玉器。

編輯本段玉器



紅山文化玉器  紅山文化主要遺存距今約4900-5500年。紅山文化是我國新時期時代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着名史學家範文瀾把它稱作“細石器文化”。由於1935年首次在内蒙古赤峰紅山發掘而引起重視,故被命名爲“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主要分布區域爲:内蒙古南部、遼寧西部、河北北部、渤海灣沿岸。

  紅山文化玉器的發現,主要是在遼寧牛河梁中心地區。紅山文化玉器包括禮器、生產工具、裝飾用品三大類。

  紅山文化玉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以農爲主,大量飼養豬羊等家畜,並輔以獵獸、禽類、鱷類、魚類的紅山文化區的經濟狀貌:勾雲形佩是對農作物至關重要的天象描繪;豬面、豬龍是對朝夕相處的家禽的真實寫照和抽象;獸面形佩是捕獵時護面器具的縮影;鴞鳥是莊稼衛士形象的刻錄。

盤玉

出土玉器  紅山文化玉器一定是古玉,古玉一定要玩,而且必須多玩,才能使我國古玉得以還原。古人這樣、玩玉。稱爲“盤玉”。凡出土的古玉,多數有色沁,但暗淡不顯, 因此以、還原爲貴。如果得到一塊真舊而有多種色沁的古佩玉,藏而不玩, 則等於暴殄天物,得寶如得草而已,通常出土的我國古玉,因爲出土的地點不 同,所以蝕鏽和色沁的性質亦不同。比方,南方出自水坑的,或地氣特别潮 濕、地層特别多積水的,出土的古玉就多水鏽。北方出自幹坑的,多數古玉的 土蝕亦多。如果出自火坑的,古玉的玉身便幹燥。由於土吃水蝕,加上千濕不 同的經年累月煎熬,古玉即使有最美麗豐繁的色沁,亦會隱而不彰,藏而不露。玉理本身有深淺色,同時亦侵積了不少污濁之氣。我們若不加以盤之玩 之,便玉理不顯,色沁不出,污濁之氣不除了。若要上佳色沁的古玉顯出寶石 之色,必須講究、盤功。

  我國古代民間玩玉,主要分爲三種盤玉的方法:一爲 急盤,二爲緩盤,三爲意盤。先說急盤法。急盤就是必須佩帶在身邊,用 人氣、養之;因人體有熱、有汗氣。佩帶了幾個月之後,古玉的質地會漸漸 變硬,那時,我們可以用幹淨的舊布擦它,擦至稍有起色,再用新布來擦。不 過,切勿用有色的布,應該用白布和粗布比較適當。我們愈擦,古玉便愈熱, 所以不可間斷。愈擦得多,灰土的濁氣和燥性愈易自然褪去,受色的地方自然 能夠凝結,色光愈内蘊就愈靚。雖雲、急盤,但同樣要日久有功:除了急盤 之外,我國古玉的第二種、盤功是緩盤。所謂緩盤法,就是時常把佩玉系在 腰間,借人氣來養之。、緩盤+則必須有耐性,不能急躁,亦可說是古人養性的 一種方法。通常緩盤兩三年,古玉的色微顯而已,非要“養”好幾年,色素不 易鮮明。若佩系十多年,可能使古玉複原。不過,據叢剛的玩玉專家經驗,秦漢時期的古玉,佩系於腰間十多年,才可複原。冒正,夏商周三代的古玉就不能了,必須佩系更久,以五倍,六倍的時間才行,亦即六十多年,始易複原。

  有些戰國時代咐厶古,出土後也要緩盤二十年,方易爲功。故古人說,上佳寶 玉可通靈,宜終生佩帶。以筆者自己經驗,不論急盤和緩盤二法,總之古玉入 土年份愈久,愈難盤出原色原質,原因就是受地氣愈久愈多,便愈深入玉骨, 精光要慢慢才露出。過於急功近利的人,曰署學玩古玉;隻要佩系三兩件,日夕盤之,可訓練修養與耐力,因爲盤玉這門功夫,欲速則不達。第三種爲意盤法,這是筆者個人喜愛之方法,因爲最多直接接觸,以示珍惜與愛意。古代文人雅士,亦愛此法。此法可與緩盤法互相配合。意盤法是用手把玩,珍之重之。古人所謂、時時摩挲,意想玉之美德,足以化我之氣質,善我之性情,使我一生純正而無私欲之蒙蔽,至誠所感,金石爲開,而玉自能複原。這種方法猶如寫畫的意筆,人多不解,但是必須面壁工夫,能夠做到的人就少了。

特征

任南紅山文化出土玉器  一、“紅山刃邊”:紅山文化玉器有個顯着的特征,凡是沒有凹槽的版形器,邊緣均磨薄呈刃狀,俗稱“紅山刃邊”。

  二、“紅山瓦溝”:紅山文化玉器的另一個特點是在勾雲形佩的平面磨出瓦楞凹槽,俗稱“紅山瓦溝”。

  三、“紅山喇叭”:紅山文化玉器大多是錐鑽孔或管鑽孔。錐鑽孔有如“馬蹄”,俗稱“馬蹄孔”;兩面對鑽則在中間留下“蜂腰”;或“台階”所以又稱“蜂腰孔”。這種錐鑽形成的孔,都會在器表留下“喇叭口”,業内把它成爲“紅山喇叭”。管鑽孔的孔壁常留有擦痕或螺鏇紋。

  四、“紅山橢圓”:紅山文化玉器中的圓雕件,圓徑極不規範,大多爲橢圓形,這種刀工和後來的刀工有明顯區别。

  五、“紅山二合一”:紅山文化玉器形成結構上的一大特色是紋飾和造型兩者合而爲一,玉件的結構既是紋飾又是造型。

  六、“紅山線刻眼”:紅山文化玉器中動物眼睛大多爲陰線刻成,眼形以梭子形、圓圈形、重圈形、卷雲形爲最多見,有少量穿孔眼。

  七、“紅山磨痕”:紅山文化玉器上的直線痕,有些專家認爲是用柔性拉條“拉”出來的,其實不然。即使用最堅韌的牛皮拉條和解玉砂,也未必能在玉件表面磨出痕蹟來,例如着名的紅山玉鴞鳥尾部和翅内的直線條,都是用石質或骨質銳器磨刻而成。由於用力不均勻的原因,線條呈現底部寬、尾端尖的形狀,在高倍放大鏡下觀察,線條“毛道”和續痕非常明顯。這些標志着紅山文化玉器的磨刻特征,業内稱之爲“紅山磨痕”。

  八、線條特征:紅山文化玉器線條豐富,常見的有寬陰線、窄陰線、陽刻線、弦紋、齒紋、網格紋。



任南紅山文化出土文物  陰線底部大多呈弧形,剖面近似“V”字形,淺而輕,均爲手工琢磨而成,較長的陰線有逐段磨刻痕,寬陰線有多次磨琢的“毛道”。弧線分斷弧和大圓弧兩種,前者用手工一次磨刻而成,後者則需要用輔助弧托,分段磨刻,有明顯的“接續痕”。陽刻線是磨去地子,凸出線條,俗稱“減地起線”。弦紋有陰弦、陽弦兩種。陰弦類似首尾相接的寬陰刻線,陽弦線類似陽刻線。齒紋有尖形齒和方形齒兩種。網格紋常出現在鳥和龍紋的頭部、尾部,是由淺陰弦組成的不規則網格。

  九、器型特征:紅山文化器型以龍、鳥、壽面爲典型。

  紅山“C”形龍多爲梭形眼、閉口、上翹唇、尖尾、後披鬣;紅山“豬龍”無鬣;“龍胎”短鬣。從“豬龍”到“龍胎”到“C”形龍,曆經了無鬣-短鬣-長鬣的發展過程。紅山鴞鳥大多爲小耳朵、小鼻子、扁嘴巴、圓眼、造型對稱,有齒,一般爲兩齒一組。

  十、“紅山象鼻穿”:紅山文化玉器除了“喇叭口”,“馬蹄孔”、“蜂腰孔”之外,還喲一種特殊的鑽孔方法,稱作“象鼻穿”,具體技法是在玉器一面先鑽並排兩個孔,再用斜“刀”在孔的深處穿通。

  十一、“紅山粗”:紅山文化玉器因爲極少出土,所以極少盤複器。真正的紅山文化玉器,大多表面粗樸,也少見“包漿”,業内稱之爲“紅山粗”。

編輯本段文化藝術



石器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 文化特征的諸遺址,統稱爲紅山文化。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其内涵豐富, 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别致的玉器,多與豬、龜、鳥、蟬、魚等 動物形象。隨着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别出來,考古學家發現 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這是我國最早的龍之一。龍,是中華民 族古老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國曆化封建帝王極權的化身;那麼, 紅山龍,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是怎樣的關係?這一課題把古文 明探索者的注意力引向了東北的遼河流域。
  陶塑藝術

  位在北方内蒙古赤峰的紅山文化,出現立體圓雕的裸體婦女像,有些胸前的乳房突起,有些則是軀體具有孕婦的特徵;在遼寧省建平、凌源二縣交界處的牛河梁,出土面塗紅彩的泥塑女神頭像,此地也是紅山文化的分布區,推測是一座女神廟或女性爲主的祭祀遺址。紅山文化大量出土的陶塑女性,部分學者推測是生育神或地母神的象徵,同時也是母系社會的具體表現。

  石雕藝術

  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玉雕作品中,就有許多是以動物爲題的玉石雕刻,例如紅山文化出土的豬龍玦形器,但是否就是玉玦則仍待討論,同形的玉飾在遼寧、内蒙古和河北等地均有發現,可能是由豬的形象再被神格化所衍生而來,或者是“龍”在早期神話傳說階段的形像。在紅山文化遺址,還出土鳥、龜、虎形佩和魚形石墜等小型的動物形像作品,主要是以玉或綠松石所雕。



出土陶罐  圖騰崇拜物

  内蒙古自治區赤峰學院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通過多年來的考古研究發現,貓頭鷹是紅山文化主要圖騰崇拜物。據介紹,玉貓頭鷹在紅山文化出土數量最多,最大的達到十幾釐米高;姿態各異,有仿真的,也有抽象的,同其他動物的組合也是千變萬化。考古人員說,紅山文化時期,人們恐懼黑暗,希望在黑暗中得到光明或者看清一切;人們經常遭到其他野獸的攻擊,希望能夠像鳥兒一樣飛起來,以避免收到傷害;人們過着農牧漁獵生活,又希望像雄鷹一樣輕易地捕捉到獵物。而貓頭鷹具備這一切優勢,貓頭鷹是遼西地區普遍存在的猛禽,黑夜活動,可以飛向高空,又給人以通達天地陰陽的神祕感。所以,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寄希望於貓頭鷹能夠給予自身與自然界抗爭的神奇力量,這樣,貓頭鷹成爲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的圖騰崇拜物應該是一種必然。

  位在東北遼寧的赤峰一地,發現西元5000年之久的遺址,也就是盛名的紅山文化,當地出土的玉器蔚爲玉石藝術的瑰寶,1935年日本考古學者發現於赤峰紅山,初期稱爲“赤峰紅山後文化”,後來因中日戰爭調查工作停頓;1954年後大陸學者恢複考古,正式定名爲“紅山文化”。紅山文化分布於内蒙古自治區東南部、遼寧省西部、河北省北部地區,吉林省西北部也有少量發現,相對年代與仰韶文化大致相當,若根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的數據,經校正後約爲西元前3500年。 紅山文化的遺物多爲石器和陶器,最具知名者是精美的玉器,尤其擅長圓弧造型玉雕表現,主要玉材是來自東北特產的“岫岩玉”,即蛇紋石類的石材。

編輯本段文化遺址



紅山文化遺址  八十年代中期,經過對遼西東山嘴-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祭壇、積石塚的發掘,終於取得了更重要的成果。

  遼寧省朝陽市的喀左縣東山嘴遺址坐落在山梁頂部中央,面向東南,俯瞰大凌河開闊的河川。這是一處用大石塊砌築的成組建築遺址,呈南圓北方、中心兩側對稱的形制。南部圓形祭壇旁出土的陶塑人像中,有在我國首次明確發現的女性裸像。伴隨出土的陶器如鏤孔塔形器等造型奇特,顯然不是日常生活用具。可見,這是是神聖的祭祀所在。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的凌源、建平兩縣交界處,是1981年文物普查時發現的。現已在五處地點發掘出許多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蹟,發現了距今大約5500年前的大型祭壇、女神廟、積石塚和“金字塔”式建築。遺址内涵豐富,出土文物精美絕倫、世界罕見。這一重大發現把中華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被稱爲“東方文明的新曙光”。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是可與埃及金字塔、印度亨覺達羅古文明相比的世界性發現,該遺址爲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紅山文化壇、廟 、塚,代表了已知的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專家們因而對中華文明起源史、中華古國史進行 了新的思考;把中華文明起源史的研究,從四千年前提早到五千年前;把中華古國史的研究,從黄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

  自80年代以來,系列紅山古玉的發現和研究,接連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遼寧西部的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沙拉鄉茶海遺址,屬於前紅山文化類型。經過年代測定:距今8000年前。這一重大發現,印證了當代考古大師蘇秉琦先生於1991年8月爲阜新玉龍文化節手書題詞“玉龍故鄉,文明發端”的論斷。

出土文物

精美玉器  查海遺址經過發掘出土有玉玦、玉匕、管狀器、如斧似錛形器等。陸續發現有:阜新胡頭溝墓葬出土的玉龜、玉鴞、玉鳥、玉璧、玉環、魚形玉佩、聯環玉璧;凌源三官甸子墓葬區發現的馬蹄形玉器、玉鉞、玉環、勾雲紋玉飾、玉蟬、竹節形玉飾、豬首玉飾;建平縣牛河梁積石塚群發現的玉環、雙聯玉璧、馬蹄形玉箍、玉豬龍、玉璧、方形玉飾、棒形玉器、勾雲形玉飾;喀左東山嘴子遺址出土的雙龍首玉璜、綠松石鳥形佩;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發現的玉蠶、玉豬龍、玉鳳、勾雲紋玉佩、玉鴞、魚形玉飾、三聯玉璧、勾雲形玉器、玉斧、玉管等。

  此外,在遼西地區和内蒙古赤峰市的敖漢旗、翁牛特旗、西林郭勒盟所屬各旗,也都有玉龍、玉琥、玉鳥、馬蹄形玉箍、勾雲紋玉飾、玉斧、玉棒等各種形制的玉器發現,而且數量相當可觀。

  紅山文化近年不斷有新發現,在遼寧省喀左縣東山嘴和凌源、建平交界處牛河梁先後發現了牛神廟、積石塚和祭壇。2003年在紅山後新發現了一處保存完整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祭祀遺址。紅山遺址群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爲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紅山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紅山文化的發現,使西拉沐淪河流域與黄河流域、長江流域並列成爲中華文明的三大源頭;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是中國古代兩大玉文化中心。

編輯本段源流研究



出土文物  紅山文化源流的研究,是建國後特别是近幾十年來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之一。目前,學術界大致有四種意見:

  一、紅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系統的原始文化,或是仰韶文化的變體;

  二、紅山文化繼承了河北磁山文化;

  三、紅山文化很可能是細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相互影響之後產生的新文化,含有細石器和仰韶文化兩種因素;

  四、紅山文化是這個地區獨具特征的一種新石器文化。有其自身的發生發展過程。同時受到其它文化影響,

  四說並存,各持己見,後者的認識比較符合實際,考古學揭示泥質陶、彩陶、壓印“之”字紋夾砂陶、石器、細石器共存,是紅山文化獨具的特點,龍題材是紅山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這一“族徽”性的花紋圖案從紅山文化早期一直延續到它的晚期。在石器中煙葉形、草履行的石耜、桂葉形雙孔石刀是富有特征的農耕工具;細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鏃等器物,小巧玲瓏,工藝精湛,陶器中的泥質紅陶和夾砂褐陶的盆、缽、罐、甕等各有自身的裝飾紋樣,而横“之”字形紋和直線紋是紅山文化具有特征的紋飾,泥質陶中的彩繪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器物,雖然受中原仰韶文化的影響,但二者之間仍有各自的異同點(共性與個性)。仰韶文化彩陶紋飾是用黑、紫或白色做裝飾地的,與紅山後陶器類型相比是多彩的,帶狀紋飾中夾有圓圈渦紋、葉形紋、斜格子紋和繩紋,而且單獨配有“S”字型、“X”字型等紋飾,與紅山後類型陶器迥然不同。紅山後類型陶器中,連點弧線紋是一種墜落形式的,這在仰韶文化陶器中是沒有的。二者之間也有相似點,紅山文化紅山後類型的“紅頂碗”式的缽與仰韶文化後崗類型的同類彩陶相似,彩陶之中的平行線形、平行斜線組成的三角形紋與後崗類型的同類彩陶相似,它們的相異點,說明各自的文化特征;它們的相同點(或類似)說明年代大體相近,但不能簡單地認爲紅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支系、地方變體或混合文化等。

  紅山文化的内涵在西遼河流域也並不單一,它包括不同經濟類型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的地方類型或不同的發展階段。大凌河流域的東山嘴、牛河梁、城子山遺址、胡頭溝玉器墓一類紅山文化遺存,就不同於老哈河流域的紅山後、西水泉、四棱山等一類紅山文化遺存,前一類型多出一種用途特殊的彩陶筒形器、磨光泥質黑陶圈足器,不見或少見紅山後類型多見的“紅頂碗”式缽器類和三角間渦紋彩陶圖案。這說明形成紅山文化決非單一的農耕,而是以農耕爲主,農牧漁獵結合的經濟類型和多樣的文化内涵所促成。新的考古發現爲我們揭示紅山文化的發展規律和性質提供了依據。以自身發展爲主,文化間的影響曾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文化 影響首先是紅山文化分布區的“諸文化”的相互影響;與中原文化的影響也不是單方面的,而是相互影響的。
標籤:
瀏覽次數:52    人氣指數:452    累積鼓勵:2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良渚文化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世界三大死亡歌曲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