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028565
 su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8個簡易消毒法 給家居滅菌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這很傷,那就要值得〈唐湘龍〉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學會「怎麼看病」-很重要!
作者: su 日期: 2013.09.13  天氣:  心情:
張曉卉 康健雜誌 147 期



身體不舒服,上網鍵入關鍵字,成千上萬的訊息讓人眼花撩亂。

只靠網路瞎猜測,可能延誤病情,學會怎麼看病才是王道。



35 歲的鄭小姐已經腰痠好幾天了。

原以為是坐太久沒運動,但愈來愈難受,

於是她上網輸入「左腰痠」,多方瀏覽對照後,

覺得自己最可能是「坐骨神經發炎」,決定先吃止痛藥試試看。



直到有天深夜痛到坐立不安,她只好去大醫院掛急診。

照了 X 光片,骨科醫師說沒問題轉給腎臟科,

醫師認為鄭小姐有輕微發燒、尿液有白血球,

懷疑是尿道或腎臟發炎,開了藥要她回門診治療。



3 天後鄭小姐又發燒了,體溫 38.2 ℃ 且痛得全身冒冷汗,

腎臟科醫生覺得奇怪:「驗尿報告顯示有輕度發炎

,但應該不會這麼痛苦」請她住院觀察治療。



住進醫院,鄭小姐用手機上網查詢她床頭牌寫的診斷:

「急性腎盂腎炎」,抗生素打了 3 天,她依舊在發燒、退燒之間擺盪

,腎臟科找不出原因只能準備換第二線抗生素,

婆婆則懷疑是她前幾週去香港時中邪了。



鄭小姐突然想到:「會不會是避孕器的關係?」

兩個多月前更換避孕器之後就常腰痠不適,

但當時婦產科醫師說是正常。

她把這件事告訴護士,很快被安排會診婦產科。



內診時,鄭小姐痛得倒吸好幾口氣,

醫生說找不到避孕器的線頭且她正處於發炎狀態非常痛

,必須換抗生素治療發炎後再把避孕器拿出來。



確定結果是骨盆腔發炎,換藥後總算逐漸退燒,

為此共住院 10 天,一個月後再回婦產科取出避孕器。



回想這次骨盆腔發炎,卻拖了一週,會診三科的折騰,

受過高等教育且擔任業務主管的鄭小姐嘆口氣,

原以為上網做功課對自己的病痛有幫助,

卻忘記告訴醫師,自己裝避孕器不適,結果延誤好幾天

,「對民眾來說,怎麼看病、如何向醫師描述病情

,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上網查健康,加分還是減分?

鄭小姐不是特例,在這個上網從買衛生紙到買房子,

從找美食到找初戀情人下落,生活大小事都靠網路的時代

,身體有病痛先上網查,立刻有幾十萬、

甚至幾百萬筆資料爭先恐後想告訴你答案。



美國研究機構「普優網路與美國生活計劃( PewInternetandAmericanLifeProject )」的調查指出

, 80 %美國民眾會上網查詢健康資訊。

台灣最近的調查發現,超過二成的民眾在擔心自己可能生病時

,將網路資訊當成第一個資訊來源。



但網路上的資訊皆是正確可信的嗎?美國的調查,

超過七成的受訪者相信醫療網站上的內容。

然而,布朗大學醫學院曾以「坐骨神經痛」或「椎間盤突出」為例

,評量了 169 個網站,發現其中只有 16 個屬「高品質」。

換句話說,僅有十分之一完整可靠、沒有摻雜或隱藏商業目的。



馬偕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黃閔照表示,

網路方便民眾有問題時自己先做功課,

特別是在不好意思對醫生講述病情,

或者不願承認自己生病時,上網找資料快多了。



但只能當做參考,不宜以偏蓋全或給自己下診斷。

與其看了一堆資料愈看愈害怕,不如找醫師諮詢討論,

才能盡快解決身心病痛,「畢竟冷冰冰的電腦

不會針對個別狀況花時間溝通、安撫病人

,更沒辦法治療病人。」



看病學問大

即使人到了醫院,在台灣現在「三長兩短」的就診情境下

,坐在醫生面前,怎樣看病,又是個問題。



《看病的方法》作者、家庭醫學科醫師陳皇光指出,

由於健保給付的診察費太低,醫院只好以量取勝,

一節門診三小時,如果有 30 個病人掛號,每個人只能看 6 分鐘;

若看 60 人,每個人只能分到 3 分鐘



「很多專家好心提醒病患,遇到醫師要問

五大問題、七大要件、十三項重點,如果你是看『 VIP 門診』

,那就用力問吧。若不是,看診前,先想好要和醫師說什麼。」



1.哪裡不舒服?

要講的是症狀,例如頭痛、嘔吐、腹瀉、腰痠,

或者量到血壓很高、健檢發現膽固醇異常等,

病人自以為是的診斷有可能影響醫師判斷。



亞東醫院院長朱樹勳曾說,「最怕病人自己下診斷」

很多民眾看病時見到醫生第一句話就是他自以為是的診斷

,比方「我是高血壓」,要求醫生開藥,

「病人的責任是敘述身體哪裡不舒服,診斷是醫生的工作。」



陳皇光舉最常見的感冒為例,很多民眾只對醫師說「我感冒了」

,「但醫師最想知道的是病人有什麼症狀」,

因為和感冒初期症狀(全身痠痛、頭暈)類似的病太多了

,經常在病人詳述症狀後,會發現根本不是感冒,而是其他疾病

,比方流感、腸病毒、扁桃腺炎、手足口症等。



不過,就診時間有限,病人如果有很多不舒服,

應先告訴醫師最近發生的症狀,

以及今天一定要解決的問題,陳皇光提醒。



醫療人員最怕的是「倒垃圾式看病法」,

把過去十年的大小病痛,加上最近幾星期到今天疑難雜症全混著說

,要不就寫滿兩張 A4 紙的問題,要醫師一次解決。



2.症狀出現的時間、持續多久?

症狀出現的時間順序和長短是醫師思考和下判斷的重要線索。

不要含糊其詞地說「很久了」,應該明確說是一天、兩星期還是三年。

比方,脖子出現腫塊已經七年和才出現兩星期來比較

,兩星期可能比較嚴重。



有的病人一問三不知。例如月經史是婦產科疾病重要資訊

,但常有病人手機查半天找不到日期,或根本忘記了,

但全世界只有病人知道自己上一次月經何時來

,如果答不出來,醫生也頭痛。



3.自己有沒有先做處理,若先看過其他醫師,診斷是什麼?

比方曾自行服用綜合感冒藥、止痛藥物,服藥後症狀是否有緩解。

若是因為同一問題看第二位醫師,

可以提供前一位醫師的診斷給這一位醫師參考。



陳皇光常問病人,到底前一位醫師的診斷是什麼?

多數病人會說:「不知道耶,醫生沒說,醫生說沒關係。」

陳皇光特別強調,在就診時間有限的狀況下,請記住一定要問醫師:

「我今天的診斷是什麼?」最好記下來或請醫生寫給你,

因為診斷是醫療行為最重要的一件事,

醫師診斷對了,處置錯誤的機會就很低。



4.有無藥物過敏、正在吃的慢性病藥物、生活習慣

會過敏的藥物名稱、正在服用的藥物,

有沒有抽菸、喝酒、嚼檳榔等。



5.找同一個醫師複診,還是尋求第二意見?

複診的目的是要看服藥的效果、疾病有沒有改善或更惡化

,或者了解前次檢查的結果,有的家長因為孩子發燒早上帶去找醫師

,吃藥沒退燒,下午又換一家診所,甚至一天跑三家。



如果是吃藥沒有改善症狀,應該請同一位醫師再看一次,

因為疾病的病程可能還在進行,回診時醫師若看到新的症狀

,就能做出進一步診斷。有時是因藥物在血液中濃度不足未達療效

,要有耐心等待。好比退燒藥物可能要吃 1 ∼ 3 次體溫才會下降;

抗生素需用 2 ∼ 3 天才能判斷是否有效;

血壓藥物要吃 4 ∼ 5 天血中才會看出效果等,陳皇光解釋。



如果同一位醫師對診斷不明確或者

需做重大治療決定(如手術、癌症治療),

就應考慮尋求第二意見,

「醫病之間信任最重要」黃閔照說。
標籤:
瀏覽次數:31    人氣指數:831    累積鼓勵:4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8個簡易消毒法 給家居滅菌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這很傷,那就要值得〈唐湘龍〉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