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對講北京話和台灣話的,簡直莫名其妙。「字與字間本來就要斷,不斷我們哪分得清有幾字?」許多人如是想。
果然,人的聽力是不可靠的,誰說字與字間就是要斷?能把聲音切斷,也只有無聲子音辦得到。聲音一旦被切斷,也就講不快了。美語最喜歡雞哩哇啦「連」一大串,所以他們發明了一些不讓聲音中斷的步數,閃音是其中之一。
譬如water是兩個音,任憑唸再怎麼快,t就是有斷過,如果你說沒斷,那是你的錯覺,用電子音波一掃,正是斷在t。若把T改成閃音,就不用斷了。英國人也想偷懶,他們沒想出閃音的辦法,乾脆就把T斷掉不唸,變成「窩-爾」。聽起來像是有兩杯水,要當做兩個字,窩裡面有水。
是斷音省力還是閃音省力?見仁見智,英國人喜歡斷音,美國人喜歡閃音,台灣人也有不用斷音的閃音和變調。
台語的斷音(入聲)多的是,有陰入和陽入,並分斷在哪裡,有p、t、k、h四種。斷音也可以變成不斷音,斷在h時就變成第二聲和第三聲,譬如桌顶Toh(4→2) Deng(2),其它的陰陽互換。
making的k不唸氣音,改唸ㄍ,如此一來也就不用斷了。唯一可以用斷音的是後面緊接子音,連音不了,不斷都不行,例如pointless。
「我愛你」這三字沒有斷過,為什麼?中間沒有無聲子音。「我恨你」倒是非斷不可,就斷在我和恨之間。不斷的話,h必須消失。
為何her, him, his, have, had, has的h消音,其理在此。
動詞加上S或ES,在文法上並不難處理,但在連音上是大問題,應該當作生詞來處理。
watches them = watchoszm
tasdzo(t)
"tastes it" 我聽了好幾次,沒聽到i 也沒聽到t,沒錯,根本沒有t也沒有i,都變音了,變成有聲的/dzo/
Zer
misses her = MissoZer
Zit
loses it = LusoZot
it要降音成ㄜ來唸,t是斷音
長的單字聽起來並不費力,反倒是短的單字連起來,產生許多變化,除非了解音變規則,否則不容易聽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