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心裡暗藏許多關於金錢的奧秘,但大部份的人對此渾然不覺,這也是他們永遠無法成功致富的原因!金錢匱乏並不是問題真正的癥結點,因為那只是反映了你內在想法~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哈福-艾克.
值得你思考的成功因素..5
5、幫助別人美夢成真,就會幫助自己心想事成
一個人能成功並不是他從別人那裡獲取了很多,
但絕對是有很多人願意支持他。或許你會問我:
「杜老師,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差別?」
差別就在於別人願意支持你。因為你先幫助他們得到了他們想要的,
當你能幫助別人得到他所想要的,他自然會給你你想要的。
不要老是想從別人身上得到什麼,應該想我能夠給予別人什麼,
付出什麼樣的服務與價值來讓對方先獲得好處。
當你能持續這麼做,並且大量幫助別人獲得價值的時候,
也就是你該成功的時候了。
因為那些獲得你幫助的人會慢慢累積成一股龐大的力量,
回饋給你所需要的幫助與支持。
成功的人都是主動付出的人,領導者都是先服務別人的人。
然而一般人都等待別人先付出,都希望別人先服務他。
只想獲取,不願先付出,人們會遠離你。
你失去人群的支持,也自然失去了成功。
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優點或長處,也都可以給你些許的幫助。
然而每個人也有弱點與短處,也都有需要你幫忙的地方。
假如每個人都幫助你一點,
你也希望每個人都幫你一點,你覺得如何才能做到?
答案很明顯——只要你能幫助別人美夢成真,那你自己一定能夠心想事成!
我的讀者經常告訴我,由於書中的內容解決了他的問題,
幫助他突破了自我,於是,他很想參加我的研討會。
我想我的成功大部分都來自讀者或學員的支持,
因為我的使命是幫助他們成功。
有人在上完我講的課後,業績由最後一名跳升到全公司第一名;
也有人在上完課一年後從公務員變成百萬富翁。
於是他們介紹許多朋友、同事及企業家來上課。
因此,我要在未來提供更多、更好的成功資訊及產品來幫助更多人。
各行各業成功的企業家都是先提供了人們所需要的產品或服務,
不僅極具價值,而且大量提供,同時,
他們還為社會創造無數個就業機會,讓無數個家庭得到幸福,
企業家自己也得到了賺錢的機會,這難道不是先貢獻別人?
不是在為顧客及員工創造價值,為國家和社會創造繁榮?
這不是所說的剝削。在某些國家的總統選舉制度中,
當選的總統也一定是曾幫助民眾謀取最多福利的人。
一旦你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的時候,
立刻會忘掉你要的是什麼,而想到別人要的是什麼,
並且給予他,最後你一定會得到你所想要的。
夫妻之間都認為自己應該從婚姻中得到些什麼,
於是彼此都得不到。但如果夫妻之間彼此都認為
「愛就是付出」,於是雙方不斷付出,雙方也都不斷地在獲得。
成功者以付出為目的。大量付出、大量服務人群,
不斷提供給別人有價值的服務與產品,滿足大眾需求,
做到最好,他一定是行業中的頂尖,人群中的領導。
自我分析:
1.我可以採取哪些行動來幫助別人?
2.現在有哪些人立刻需要我的幫助?
3.我要馬上
華人首富--李嘉誠3
從推銷員到總經理“一個有信用的人,
比起一個沒有信用、懶散、亂花錢、不求上進的人,自必有更多機會。
”這是李嘉誠給年輕人的忠告,同時也是他的座右銘。
一九四○年日軍侵華,李嘉誠随父母從家鄉潮州逃難到香港,
當時他才十四歲。李嘉誠的父親本爲教師,到香港後一時找不到工作,
舉家投靠家境頗爲富裕的舅父莊靜庵。
可是不久父親就患上了嚴重的肺病,
臨終時,他沒有交代什麽遺言,反而問李嘉誠有什麽願望。
李嘉誠當即承諾:“日後一定會令家人有好日子過。”
父親病逝後,作爲長子的李嘉誠爲養家糊口放棄學業,
去一家鍾表公司打工,之後又到一家塑膠廠當推銷員。
李嘉誠深知,要想成爲一個出色的推銷員,首要是勤奮,
其次是頭腦靈活。在日後的推銷生涯中,
李嘉誠便充分發揮了這等“竅門”。
當其他同事每天隻工作八小時的時候,
李嘉誠就工作十六個小時,天天如是。李嘉誠對“打工”的看法是:
“對自己的分内工作,我絕對全情投入。從不把它視爲賺錢糊口,
向老闆交差了事,而是将之當作是自己的事業。
”就這樣,李嘉誠隻花了一年時間,
業績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爲全廠營業額最高的推銷員。
他當時的銷售成績,是第二名的七倍。
十八歲的他受到老闆的賞識,被擢升爲部門經理。
一年後,他當上了銷售公司總經理。
李嘉誠的快速擢升還有一段插曲:
他在廠裏當銷售員時,再忙也要到夜校進修。
他在會考合格後打算去讀大學,老闆爲挽留這個人才,
便索性把他提升到總經理的崗位上了。
“長江”最初的風波
經過這短短一役,李嘉誠開始估量自己的實力,
他相信若自立門戶,成績可能更好。一九五○年,
二十二歲的李嘉誠終于辭去總經理一職,嘗試創業。
當時,李嘉誠的資金十分有限,兩年多來的積蓄僅有七千港元,
實不足以設廠。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萬多元,
再加上自己的積蓄,總共五萬餘港元資本,在港島的皇後大道西,
開設了一家生産塑膠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廠,
并取荀子《勸學篇》中“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之意,将廠名定爲“長江”。
起初,李嘉誠隻知不停地接訂單及出貨,
忽略了質量控制,緻使産品愈來愈粗劣。
結果不是延誤了交貨時間,就是引起退貨并要賠償,
工廠收入頓時急跌。加上原料商紛紛上門要求結賬還錢,
銀行又不斷催還貸款,“長江”被逼到破産的邊緣。
這使李嘉誠明白自己實在是操之過急,低估了當老闆的風險。
如何才能挽救絕境中的長江塑膠廠?
李嘉誠靠的還是“信義”二字──與客戶有信,
與員工有義。他召集員工大會,坦言自己在經營上的失誤,
衷心向留在廠裏的所有員工道歉,同時還保證,
一旦工廠可以度過這段非常時期,随時歡迎被辭退的工人回來上班。
之後,李嘉誠穿梭于衆多銀行、原料供應商及客戶之間,
逐一賠罪道歉,請求他們放寬還款期限,同時拼盡全力,
爲貨品找尋客戶,用蝕本價将次貨出售,
籌錢來購買塑膠材料和添置生産機器。
到一九五五年,高築的債台終于拆掉,
業務漸入佳境,沒多久還開設了分廠。
一九五七年初的一天,李嘉誠閱讀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膠》雜志,
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說意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膠原料制造塑膠花,
全面傾銷歐美市常這給了李嘉誠很大靈感。他敏銳地意識到,
這類價廉物美的裝飾品有着極大的市場潛力,
而香港有大量廉價勤快的勞工正好用來從事塑膠花生産。
他預測塑膠花也會在香港流行。李嘉誠抓緊時機,
親自帶人赴意大利的塑膠廠去“學藝”,
在引入塑膠花生産技術的同時,還特意引入外國的管理方法。
返港後,他把“長江塑膠廠” 改名爲“長江工業有限公司”,
積極擴充廠房,争取海外買家的合約。
在“長江”的客戶中,有個美籍猶太人馬素曾訂了一批塑膠産品,
打算運到美國銷售,後來不知何故臨時取消合同。
李嘉誠并沒有要求賠償,他對馬素說:
“日後若有其他生意,我們還可以建立更好的關系。
”馬素深感這位寬厚的年輕的創業者,是個可做大事的人,
于是不斷向美國的行家推銷“長江”的産品。自此,
美洲訂單如雪片般飛來。李嘉誠由此進一步感悟“吃虧是福”的道理。
投資房地産業
創業五年後,“長江”逐漸成爲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型塑膠花廠。
李嘉誠被行内人士冠以“塑膠花大王”的雅号。
而李嘉誠租用的那所廠房的業主也趁機把租金大幅度提高,
這反而促成了李嘉誠自建物業的決心。
一九五八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
興建一幢十二層高的工業大廈,留下數層自用,
把其餘的單位出租。大廈落成後,香港物業價格随即大升。
李嘉誠發覺房地産大有可爲,
于是開始部署把資金投放到地産市常六十年代中期,
香港的房地産經曆一場狂炒後,一落千丈。李嘉誠獨具慧眼,
認爲土地價格将會有再度回升的一天,決定實行
“人棄我缺的策略,用低價大量收購地皮和舊樓,
在觀塘、柴灣及黃竹坑等地興建工廠大廈,
全部用來出租。不出三年,果然風暴平息,
大批當年離港的商家紛紛回流,房産價格随即急漲。
李嘉誠趁機将廉價收購來的房産高價抛售獲利,
并轉購具有發展潛力的樓宇及地皮。
這次他的策略是隻買不賣,全都用來興建樓宇。
七十年代初,他已擁有樓宇面積共達六百三十萬平方英尺,
出租物業超過三十五萬平方英尺,每年單是收租,已達四百萬港元。
一九七一年六月,李嘉誠正式成立了負責地産業務的
“長江置業有限公司”。在“長置”成立大會上,
他爲日後定下的目标,是超越号稱香港“地産業王”的
“置地”。置地公司由英國商人保羅?遮打,跟當時
“怡和洋行”的香港負責人祈士域聯手創立,
号稱全亞洲最大的發展商,也是全港最大的商業機構。
一九七二年七月,李嘉誠把“長置”易名爲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
自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這年十一月,“長實”
在香港挂牌,在市面公開發售。
“長實”在香港準備上市期間,李嘉誠遇到不少障礙。
在那困難的時刻,他都得到夫人莊月明的鼓勵。
莊月明是他的表妹,比他小四歲,兩人可說是青梅竹馬。
莊月明的父親莊靜庵是香港著名的鍾表商,
擁有老字号中南表行。莊月明從香港大學畢業後,
曾到日本明治大學深造。一九六五年事業有成的李嘉誠跟莊月明成婚。
“長實”在地産業屢出大手筆。
先是拿出六千多萬元資金購買物業及地皮,
并積極興建高級住宅與商業樓宇。到一九六七年,
又動用二億三千萬港元,買入美資集團、希爾頓酒店及凱悅酒店,
開創了華資在港吞并外資機構的先河。而李嘉誠曆時兩年半之久,
全面進軍“和黃”的整個過程直如“蛇吞大象”,
實爲香港開埠以來華資收購英資的經典之作。“和黃”
是老牌和記洋行及黃埔船塢的合作品。到一九八○年,
“長實”終于持有“和黃”超過百分之四十的股票,
李嘉誠當上了“和黃”董事會主席。至此,
李嘉誠坐上了香港華資地産龍頭的位置,“李超人”的綽号不胫而走。
樹大招風
二○○○年十月二十五日,歐洲議會發表報告,
點名指責以李嘉誠爲首的李氏家族生意,在香港市場占有率太高,
可能對香港經濟造成支配性影響,甚至會出現壟斷情況。
報告又關注李嘉誠兩名兒子在若幹的上市及收購事件中,
獲得有關當局的優惠,而這種不公平的特權,
将不利于外國商人在香港投資。報告聲稱:
“這個家族的業務共占香港股票市場資本估值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當中包括的行業有電話、移動電話、電力、超級市場及地産等等。”
報告中還提到,二○○○年初,
李嘉誠次子李澤楷奪得香港最大電訊公司──
“香港電訊”的控制權後,
香港不少傳媒均關注李氏家族日漸增大的影響力。
還有未經公開招标的“數碼港”,
以及tom.com在創業闆上市時獲多項豁免條件,
這些事件都惹來很多争議。報告更認爲,
香港有需要引入公平競争法防止壟斷。
李嘉誠縱橫歐亞多年,從未被國際間如此高調抨擊,
故對歐洲議會的報告,立即作出回應,
通過旗下的長實集團發表聲明反駁,指出該報告不但計算錯誤,
且指李氏家族影響力巨大的評論更屬謬誤。
“長實”發言人稱,李嘉誠名下四間公司市值,
隻占港股市值一成半,連同次子李澤楷的“電訊盈科”,
五間公司占股市總市值也不足一成八。
香港聯交所行政總裁霍廣文亦駁斥有關報告,
指tom.com在創業闆獲豁免部分上市條件,當時隻是屬于彈性安排
,非李氏家族享有特權。他更指稱,芬蘭、
加拿大等地也有個别公司在整體上市公司市值中占了頗大比重,
不明白爲何歐洲議會的報告隻提及香港而不提其他地方。
港府也強烈否認在“數碼港”
事件或tom.com上市事件上對李家有任何偏袒。
至于市場占有率高是否即等于壟斷?
身兼港府公平競争委員會成員的浸會大學經濟系教授曾滿基指出,
高市場占有率不代表一定有壟斷。壟斷是取決于公司的行爲,
如業内公司實施限制性行爲,共同定價或限制供應等。
正當各界争議不休時,事情隻相隔一天,
李嘉誠再被歐洲委員會警告,指“和黃國際港口”
在一九九九年收購鹿特丹歐洲組合碼頭時,
可能違反歐盟競争法,并強調如果被裁定屬實,
有關合并的交易可能要被取消,“和黃”
更要面對罰款。據悉,歐委會所持的理由,
是這個商業計劃未被知會,這宗交易可能違反合并條例。
歐委會追查一宗未被通知的商業合并計劃,這種情況實屬罕見。
“和黃國際港口”當即發表聲明,否認有違反條例。
歐洲議會如此高調地把李嘉誠點名,引來了很多猜測。
香港著名經濟學者曾淵滄在《香港經濟日報》發表評論文章,
認爲歐洲議會突然管起香港的經濟,
這主要是歐洲商人已經開始對李嘉誠的商業王國進軍歐洲感到不安,
因爲不少歐洲商人已經嘗過敗在李嘉誠手上的滋味。
他在文章中指出:“千千萬萬的歐洲人已經在使用‘和黃’
歐洲提供的電訊服務。‘和黃’
賣英國的Orange(英國一移動電話通訊公司),
獲利一千一百億港元。之後,‘和黃’再賣MMN電訊
(德國最大的移動電話商)與沃達豐
(全球最大的移動電話公司之一)的部分股權,
不但獲得近千億港元的現金,也轟動了整個歐洲。
歐洲商人才真正明白一位來自香港的商人李嘉誠,
是一個很強的競争對手。他們開始懼怕李嘉誠,
因爲他們不是李嘉誠的對手。
“看李嘉誠從賣Orange開始,每一仗打得多漂亮。
不但不斷地增加現金收入,也取得了英國3G牌照、
意大利3G牌照。當人人出高價搶德國3G 牌照,
‘和黃’急流勇退。全球電訊股股價急跌後,
擁有大量現金的‘和黃’才來買平貨,
以低價取得德國的3G牌照。這樣出色的商業手法,
是應該贊揚的,爲什麽歐洲議會會反過來抨擊李嘉誠呢?”
是非不斷,但公道自在人心。在未來的日子裏,
“李家商業王朝”當然會繼續在全世界綿延下去。
除了迎接無限的商機外,它還将不可避免地迎接更多國際間的挑戰。
成功最快速的方法;
1. 幫成功者工作
2. 與成功者合作
3. 請成功者幫你工作 ...
世界第一名潛能大師-安東尼羅賓.
人生就好像在跑一場永無止境的馬拉松一樣~
你不知道路程有多麼遙遠,路有多麼坎坷~
不過當你擁有一個不能輸的理由~
你將會不斷的去挑戰~ 排除萬難~
因為你知道到了終點你可以得到什麼~
賺錢只是結果
重要的是你的使命
以及你願意為社會和顧客做出甚麼貢獻服務
你相信什麼 就會得到什麼
我們要面臨挑戰的不是任何人 而是要不斷超越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