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467136
 曼恩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失權政府的迷思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20世紀美國的兩個羅斯福總統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東亞經驗的價值
作者: 曼恩 日期: 2009.01.02  天氣:  心情:

按: 只給有緣人欣賞的文章喔..沒看完或者不想看不必麻煩喔..我翻譯放置與精選的在多年前...便已預見某些事實但只有少數贊成的好文章..
以下這一篇論文寫於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發生之後..當時全球學術界開始質疑..曾經傲世40年的東亞發展模式..甚至於懷疑這樣以國家自主性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有問題的..當時只有少數學者依舊認為東亞發展模式依然有其重要價值....沒想到2008全球金融大海嘯發生之後..儘管一體受難..有的國家甚至於濱臨破產的危機..但是..其中受傷最淺的居然就是東亞地區...在這一波全球市場危機的挑戰之下...顯然東亞國家仍有其可貴的優勢..儘管我們本身也歷經八年的千瘡百孔..許多問題依然危機重重..但是卻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

---------------------
出處: ,Polidano, Charles :Don't Discard State Autonomy: Revisiting the East Asian Experienceof Development ,POLITICAL STUDIES: 2001 VOL 49, 513-527

Don't Discard State Autonomy: Revisiting the East Asian Experienceof Development
不要拋棄國家的自主性:再訪開發中的東亞經驗
東亞經濟在過去迅速地成長與茁壯,存在於有自主性的國家。一種新的制度主義隨後地在此出現,並且對於東亞經驗的專業術語上做了重新詮釋。本文是新制度主義重要的文獻回顧,對於近代東亞經濟的歷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因此不能忽略它。自主性的制度化是開發中的國家與國內社會發展的基礎。我們應該可以認同國家自主性是對於國家經濟發展一個最主要的原因。而國家自治權的狀態也是學者所分析研究的概念。在1980 年代時期因為東亞經濟開始發展,使得中央對於東亞經濟的發展開始研究。一些國家在經濟上迅速成長、主要有日本、南韓和臺灣。有些國家的自主性是處於發展中的狀態,譬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一些學者也因此而寫了'開發中的東亞模型' 。開發中國家的出現,伴隨了對於東亞經濟的成長,更加可作為新古典主義早期的寫照上的反應。它恰好地反映出政治學上所謂的' 把國家帶回'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Evans 等1985), 即使後者是反應出國家對於馬克思主義看法上的反對。在1990 年代初期以前,發展狀態解釋了此種架構,譬如:世界銀行(1993 , 1997) 。

然而,在1990 年代末期' 把國家帶回'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指出了此種作為太圍繞在國家自主權上,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影響因素(參見Putnam, 1993 年, 和Migdal 等1994)。

無容置疑地,東亞在1997 年末期的經濟危機,對發展狀態的模型,給予了進一步打擊以及對此展開了更新一波的攻勢。許多學者也許由因對' 制度化的' 用途混淆了。一些對於在東亞經濟的評論中,譬如Remmer (1997), 認為,定義是錯誤且混淆了。雖然它混淆了,但我仍將因此繼續使用它。中央集權對於制度化辯論取決於二個關鍵問題。第一經驗主義是根本上的:在此(一些)東亞國家的自治權是真正地來自於社會力量嗎? 第二個問題是概念性的:國家對於自主性的提高和降低與效率有關嗎? 這個評論文章再訪這兩個問題。關於一,我發現制度化要求陳述自主性與無關,東亞猛虎是成功的最好例子。但我應該建立清楚的界限說明對這個論據可能性有多大。我不預設立場說,這些國家皆有自主性。相反的,我的論據傾向於國家在自主性和有效率之間扮演一個潛在的關鍵角色,譬如:日本。在1970 年代和1980 年代的東亞猛虎,也許因為地緣關係在政治的機會方面上有所受益:其它國家不能卻達到類似的成長水平,既使他們採取了相似的政策和同樣的追求有效率。

由於東亞的1997 財政和經濟危機,一些與會學者爭論說-國家自主性的概念不再是相關的。我承認,亞洲危機歷史上對關於發展狀態和國家自主性的討論有其空間。我想表達的,有至少三個原因,說明為什麼它會是錯誤的且可駁回主題。
首先,討論一次歷史上有價值的本質。我們不應該矇蔽對危機的教訓,譬如:他們在近年來的40 年東亞的經濟成長。
第二,它對於財政方面和經濟自由化上是有所爭議的,不過份干預並非有助於危機處理。
第三,既使國家選擇市場自由化,像許多發展中國家在1980 年代和1990年代仍成功地通過,全取決於對於自主性相對國內社會利益的能力。每個國家代理全球化經濟需要更多自主性。自主性有許多面:它可能與外力有關,最近與臺灣和馬來西亞及某些國內力量。

The Developmental-statistic Perspective
中央集權下的經濟發現
發展狀態模型在文獻中非常廣泛地被談論並且它的主要特點是較為知名的。許多學者對此提出見解如Oni. (1991), Henderson 和Appelbaum (1992) 及Doner (1992) 。簡而言之它的主要特點如下:
1.國家認為它對於經濟發展的成就是合法且迅速 (被定義作為工業化出口),它使用最大的全國優惠權。
2.國家是扮演直接地角色不是代替私人企業的角色,(雖然它也許因產業本身之特性或多或少影響到投資的金錢負荷),但是它會優先尋求並引導私有企業參與投資。
3.國家施加作用,使得私有資本進出口的管制,譬如:進口保護和出口目標之間的管控以及各種各樣的任意投資的管控。
4.國家有些經濟政策是官僚化,合格的專家被孤立壓力:在這官僚之內一個唯一有力量的單位卻是至高無上的。
5.經濟官僚與民眾間的私有產業協會(經常為主動性的狀態), 和私有企業間有所聯繫。
這就是為何國家不干預卻不會導致退化的原因,在此私人企業是處於較為微弱的地位,而且還會被工會施壓。

The institutionalist Critique: (1) the Empirical Argument
結構主義的批判︰(1)經驗上的辯論
發展結構主義制度化的批判對於經驗主義和概念性方面的。
經驗主義進一步的去批判,對於看關係在國家和非國家之間的參與和拋棄自治權的概念。Doner (1992) 比較國家在汽車製造業的介入,在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他觀測治理產業的四個方面- 合理的製造能力,和外國公司的議價, 改進地方技術,和生產商在相關產業上觀念一致- 並且發現在所有四個國家生產商充當了國家在塑造決定和結果的一個重要角色。Doner 並且注意到,國家和商業利益起衝突的地方。在韓國,例如,Hyundai 成功發展了汽車以國家卻給予很少的支持。

The Institutionalist Critique:(2) the Conceptual Argument
結構主義的批判︰(2)經驗上的辯論
Evans (1995)提出, 國家自治權這個形容詞從存在至今,一致被用來吸收優秀的官員。在此,Evans認為 ' 嵌入自主性' 的矛盾,是工業迅速發展發達的國家,譬如:韓國和臺灣。他支持他的理論依據以資訊技術產業的研究:在韓國、巴西和印度,顯現出國家如何在與資訊技術企業的關係有更好更緊密及密切的關係,進而達到了強大而優越表現的階段。矛盾的關鍵因素就像Evans 概念化的自治權。這不是微弱的民間企業單方面的因素- 因為發展結構主義和經驗主義論者,變形針對-結構主義僅強調,言詞一致和官僚式的結果,如同硬幣的反面。

Why State Autonomy Remains Important
為什麼國家自主性的保有如此重要
總結,制度化陣營方面有二種不同的觀點:第一點:為發展中央集權基本的前提,那一些東亞國家是在社會的某個方面是具自有自主性的。它再訪東亞發展紀錄在國家和社會之間的證據- 國家如何反應了社會和政治壓力,如何使得私有企業了解國家政策,不管國家要求什麼企業以他們的自己方式應對。第二點:問題是概念性的。它批判制度主義早期是為了看國家與社會聯繫間的術語。這個觀點若成立,國家機關可能會已發展自主性的政策為優先考量。但它爭論說,國家可能為了達到更大的利益而施政,如果他們運作並不是為了與社會抗衡


東南亞國家的結構主義較低度發展的例子,有南韓及臺灣區別了這個區域。這個區別,反面而言是結構主義討論關於東南亞社會或是包含的形式而不是臺灣和南韓狀態的原因(Hawes 和劉1993 年, p. 656)。在設計研究問題時對於問題核心是缺乏嚴峻的方法。衍生出許多項研究的問題,例如:在東亞國家自主性(或連接)是如何產生?當一個更加有用的問題會是一相對論性的譬如一個自主性(或連接) 的國家如韓國(或馬來西亞或印度尼西亞) 與在別的國家的比較?

Doner (1992) 避免狹隘性的問題由廣泛的干預到國家的發展。包括韓國,面對結構主義發展出他們自己的核心區域。加上事實他的文章是結構主義當中的一個重要的論點,它做為我們相對論性的反對面那方的最佳例子。並且當我們如此看待時,Doner 的論證依據可從不同面觀看。在每一個產業驗證他的論點, 南韓是表現作為最佳的執行者。這是由於韓國國家的自主性,因為Doner 被迫暫時地承認:在此預先的討論肯定了國家具有強力的價值,在解決中央對自動工業化的問題。南韓的優越表現是莫名的由官方陳述。但證據建議說,結構主義的看法是殘缺不全的。國家處於在有壓力和更加寬廣的限制, 甚至對較強的國家而言干預表現出的更為重要... (Doner 1992 年, 頁426-7)對於國家力量和自主性的潛在的影響,Doner的論證是成立的。

到目前為止自主性的論點可以成立,但Evans 的概念化作為官僚性和能力功能的連結是在較為外面化的概念,它有一個最佳日期。國家喪失他們的發展效果不是因為官僚的惡化,是因為資本和其它社會力量增長而更強。而且,政府在國家譬如韓國幾乎任何地方皆整個起作用,在他們的干預的全盛時期(Moran 1999)。如果自主性取決於官僚能力,國家發展不僅會是開掘他們自己的墳墓,但一些世界國家,譬如:美國和英國,因此卻值得作為發展國家的典範。他們有非常強的嵌入能力和相當能幹及言詞一致的官僚。英國和美國通常被認為較弱的國家不能勝任成功的發展和干預(Krasner 1978 年; 威爾遜,1990) - Evans 分享的見解。他的理論框架乍看之下是要阻止反對並成為第一世界的鏡子。自主性根本上的發展依然有問題不是指於官僚有關,而且保留非私人企業的彈性。允許他們可能在對於特殊的政策在實施上可有所言商;但是一般性的計劃必須繼續由國家訂定並且支持國家的政策,如果同意,私人企業將可享有他們的彈性空間。

官僚政治的品質和統一性,對國家能力構築和考慮相關的資訊的政策確實是重要的(Polidano 2000);但它對國家自主性的貢獻肯定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政治水平上沒有一個核心目標,或它無法被執行,官僚政治也是徒勞無功的。Weiss 和Hobson (1995) 逃脫由Evans 遇到的概念性問題因為他們不認為官僚制度化為國家自主權的源頭。更甚,他們不接受國家發展的效率是消耗性資產;他們亦不接受, Znglish 講的民主是〞微弱〝。如不久即浮出檯面,這兩個論據加深Weiss 和Hobson對強的社會力量提高國力的斷言。然而這些論據不對此負責。讓我們一個一個來說。發展效率的看法(被定義作為被治理的相互依賴) 不是只侷限於日本近代的例子。對Weiss 和Hobson而言,日本是被治理的相互依賴一個作用的例子。如同其他人詮釋它, (Callon 1995 年; 懷特, 1999),這是一個國家發展上的一個好的例子。例如:Callon (1995) 看到國際貿易和工業部對(NM) 促進在80 年代期間,日本的資訊技術產業對技術發展及努力。國際貿易和工業部採取由研究與發展財團的創立帶來企業政策關鍵的方法,這種基於中央治理的合作安排上的相互相依賴。財團得到了安置,但大多卻沒有效地作用。介入的公司互相懷疑並且他們的合作是形式上和無效的。所以他們不對被治理的相互依賴感興趣。

進入了80 年代晚期, 日本資訊技術公司投入億萬日元到其研究與發展工作。日圓在其研究與發展預算丟失了它的維持的槓桿作用。有趣的是, 雖然日本工業簡單地告訴MITI 不能在這個狀況下失去平衡。在合作上國家的發展卻是較為強大的。如同一位公司工程師投入了一個全國性計畫,因為他是來自於一個大公司。而這已經是慣例(引述在Callon, 1995 年, p. 64)。關於自治權上的例子:如此企業與MITI 一同出現,為了拒絕對MM’s接下的事業的金援和盡全力對合作的企業避免洩漏可貴的資訊。即使在它的發展歲月,仍然能抵抗其他,他們想不到具有高度競爭性的事業公司: 業績幾乎超越英國的貿易部門和工業部之外。MM’s 使得工業的政策有著更好的發展(Callon, 1995, p. 186)。

簡而言之,日本在國家發展效力的是由於槓桿作用,私有產業它的損失- 對發展經驗主義提出預設立場。也許似乎因為它援引奇怪的國家自主性衰退作為傾向於它自己那邊的重要證據,如同我在此所言;但我會爭論說,沒有矛盾。在它曾經是存在的情況下,看自主性衰退的衝擊估計它的貢獻,敘述出來是一個有效率的好方法。這是在對比對自主性很少有做以國家發展的經驗主義的看法。以回復Callon, Weiss (1998 年, 頁199-202) 爭論說,被治理的相互依賴不阻止衝突措施在政府事務聯繫上的;它是只自然的使一些研究與發展的事業失敗;並且那一個無法推斷關於活動的範圍唯一工業區段的根據。Callon 的個案基於不是在出現衝突,而且政府支持的研究與發展的無效;相互牢固和內部政府衝突只被給作為一個解釋為這失敗。並且資訊技術在80 年代期間是龐大的花費的一個重要工業區。

Weiss 和Hobson 論點為(1995)美國與英國非弱國,與這些主題的文獻相反(如同我們已經看見Evans 於此的關聯)。他們的論據在於首先,治理的相互依賴,,特別在美國,在農業和防禦;並且第二點為,在最近幾年英語系自由聯盟已經執行了多數的市場自主性。這些需要實際的國家自主性,他們的第一點,關於在農業和防禦管理性相互依賴,似乎半信半疑。兩產業皆高度需要政府保護(農業) 與獲得(防禦)。你無法得知美國或英國是否有能力在其政策上執行。而且,所有政府在這些區段的槓桿作用, Weiss 和 Hobson 明確指出英語系國家在1980年代在其他區域上的自主性,且對工業並無補助金或其他形式的金援。所以為何不接受自主性在促進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上,並擴展其領域這個問題的回應,Weiss (1998 , 頁21-2) 引述在澳洲國家失敗的例子:政府嘗試重新整頓國內紡織品工業。

一個為援助經濟產業通過的紡織品貿易自由化的計畫。自由化成功,甚而在預定的日程表之前被執行。但協助計畫失敗了。政府缺乏紡織工業專門技術;它沒有咨詢企業;且資金流向用來買更大倉庫儲存出口的零售商。作者是說,自由化的加速可證明計劃失敗不是由於缺乏自主性,是因為缺乏連結性的。自主性本身不能貢獻國家能力但這個論據非相當具說服力。如果紡織品販商能對計畫設計和實施能有更多發言權,就可防止花費在倉庫的經濟援助嗎?我們幾乎看不到企業在遊說要求政府給他們強加發展性。或許政府有更好的產業知識,能排除零售商在金援之外:這是需要更多的自主性。這些國家最能了解關於自主性程度的問題。如同澳洲的自由民主,也許已贏得充足自由的運作,使他們自己對貿易解除管制和取消關稅障礙; 但干預此工業不僅要求大量產業專門技術,還需在更多層面做考量。Weiss 和Hobson 與Evans 同樣認知作為一個基礎為發展地有效的自主性重要的根本。他們說:例如;國家產業的聯結關鍵在於使國家目標成為相關的且更大的無商量的 (I995, p. 162,); 並且對此沒有自主性,在拉丁美洲的設置為做明顯的例子 (頁166-7) 。Weiss在她最新著作提到作為一個談判的關係同樣定義被為治理上的相互依賴,公開呼籲私人企業維護他們的自主性, 然而由範圍寬廣的目標治理由國家來制定(I998, p. 38) 。如同我們所見的,然而,Weiss 和Hobson 跟隨Evans 承認自主性的價值。 這種矛盾心理是一種進退兩難的反射Weiss 和Hobson 發現他們承認國家自主性的某些好處,但只在公眾私人合作來說,並且不是在共有的目標或關係敗壞的情況下。儘管邏輯上是否自主性對國家有價值,它對後者的情況有最顯著的價值。

Conclusion
結論
我們應該賦有國家自主性什麼意義? 幾個東亞國家的經驗清楚地表示國家自主性的潛在價值-作為國家能力組成部分。沒有其它令人相信業績指標在工業的解釋,準備從不成功的企業撤出,從消費到投資的資源轉移,高效率的公用事業局是發展國家發展極致的特色 (Amsden 1989 ; Wade, 1990)。制度化重新解釋對這些東北亞國家一些過份地上升評估的有效平衡;但它卻相反地設法掃除這些隱匿的證據。這絕不是說,自主性是國家全部的能力。自主性給您做出決定的空間; 您仍然需要能力作出決定(Polidano 2000 , p. 809)。在這個水平分析的依據下,對於自主性的國家能力有三個要素。

廣而言之, Putnam 的感覺(1993) 爭論說,一個堅強的私人企業的意見做為國家發展的一個強而有力的依據。但以換取如此促進國家的能力,私人企業能要求他們自己的交換物:阻止與不達成他們的興趣政策協議的選擇。這種國家行動力在今日依舊重要,在各種各樣的政策區域比較,在新加坡與後來英國政府皆嘗試朝同方面的實施行動(The Economist, 1998b)。

我重申我的論據,寧可說發展國家缺乏”關聯性 “, 不如說已潛在的變數來說自主性是更加基本重要。如同許多關於此主題的文獻,這是強調的問題。我接受,自主性可能由肆無忌憚的政客和官員濫用。而在東亞發生了(Kong 1996 年; Moran, 1999);為何此現象沒更加頻繁地發生是一個仍有待令人滿意地回答的主要問題。但這些國家的經驗表明,它太簡單以至於不能視同一個掠食性的自治狀態, 如同Evans 。並且我在此會重申,我不尋求爭論說自主性在全世界都是重要的, 或所有快速發展中的東亞國家都是處於自主性的狀態,甚至自治狀態是對發展在臺灣或南韓唯一的貢獻者。相對於自主性的國家,過去一些國家亦有貢獻,而這些國家看上去丟失了自主性。

我們還剩一個最後的問題:自主性的來源是什麼?典型發展狀態文學把自主性歸咎對非國家參予者的弱點:這無容置疑地是一個主要因素,並且成長的這樣參予者在東亞國家解釋為什麼發展狀態變得更加微弱。但強有力的企業日本例子被迫,根據政府引領的民意參予的研究,指向其它因素:社會準則獎勵在國家利益的集體行動。這樣價值也許是存在在其它東亞國家。韓國人普遍對於1997年經濟危機的反應,是相信政府會借由她們的黃金跟外幣改善經濟危機的情況。

簡而言之,自主性不是單單地國家以某種方法從社會分離的問題。自主性的根源將在社會本身上被發現。這是當進一步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但它是這個在評論文章範圍之外。這篇文章的目標將建立,自主性是值得研究學者注意,作為一個對國家地位的貢獻因素:乃是存在於不同程度適用於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時刻(和用不同的政策)。在相對論性之內,在未來將被探討並且被分析矛盾。
標籤:
瀏覽次數:205    人氣指數:4405    累積鼓勵:2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失權政府的迷思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20世紀美國的兩個羅斯福總統
 
住戶回應
 
時間:2009-01-03 20:39
她, 57歲,中南美洲,服務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作者回覆說[2009-01-06 01:03]:

謝謝鼓舞嘿..我這裡向來人煙冷清..
只是如果有緣..自己會上門..
歡迎有空來坐ㄟ

 
時間:2009-01-02 13:56
她, 57歲,中南美洲,服務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作者回覆說[2009-01-03 17:34]:

謝謝稱讚..實在不敢當之至..好像初來此地..
Happy 牛 Year..

 
時間:2009-01-02 03:15
她, 44歲,彰化縣,經商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作者回覆說[2009-01-03 17:40]:

那裡棒呢.??這年頭..多數人重視的只是表象..不在乎實質內涵啦..
危機也可能是轉機..危機入市..的確需要一點智慧..勇氣與眼光..
我正在思考一系列當前全球的危機與問題..如此而已..
想得多..白髮也跟著多起來啦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