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070935
 Prinz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廢話的早晨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其中必然有詐?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功勞還是苦勞?
作者: Prinz 日期: 2013.07.02  天氣:  心情:

 


 


有三種工作類型,第一種是「思想型」,第二種是「技術型」,第三種是「苦勞型」。


俗話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第三種苦勞型工作,意思就是「沒功勞」。


怎樣的工作會沒功勞呢?就算撿個玻璃瓶也能賣兩毛錢,只能說功勞微小,不能說沒功勞吧?


但我說的功勞是另一回事。撿個玻璃瓶的確能賣兩毛,如果除了你之外沒人能撿這玻璃瓶,那麼你的確有功勞───值兩毛。


假如除了你之外,能撿這瓶子的人多的是,只是恰好被你撿到,那麼你的功勞,是零───你沒有半文錢「功勞」,但你撿瓶子的確付出了體力,你的付出值兩毛錢。這是「苦勞型」。


為甚麼只有苦勞沒有功勞呢?因為你既沒思想,又沒技術,你只是「做了些甚麼」,做了些誰都會的事。誰都會的事,你做了,也只是累了;沒有功勞只有苦勞,沒有苦勞也有疲勞,再怎麼疲勞都是徒勞。


所謂功勞,是沒你這事兒就做不成,想做成這件事,非你不可。要是換個人來做,會做得不一樣,而且很可能更差。所以我們說,這事能成,算你的功勞。


比方我們說美國獨立是華盛頓的功勞,意思是,沒有華盛頓的領導,美國可能沒法獨立,或者要晚個幾十年才能獨立,或者獨立得相當窩囊。


一場獨立戰爭幾十萬個士兵上戰場,大家都沒功勞嗎?頭顱也拋了,熱血也灑了,怎能就你華盛頓一個有功勞?


問題是,你不拋頭顱,就沒頭顱可拋了嗎?你不流血就沒人流血?幾十萬士兵幹的都是苦勞、高替代性的活。如果你有思想、有技術,你的替代性就低,你就是華盛頓,不是拋頭灑血的小兵。


想想看,你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是否不可取代或難以取代?這些工作是不是因為你才被完成?你費了好大勁才搞出來的東西,是不是換別人來也行?別人可能費的勁兒大些,時間慢些,但終究是差不多的。


或者你有思想,這活得靠你的思想、你的決策、你的謀劃、你的智慧,換顆腦子就不行了,成不了事。


所謂思想型的活,不是「動動腦子」就算。誰不動腦子?除了白痴啃麵條外,再怎麼沒素養的活也得動腦子。思想型的工作,重點在「思想密集度」;思想密集度低,即使消耗大量腦力,也不過是一種腦子的苦勞罷了。比方會計事務所裡的查帳員,每天消耗大量腦力去核算每一筆數字是否正確,一點功勞都沒有。就這點算術,你不算有別人算,誰算都差不多,電腦算得比你更扎實;讓你算,只因為老闆不想花太多錢買電腦而已。這種工作的思想密集度趨近於零。


那麼,「思想密集度」要怎麼看?這可沒有標準答案,各行各業不同。如果是做生意的,他的思想密集度可以用金錢換算。郭台銘平均每思考一分鐘可以產生多少新台幣,這是可以算出來的。也許他思考兩小時能讓股價提高五塊,你想一百年也沒法讓手裡的股票提高半毛錢,因此他的「單位思想密集度」顯然比你高很多。


作家也許能用單位時間製造的字數來估算,不過前提是製造的文字有價值,否則每分鐘廢話一千字也談不上任何功勞。畢竟文字的價值見仁見智,單純用版稅計算似乎太市儈了。


雖然如此,假設有個作家十年來只寫兩本書,各三十萬字,而且評價普通,那麼我們說他這份工作思想密集度超低,也不算太冤枉。


學術性或知識性的著作比較容易判斷思想密集度,其中一個指標是參考文獻的多寡。若不是膚淺摘錄、斷章取義,否則能引用一本書勢必讀過;一部著作引用的文獻愈多,資料愈龐大,代表它知識度愈高。知識度與寫作時間的比例,就是這份工作的思想密集度。


當然也有些書不是資料性的知識,而是啟發性的,是作者累積二十年沉思所悟出的高妙理論,你花二十小時讀完這本書,理解它,內化為自己的思想,那麼這本書(作者的工作)的思想密集度可以用【20 / 20小時 = 8,760】來表示。而寫這篇文章只花我二十分鐘,你花二十秒讀完,思想密集度就是【20分鐘 / 20 = 60】,顯然很低。


有沒有看過一種書?囉哩八唆五百多頁,看完之後覺得自己能用十分之一的話把同樣的內容說明白,甚至覺得整本書就講個誰都懂的小娃娃道理。思想密集度偏低,替代性偏高,寫這種書來賣錢就只是苦勞,沒功勞。有本書叫作《秘密》(Rhonda Byrne. The Secret)就是典型的低密度作品。


所以說,不是甚麼工作定是思想型或苦勞型,而是你把這工作當作苦勞?或者你想做出功勞?思想密度太低的傢伙,即使當大學教授也是賺苦勞錢罷了。


技術也能做出功勞。和思想一樣,技術也有程度之分。技術講究的是「精煉度」,蕭邦大獎得主的演奏家與幼稚園的音老師,他們都會彈鋼琴,都有技術,但不都是技術型。前者「技術精煉度」高,得獎就是他的功勞;後者賺學費,是苦勞。都是手藝活,怎麼鋼琴老師就沒技術?因為鋼琴老師論鐘點計酬,有上課有錢賺;蕭邦大獎則不然,技術不到位,練一百年也是白搭。


技術是無所不在的。凡一件手藝練到極處,練到高超顛妙,那就無可取代,而能夠在工作上建立功勞了。連玩個網路遊戲都能練出神的技術。


很少人能兼具思想與技術,因為二者都得花費相當巨大的時間與苦功才能練成,練成其中一樣就沒空練第二樣了。因此大音樂家幾乎都沒甚麼學問,賽車手寫不出小說,執行長通常不是技術人員───即使是,也很久沒練功了。讓有思想的人決策,有技術的人製造產品,這組合才會成功。


許多人尊崇思想或知識,輕視技術,尤其是中國人,特別愛讀書。其實思想與技術各有各的功勞,沒甚麼好比的。蘋果公司如果沒有掌握關鍵的技術,光靠優異的經營策略就能大發利市嗎?能做出最好的手機,但執行長是個白癡,賣得出去嗎?所以成功的企業,甚至成功的國家,這兩種工作都得做好。


雖然一個人很難同時做好思想型與技術型的工作,但是兩種都做不好卻很簡單。大多數人都只會做苦勞型的工作,也只願意做這個。大家不追求功勞,只想拿苦勞換錢。


你願意花費好幾年苦功,並且冒著白費苦工的風險,去成就些甚麼嗎?


或者你付出的每一分力量都要求立即兌現,絕不浪費?


「一分錢一分貨」,多數人都是這樣的,把工作當成「販賣」些甚麼。無論是賣腦力、賣體力、賣歌喉、賣色相,付出的目的只是為了賺取代價,而不是為了「立功」。也因此,大家都沒有功勞,只有苦勞。


我並不是說功勞不能換錢。往往功勞換來的錢更多,但投入的成本也高,有時候甚至高到你不能很肯定划不划算。一家餐廳做出來的菜有如排泄物,客人吃完還是得付錢,因為老闆擺明了只是「賣食物」,你既然吃了食物就得付錢。


上班八小時,老闆就得付你工資,即使你的工作完全無法創造任何利潤。但你出賣了時間,老闆就得花錢買你的時間。


「賣功勞」則不同,無論你躺著幹兩分鐘,還是苦幹三十年,都一樣,功勞多大才能賣多少錢。


諾貝爾獎就是最典型的「賣功勞」所得,它從來只頒給貢獻最大的人,不去管你付出多少苦勞,可以稱得上是「非功不侯」(沒有立大功就不可能封侯)。任何一位諾獎得主,你一定知道他的得獎是基於哪一項具體貢獻,是發明了甚麼,還是寫了哪本書,或者解決了甚麼國際爭端,哪怕只是運氣好。諾獎沒有甚麼「終身成就獎」──終身成就獎是用來安慰終身沒成就的人──你奮鬥了六十年付出了巨大苦勞,只要拿不出具體貢獻你就與諾獎無緣。


我見過最廢材、最苦勞的工作,是在加油站入口處。他們雇了一個工讀生,手裡拿根棒子站在路邊,將棒子轉呀轉個不停,意思是招攬車輛進去加油。這人甚麼都不必懂,甚麼都不必想,只要搖晃棒子,只要延髓與手腕肌肉正常的人都能幹。


簡單講,裝個有馬達的鐵架放在路邊就能徹底取代這人。這種工作竟然也有人願意做。


為甚麼願意讓自己做馬達鐵架的事?工讀生可能會反問:Why not?一樣是賣時間,時薪120元當然比100元好。賣東西,講究的當然是成本與利潤,做得要死賺得少,做得輕鬆賺得多,選擇後者絕對是理性的,毫無疑問。


前提是,你在賣甚麼?賣時間?賣體力?賣春?你是苦勞型的,你賣得再多也沒半點功勞。


如果我們的學生、孩子們,在清純時代的打工就只想販賣苦勞,不想建立功勞,這個社會就沒有希望,永遠培養不出諾貝爾獎得主。


 


 


 


 


 


 


 

標籤:
瀏覽次數:276    人氣指數:2476    累積鼓勵:1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廢話的早晨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其中必然有詐?
 
住戶回應
 
時間:2013-07-03 23:55
她, 48歲,台北市,資訊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3-07-03 07:35
她, 50歲,台北市,教育研究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