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和甄都是我的好朋友,但兩人處事態度卻像光譜的兩端,差異很大。
芮在三十歲時就買了一個小套房,一個人獨立自主。芮心裡明白,父母的透天厝是要留給她哥哥的,她在哥哥結婚之前先搬離家,可以避開姑嫂不合的尷尬。事實證明,芮的想法沒錯,她嫂嫂與公婆並不融洽,但和她還保持不錯的友誼。
而甄在高中時代就開始半工半讀,一直到完成專科學歷,然後就業,她的個性也非常獨立,但甄對自己必須負擔生活的一切卻充滿了怨言。甄埋怨父母不肯出錢供她讀書,只願意栽培她弟弟念大學。甄的父母為了兒子把舊房子翻新、負擔了他婚禮的費用支出、幫他無償帶小孩,卻要甄自己去外面租房子。
甄每次談到她的家庭,總是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埋怨父母只把資源留給兒子,卻視她如雜草。甄很努力地拚出她現在擁有的:一份薪水不錯的工作、一個舒適的小公寓、一輛可代步的小車。但她認為自己很可憐,像個孤兒。
每次接到甄的電話,在聽完她一再的抱怨之後,得想盡語言來安慰她。有時不免會想,甄若有芮一半的樂觀就好了。
芮曾經跟我說,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她的確也埋怨過,但想想父母親給自己好手好腳,還有一個不差的頭腦。可以在讀完專科,學到一技之長後,靠工作能力養活自己,其實已經很不錯了。「再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芮說她的朋友當中有人從小就要分擔家計,扛父母親因為生意失敗而欠的債務。相比之下,芮說自己平平順順地完成教育,已經非常幸福了。
我想下次再接到甄的電話,得好好勸她不要再為自己的原生家庭苦惱了,已經到了「四十不惑」的年齡,不應該再被以前的事困住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