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70928
 Elaine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當我在森林裡迷路時,該怎麼辦?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那個能讓妳輕鬆自在的人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走過殘破童年,學會把自己愛回來
作者: Elaine 日期: 2017.04.06  天氣:  心情:
蘇絢慧:走過殘破童年,學會把自己愛回來
親子天下 邱紹雯
發布時間 : 2017年4月5日 AM 10點41分
更新時間 : 2017年4月5日 PM 5點55分
LINEfacebookKEEPCOPY13
「當我們面對過去的傷痛與瘡疤時,總是有那麼多的含恨,因為我們一直在渴求有人來拯救,等那份理解與接納,但其實那是永遠等不到的。」這是心理諮商師蘇絢慧的體悟。她花了三十一年武裝好強、壓抑期待,直到再也沒有任何一位重要親人可以牽掛時,她終於明白:唯有坦然接納自己過去的不完美,才能從心中長出力量,真正的愛自己。
眼前擁有陽光般笑容、能撫慰受傷靈魂的蘇絢慧,有著用「千瘡百孔」也不足以形容的成長歷程。

爸媽不在身邊,有消息卻是死訊
她從小在愛的失落裡成長,是俗稱的「私生女」,出生沒多久母親就離家,成年後再捎來消息,已經離世。父親更是如同謎一般的存在,經常消失無蹤,兒提時與父親僅有的一年共同生活記憶,是支撐她一輩子的愛的經驗。
她曾被寄放在父親不同的友人家、輾轉由阿嬤照顧。十一歲小五之際,阿嬤驟世,她又從屏東被送台北姑姑家居住,兩年後再接到父親死訊,兩位重要親人接連過世,開啟她灰暗籠罩的青春期。
「我從不懷疑父親是愛我的,但仍會怨他讓我的人生太辛苦,」蘇絢慧說。當年的小女孩,心中全是苦候父親回來的身影。她一心期待趕快賺錢找回父親照顧,因此進高職學習一技之長……但人生的目標卻在父親離開後成為泡影。
「現在回想,阿嬤其實給了我穩定規律的生活。」但當時的蘇絢慧只想逃,不止一次在心中吶喊:「是不是我不夠好,不然為何沒有愛我的父母與家庭?」也因為害怕被人得知複雜的身家背景,選擇與同學保持距離。她在書中形容:「我的生命像一片荒野,空蕩荒涼,人們經過總是來去匆匆,沒人真正好好停留。」
長久活在一個人的悲辛中,無人能訴說,蘇絢慧從小最難忍受、也最害怕的感受是羨慕,「討厭羨慕別人有父母、有歡樂的家庭、擁有所有美麗的物品……」對照出自己一無所有的羞愧。
所以,她養成凡事「毫不在乎」或「絕不示弱」個性,來掩飾內在的缺乏與不安,漸漸的也隔絕了真實的感受。
安寧病房裡,看見過往傷口
直到二十六歲有機會走進安寧病房服務,在陪伴病人與家屬走過生死關卡的同時,心底的痛才彷彿被敲醒。
蘇絢慧永遠忘不了第一天在病房遇見的那位十七歲男孩,因為來不及見到母親最後一面,只能趴在遺體上痛哭。在陪伴著家屬送別後,蘇絢慧一個人情緒潰堤,哭到無法停止,在淚水中她瞥見那個十四歲同樣來不及告別父親的自己,「那個哭泣的男孩在眼前,」她手比著胸口說,「但在我的這裡卻有個哭泣的小女孩;原來那個痛不在那裡(男孩身上),而是在我這裡。」
「我知道,如果沒辦法真正陪伴自己,我不可能陪伴別人。」蘇絢慧跟二十六歲的自己說:「接下來的每一天都要為懂得療癒而活,不只為自己,也是為我在陪伴的生命。」十多年來,那個信念牽引著她無悔的走在悲傷療癒這條路上。
因為在臨終場域看見其實還有那麼多孤單、悲傷與憤怒的靈魂,蘇絢慧明白,自己並非世界上「唯一受苦的人」。她也見證到各種愛的樣貌,即使一個家不完整,愛依然可以存在,甚至更加動人。
引領蘇絢慧看見愛的是一個年紀相仿、有著類似父親與破碎家庭的女孩,失聯許久的父親因病入膏肓、走投無路,才突然現身尋求協助。對於未曾盡過家庭責任的父親,女孩選擇接納與承擔;不抗議生命,也不否定生命,只以愛回應父親的回返。
領悟所有悲傷都仍是愛
就在陪伴他人走過悲傷的過程中,她體會到:「所有的悲傷都是出於愛,如何溫柔的去接觸悲傷、容許悲傷,比懂得如何去安慰人更重要。」
這段自我療癒的過程走來有如「驚滔駭浪」。蘇絢慧說,當回頭直視過去的瘡疤與不堪時,才驚覺自己沒有想像中的堅強,當中還有不承認脆弱後所反彈出的過度堅強。
她花了將近五年的時間,將自己裡裡外外看個透徹,白天在病房服務患者與家屬,回家透過閱讀與書寫與自我對話。每當夜深人靜與內在冤屈共處時的辛酸尤其難熬,她說,「書寫時經常是哭到不行,大量的冤屈控訴著:我過得很辛苦,你們知不知道啊!但這樣的聲音不管出來多少次,空蕩蕩的周遭都沒有任何回響。」
她經常望著鏡中憔悴與無助的自己,直到與愛連結的時刻。「我想起父親兒時抱著我對別人自豪說著:『這是我的女兒(台語),』我問自己:我曾是父親那麼愛的小孩,為什麼現在這個小孩不被我愛了,還對她如此殘忍?原來,我一直在等愛、求愛,卻一點都不懂得什麼是愛。
三十一歲那年甄試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同年母親過世的消息傳來,蘇絢慧正式成為「成年孤兒」。她問自己:「現在我不用再為爸爸、媽媽活,不再為照顧他們的喜惡而活,我現在到底該為什麼而活?」自此之後的生命課題,她都在追尋與思考這件事:如何把自己愛回來。
一路跌跌撞撞下,蘇絢慧悟出了最簡單卻也是最困難的道理:負面情緒只需要一個「承認」,只要承認、接受了,所有的負面情緒就會被你的包容化解,不再需要激烈的排斥與去汙。
唯有承認過去的生命就是自己人生的一部分,學習與缺憾、傷痛共處,才有可能如實的由內在長出愛的力量。
儘管蘇絢慧並非為人母親,一路走來的顛簸歷程,卻成為引領許多父母找到救贖與療癒的力量。
她也觀察,現在愈來愈多父母已能意識到上一代原生家庭對親子關係的負面影響,但因欠缺正向關係的經驗值,往往在知道後,反而不知所措,害怕到一言一行都可能讓孩子「受傷」。
「受不受傷很多時候是來自孩子主觀的解讀,我們不可能因為想要成為完美母親而讓孩子不受傷,」蘇絢慧強調,允許自己當個「夠好(good enough)的父母」,不需要替孩子做一輩子的責任承擔者。當父母有機會先撫慰自己的傷後,就會明白,就算孩子受傷,我也可以陪伴渡過,這遠比期待不傷害孩子還重要。
◎完整文章請點「查看原始文
標籤:
瀏覽次數:241    人氣指數:1941    累積鼓勵:85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當我在森林裡迷路時,該怎麼辦?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那個能讓妳輕鬆自在的人
 
給我們一個讚!